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章 从后殖民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印度现当代文学
一 地域文化与想象的家园
1.从萨义德说起
2.家国与地域文化
3.乡村与城市
4.印度侨民文学与想象的家园
二 甘地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主义
1.马克思和甘地对印度村社的不同看法
2.甘地主义的“荒唐”与成功
3.甘地的“同化”说与后殖民的“杂交”说
三 消解中的乡村世界
1.东西方“时间差”中的乡村
2.乡土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3.乡土文学与生态问题
4.乡土与甘地主义神话的消解
三 对乡土的守望
1.乡村价值体系的解体
2.文化乡村与精神家园
第二章 奈保尔与纳拉扬
一 后殖民时代的流散生活:关于奈保尔的文学创作
附录:拜见奈保尔
二 评奈保尔对纳拉扬小说的评说
1.对“黑暗”的不同感受
2.对“家国”的不同感受
3.文学的政治性与非政治性
4.纳拉扬的小说风格
第三章 拉什迪与印度流散文学
一 破碎的镜子
1.破碎的记忆与破碎的自我
2.文化的错位与自我的创伤
3.流散作家:文化“翻译”阶层
4.破碎自我的重新组合
二 故事与历史
1.《午夜的孩子》:殖民与后殖民历史的重新书写
2.历史与故事
3.历史、政治与性
4.后殖民时代印度女性化的文化隐喻意义
三 怪诞与魔幻
1.拉什迪小说的听觉效果
2.拉什迪小说的怪诞风格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
3.“危险的游戏”:拉什迪创作“自由”的奥秘
4.神魔之间:拉什迪小说中的人物定位
四 “想象的家园”与“第三空间”
1.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
2.拉什迪小说的语境错位问题
3.本土文学与流散文学
4.话语的策略:“第三空间”与“第三传统”
第四章 殖民与后殖民话题中的吉卜林
一 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主义
1.从《东方学》到《文化与帝国主义》
2.在后殖民文学研究中重新走红的吉卜林
3.吉卜林:后殖民文学之父?
二 印度和印度裔作家与学者眼中的吉卜林
1.拉什迪的看法:白人吉卜林与印度人吉卜林的对立与统一
2.印度作家在国家独立前与独立后对吉卜林的不同态度
3.奈保尔从吉卜林的小说中读出大英帝国的文化性格
4.人格的分裂:阿西斯·南帝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吉卜林的深入剖析
三 “无时间性的印度”
1.“后殖民”吉卜林与西方浪漫主义意识形态的研究
2.“永恒的印度”如何被萨义德“异化”为大英帝国的“永恒幻想”
3.还原印度,还原吉卜林
附录:混沌与蛇
1.muddle的含义
2.蛇与圆
3.混沌的启示
第五章 民族主义与后殖民主义
一 从民族主义到后殖民主义
1.从安德森到霍米·巴巴
2.殖民与被殖民世界的二元对立
3.民族主义与东方传统
4.民族主义的发展趋向
二 泰戈尔眼中的东方和西方
1.英国的殖民入侵与印度民族主义的兴起
2.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
第六章 现代性与现代性模仿
一 从殖民和后殖民的角度看现代性问题
1.“在历史的候车室中”
2.现代秩序中的无序状态
3.结构与解构
二 关于殖民和后殖民时代的模仿
1.从殖民主义说起
2.后殖民时代的模仿
3.模仿的变异与文化的杂交
4.文化的“接触地带”与文化的“中间地带”
第七章 甘地主义、种族意识与种姓制问题
一 从种姓意识到种族意识
1.甘地关于种姓制的看法的成因
2.奈保尔对甘地种族意识的分析
二 阶级、种姓、“德法”
1.甘地主义的乌托邦性质:查特吉对甘地
种姓制思想的阶级分析
2.种姓制与现代民主社会:奈保尔对种姓制的批判
三 从文学对种姓问题的描写看印度现代社会结构的变迁
1.婆罗门精神与种姓社会的逐步解体
2.《卑微的神灵》:种姓与社会等级、社会体系问题
3.“我们都是崇英派”:现代印度社会结构的变迁
· · · · · · (
收起)
评分
☆☆☆☆☆
梁漱溟以为文化进程应该是:欧洲-中国-印度。必须了解印度
评分
☆☆☆☆☆
梁漱溟以为文化进程应该是:欧洲-中国-印度。必须了解印度
评分
☆☆☆☆☆
梁漱溟以为文化进程应该是:欧洲-中国-印度。必须了解印度
评分
☆☆☆☆☆
至今手捧此书,似乎已是种无用之用了。阅读之际,总是忍不住想到外国文学研究中,学者从文本和理论的夹缝间尝试突围的尴尬处境。
评分
☆☆☆☆☆
至今手捧此书,似乎已是种无用之用了。阅读之际,总是忍不住想到外国文学研究中,学者从文本和理论的夹缝间尝试突围的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