小林多喜二(1903─1933) 日本无产阶级的杰出作家。出生于秋田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四岁举家迁往北海道,在伯父的帮助下勉强为生。其父母喜爱文学,小林多喜二从中接受到熏陶。小学毕业,小林多喜二上了高等商业学校。毕业后被一家银行录用。从1923年起开始发表作品,早期写了不少短篇小说和随笔。1928—1829年,小林多喜二积极参加日本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学运动,思想上产生了飞跃,写出了《防雪林》、《一九二八年三月十五日》、《蟹工船》等作品。1930年,加入日本共产党。之后,他又写了《沼尾村》、《为党生活的人》等小说,表现了日本的工农运动和日本人民反侵略战争的斗争,塑造了一批血肉丰满、感人至深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1933年2月20日,小林多喜二被军警特务逮捕。在酷刑拷打下,宁死不屈,被迫害致死,年仅三十岁。
不属于蟹工的蟹工船 □三皮 这样的一个故事,三四百人远离大陆到海上去捕蟹,死守汪洋之中一个季节,就地制成罐头由交通船运回陆地,过去的交通船会带去一些好的讯息、或者噩耗,偶尔也会送去一场露天电影以及烧酒和纸烟。驱逐舰不时紧随,在工友眼中,个个骄傲地以为是帝国...
评分 评分也许我们曾理所当然地以为,在中国、在革命已经式微的今天谈论“革命”是一种奢侈、无奈甚至讽刺。而在日本、在这个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却暗涌着一股“赤色”的思潮。被奉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圣经”的《蟹工船》在八十年后重获追捧,小说再版、加印,电影版、漫画版、舞台...
评分摘自《中新网》 作者:芝 樱 时代呼唤共鸣。70多年前由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作家代表小林多喜二著的小说《蟹工船》而今再次荣登日本各大书店热销排行板,得到读者特别是年轻人的喜爱,进入文库本销售量前3名。 小林多喜二,1903年生于秋田县农家,因家境贫寒不得不投奔...
评分诚如翻译者秦刚在序中写的那样,80年代以后天朝的国情变了,原本那么根红苗正的《蟹工船》也从读者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最近十年里《蟹工船》的译本满打满算也就三个,这个小说漫画合体本应该是最佳的。 作者小林多喜二是真正用生命写作的左翼作家,29岁那年不幸被特高打死。3年...
不设置主角的用意显然是为了表明主人公就是无数的无产阶级,这让我想起爱森斯坦的几部电影。对蟹工船的环境渲染诚然是很不错的,不过结局终归显得过于理想,或许作为革命宣传这是无可避免的,然而这样一来,文学性便无处安放了。
评分书不长,但亮眼之处和短板都太分明了:工人惨无人道的生存环境写得仔细,衬着寥寥几笔转了色调的环境对比,冷静中见波澜,很有读夏衍《包身工》一般心惊肉跳之感;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主题和结尾还是对这一“暴风雪山庄”模式的辜负:运动的萌发虽水到渠成,但组织太过轻易有秩序,参照本书远离人群与秩序的背景,落了“不合实际”的窠臼;结尾又强行机械降神挫垮罢工,就算是为了反映运动的一波三折,也难免破坏结构,生出冗余之感。去掉意识形态部分,专注写孤岛困境下滋生的极致的恶会更好看(参见鲁荣渔渔船大逃杀);或者直接在运动失败后结尾,把一场将要腾起的风暴扼杀于无声无息,最后落笔在笼于茫茫迷雾的大海,也许会在美学维度上更高一筹。
评分赶了回时髦,写得确实是不错的。文风粗犷豪放,很有才气。从描摹蟹工们生活之惨状展开去揭示资本主义剥削之罪恶和无产阶级之痛苦生活,真实可信。对日本军国主义扩张过程中宣扬的那一套“爱国主义”的批判揭露虽只有寥寥几笔,但入木三分。俄国人传来革命真理那一段写得有点滑稽虚假,对罢工起义过程的描写也嫌过于粗疏了些。
评分够生猛!
评分无产阶级文学在日本也算是奇葩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