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将保持原有道路的宽度和相关尺度,并严格控制沿线开发地块的建筑高度、体量、风格、间距等,这64条街道因而被称作“永不拓宽的街道”。这些被条例保护的街道有幸保留了原始的风貌,保留了人们认识、回味上海历史风貌的可能,而陈丹燕则用文字、用故事保留了这些街道更耐人寻味的一面。在书中,陈丹燕娓娓道来“街区风貌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保护建筑的同时,还必须保护住与那些建筑相连的街道,不得拓宽,甚至也不得随意修改人行道和行道树。这样,这个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就成为城市生活中可触摸的、可感受的一部分,而不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陈丹燕可以说是“上海记忆的追寻者”,在深处,陈丹燕视野宽广,心思深厚,她的文字透着精巧细致的韵味。本书是她再次记录上海故事。这些街道,这些人,这些事都将成为上海的记忆。陈丹燕认为,上海从来就是一个敢在街道上无所顾忌地呈现各种建筑的城市,不管怎样的建筑,都能以它看来合理的角度和可以同情的理由并肩站在同一个街区里。
中山东一路、南京西路、华亭路、武康路……在这本书中,陈丹燕以其独特的个人化视角,精选了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中的18条,着力于描写在这些街道上的带有标志性的人和事。这些人是上海人中的少数,却标志着上海进入现代化社会的进程;这些街道都是上海历史街区的保护地标;这些故事具有真凭实据,力求表现历史最真实的印记。在这些街道中,标志性的红房子西餐馆、和平饭店等都化成了她承载故事的容器。故事中的人与家庭,穿越了上海的多个时代,与大量的史料编织在一起,而它们的共同个性则是租界遗留下来的意识形态,这也正是陈丹燕眼中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最大特质。
“一个城市有特殊的历史,这个历史里面可能有愉快的,有美好的,也有辛酸的,痛苦的,你都不能否认。应该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对历史的保护也是应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上海是一个需要历史的城市,因为有了历史为借鉴,才有了今天发展的动力。”这是《永不拓宽的街道》一书中陈丹燕引用城市规划局副局长伍江的话,这也是她写这本书的初衷吧。
陈丹燕,作家,写作的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作品。关注上海城市变迁,并致力于旅行文学的创作。二十年来的创作在如何将虚构和非虚构熔治一炉上多有探索,也对图文书的创作形式多有建树。
写作的上海城市变迁和人物命运的非虚构作品数度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作品已在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士、越南、印度以及俄国等国家出版发行。
谈起上海的历史,绕不掉文革,和文革带来的伤害,家族因此的衰败。那些老房子诉说的都是这样那样悲伤的故事。 因此才有简妮和范妮这样心气高的小孩儿们。因此文中有躲不掉的惆怅。 和往常电视上看到的上海的故事很契合。和自己现在看到的日常生活的人们不相像。或许现实中大...
评分身在上海,并不爱上海。觉得这个城市太过潮湿、小家气。。。 书拿在手上感觉很好,在图书馆权衡了很久,拿了过来。读了几篇并不特别喜欢,到底是先入为主,不爱这个城市,连带读起来,对它都有种抵触。 毕竟是陈丹燕,功力尚佳,但过于纠缠,有点做作。可能是这种书的要求吧。...
评分曾经有个计划,就是想用双腿走遍上海,其实是狭义上的上海,新开辟的浦东,已经不是我想寻找的上海的味道了。于是在搜索那些适合徒步走的道路的时候,发现了这本书,然后一直过了一年后,才看完。 看完了书里的内容没有记得多少,这和每周一上海地铁报纸会写一个道路上的...
评分对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很多人说不出地道的上海话了,更对上海历史文化知之甚少。对上海这个城市的记忆,限于自己出生时的经历和从父母辈听说的故事。我们热爱自己的故乡,但若要追问个明白,也似乎说不出点什么。有时我会很怕这些记忆,会像小时候夜晚弄堂口坐满乘风凉的邻...
评分我爱读外国小说,开始时读经典,刚读初中的时候,现在想起来,崇洋媚外的情结竟是那时候种下根的,后来看外国电影倒在其次。但是外国的东西,再亲切也是有隔膜的。而中国的文学只要和政治沾上边,都倏地变得僵硬。相比起来,中国文人的隐逸情结,虽然有一多半是不纯的,却萃聚...
想去上海
评分大部分内容充满一相情愿的暮气,跟我想象得不太一样
评分想去上海
评分有点水。。。
评分因为陈丹燕的现场签售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