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斯蒂芬•金、岛田庄司等推崇的侦探小说大师
“国名系列”水准之作 不可能犯罪之典范
所有的线索都已经公平地呈现在您面前,真相即将揭晓,祝狩猎愉快!
西部影片名宿巴克•霍恩计划重归银幕,不想在椭圆形大竞技场表演马上特技时,被一枪击毙。纽约市警察局全体出动,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搜查,却毫无结果。一个月后,相同的地点、相同的场景,死神再次故技重施,复制了又一场命案。两起案件迷雾重重:在两万观众的关注之下,竟然找不到凶器,找不到凶手,找不到动机……
埃勒里•奎因(Ellery Queen),推理小说史上一个非凡的名字,实指弗雷德里克•丹奈(Frederic Dannay,1905-1982)和曼弗里德•李(Manfred Lee,1905-1971)这对表兄弟作家。他们的创作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作品多达数十部,全球销量约计两亿册;他们曾五获埃德加•爱伦•坡奖;他们的四部“悲剧系列”和九部“国名系列”作品被公认为推理小说史上难以逾越的佳作;他们于1941年创办的《埃勒里•奎因神秘杂志》(EQMM)成为劳伦斯•布洛克、迈克尔•康奈利等推理大家起飞的平台,迄今仍是最专业、最权威的推理文学杂志之一;他们出资设立“密室研讨小组”,定期与约翰•狄克森•卡尔、克莱顿•劳森等推理大师交流、切磋……他们成就的不仅仅是自己,更成就了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
终于看完了奎因的小说中为数不多的有不可能犯罪之称的“美国枪之谜”,和“罗马帽子之谜”一样,消失的线索是全书中除了凶手的身份之外最大的谜团,奎因对于消失的线索的处理果然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美国枪之谜”以埃勒里使用五彩的轮子的比喻作为开头,案件的大幕逐步展...
评分这是部伤感的作品…… 看的同时在看《流血的仕途》,发现其实不管千年前的李斯也好,远在地球另段的霍恩也好;政坛豪客也好,电影明星也好……老去都那么伤逝,登得越高,坠得越惨……一个被他人腰斩,一个自己设局害死自己……
评分对于埃勒里.奎因的大名,喜欢侦探小说的朋友可能并不陌生,这是曼弗雷德.班宁顿.李和弗雷德里克.丹奈表兄弟合用的笔名,也是其作品中的主要角色。这对兄弟开创了美国侦探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曾先后五次获得美国推理小说的最高奖项。其中的十部“国名系列”作品和四部“悲剧系...
评分 评分博尔赫斯、斯蒂芬•金、岛田庄司等推崇的侦探小说大师 埃勒里·奎因“国名系列”水准之作,不可能犯罪之典范
评分【2019】已读158:国名系列补齐。系列里不太好看的一本,动机太弱支撑不起案件,360度录像录不到杀人现场,稍微变装周围的人就都像瞎了一样,神秘消失的凶器解谜能拍上下两集走近科学……被劝退,本读者不接受这样的挑战。#3.0
评分和开头营造的极佳气氛相比,谜题确实偏简单了,但是埃尔一如既往地迷人,老头日常吹胡子瞪眼。我喜欢有不擅长的领域、大方向专家求助、推理不顺会发脾气、对女士绅士体贴的埃勒里。
评分化个妆就连最亲近的人近距离看都认不出来;藏枪的手法实在是令人无语;两次谋杀全程摄像,竟然都没拍到开枪画面,现场四万人次观众和场内演员也全都选择性失明,凶手还得指望着警察在有录像回放的情况下误判开枪位置;犯罪动机更是谜;作为资深警察,没有影视后期知识也就罢了,连枪和子弹的口径匹配都不知道也真是难得。作者挑战读者的环节挺有意思,但这挑战的方向真不敢恭维。
评分一上来看到没头没脑的色谱,然后是对于牛仔们英雄迟暮的描写,还颇有些动容,以为奎因要转社会派(x)了呢。当然不可能了,接下来马上回归到了普通的奎因风格。没想到这次出场的一大堆人物都扁平化、脸谱化;更可气的是埃勒里又开始故弄玄虚,连老奎因都看不下去了,我也开始觉得这本书也就是一集柯南的水平——我都能脑补出这个故事拍成柯南的画面了。不过读罢全书,感觉手法虽然不很新,但是前面巧妙地给出了足够多的线索和暗示,而又埋藏得足够隐蔽,埃勒里的话中原来也藏有深意。看来是一集前期精品柯南的水平。(x)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