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人到底需要多少记忆?
当孤身穿过时间,我们真正需要记住什么,面对什么?
一个追寻真相的高贵灵魂,一幅奇异梦幻的记忆拼图,
从威尔士到伦敦到布拉格到巴黎,
一个维特根斯坦式的男子,在理性与罪之间徘徊,
穿越时间之雪,抵达先于身体的伤口。
本书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 •塞巴尔德享誉国际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作品。奥斯特利茨(Austerlitz)这一名字本身便是一种隐喻,它既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名字,又是一场著名战役的名字,同时还与奥斯维辛(Auschwitz)的发音如此相似。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犹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奥斯特利茨”后,终其一生追索自己的身世之谜。从威尔士到巴黎,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而伴随着他对“自我”的探寻,一块又一块不可或缺的记忆拼图逐渐连缀起来,还原出一份悲恸的个人史,一段令人难以释怀的家族往事,以及欧洲大陆曾发生过的那段黑暗的历史。塞巴尔德以其独特的笔法和语调,突破传统小说文体的各种边界,将虚构与事实、记忆与历史、图像与语言、叙事与评论等糅杂在一起,编织出一个既有理性的深度,又有感性的迷人的故事。通过奥斯特利茨,我们穿越到一片带着深不可测的时间感的广袤之地,一个由朦胧的画面与人影组成、笼罩于光与雾之中的世界中。
◉媒体推荐
◒
塞巴尔德是二十一世纪的乔伊斯。他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男人穿越欧洲历史黑暗时期的奥德赛之旅,乃欧洲大陆思想及文学集大成之作,是战后世界最感人至深、最真挚的小说之一。——《泰晤士报》
◒
若你认为现代文学已死,试试塞巴尔德吧。如卡夫卡及博尔赫斯这般的大师之魂正活在塞巴尔德身上。对塞巴尔德来说,那些“宏大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他也想要对其提供解答。——《华尔街日报》
◒
大多数作家,即使优秀的那些,写能够被写出的东西;而非常伟大的那些,写无法被写出的东西,譬如塞巴尔德。——《纽约时报》
◒
塞巴尔德属于一个稀有而难以捉摸的种类……他让人上瘾,而一旦你被他的作品所虏获,就再也不愿、也不想放下了。——《纽约客》
◒
你所能想象到的最扣人心弦的作家之一。具有难以被分类的独创性,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重要声音。其作品应被列入卡夫卡、博尔赫斯和普鲁斯特的行列。
悲痛,绝美,奇异,萦绕不去……塞巴尔德的秘密是他将自己视为在这个时代似乎已显过时的良心之声,他为逝者呼吁,不忘正义。
极少数能让人意识到语言之魅力的作家。——《纽约时报书评》
◉编辑推荐
◒
现代主义文学最后的大师塞巴尔德,跻身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之列的风格开创者。横扫欧美各大文学奖,包括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涅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等,在法国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作家中的作家,苏珊•桑塔格尊为“伟大文学”,扎加耶夫斯基写诗致敬,詹姆斯•伍德长文推荐。
◒
塞巴尔德绝唱之作《奥斯特利茨》:悲痛、绝美、奇异、高贵,21世纪德国文学的桂冠,为责任与良心而写作。
◒
他的写作有着“钟声的庄严”,既是对宏大问题的回答,又迎合了当前文化讨论中的热点,因而引起普遍讨论、获得广泛赞誉。
◒
“塞巴尔德是21世纪的乔伊斯!”——欧洲媒体评论《奥斯特利茨》
荷马的奥德修斯是对常青的伊萨卡的返乡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对平庸的都柏林的忍受
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则是对奥斯维辛的认领
◒
获得奖项:
美国国家书评人奖
Koret犹太图书奖
英国《独立报》外国小说奖
英国文格图书奖
《纽约时报书评》编辑之选
《洛杉矶时报》《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年度最佳图书
◉作者简介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1944年生于德国, 1970年起任教于英国东英吉利大学,2001年因车祸去世。大器晚成,但名声在死后直线上升,被认为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级别的作家。曾获德国柏林文学奖、不莱梅文学奖、海因里希•伯尔文学奖、海涅文学奖等,代表作有《移居者》《眩晕》《土星之环》《奥斯特利茨》等。《奥斯特利茨》是其最具野心的著作,在其中,他充分地直面时间的主题。
不仅有缠绕的长句,还能让你尽享写作不分段的乐趣(折磨),这就是《奥斯特里茨》给人的最初印象。 自模糊的童年开始,奥斯特里茨一直都是一个被动的存在,主体性在他这里是晦暗不明的,懒懒散散地等待被照亮。面对理性的崩溃和自我的迷失,对奥斯特里茨来说,寻找“现实”,...
评分0 文学抒情与批判之间的紧张关系,在二十世纪的大屠杀之后显得尤为突出,在阿多诺那句被广泛引用的格言里,这种紧张有了一次引人深思的集中表达:“在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抒情的特质内含于诗歌之中,或者说没有哪一种文学形式可以只以反思与批评的面目出现。即使存...
评分奥斯特利茨——这一被用于多重命名的词汇,既在话语不断被“我”转述的叙述者参与对自己的命名中被使用,又在此过程中作为其为之热烈而欣喜的,对拿破仑的功名伟业附着于失而复得之姓名的知识性语汇。“命名”的行为只是小说中诸多知识性阐述的一小部分,却以姓名作为身份符号...
评分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你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 2、红颜远,相思苦,几番意,难相付。十年情思百年渡,不斩相思不忍顾! 3、酌酒独饮空凭祭,一盏相思人入画。凭栏望江听流水,何人伴我数落花? 4、黄泉路上,忘川河中,三生石旁,奈何桥上,我可曾见过你 ...
评分通过回溯记忆(“我”与奥斯特利茨、奥斯特利茨的)借此抵达历史的现场(废墟);书中的照片不是历史的证据,而是为了确证记忆的真实
评分故事结束在牺牲
评分读了詹姆斯·伍德的书评后迅速入手,喜欢它的基本设定:一个寻找自己身世的建筑史学者。建筑代表了生命存在的场域,而记忆代表了人的在场,二者的互相渗透应该很有诗意。但读后发现没有想象中好。塞巴尔德搜集了大量支离破碎的资料、照片和物件,把它们串成一个故事,这种构思外加流亡和屠杀的背景,决定了本书梦幻而阴沉的色调。对局部细节近乎痴迷的描写,与整个故事的模糊不清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是现代人精神的象征,即信息的过载和整体生命意义的迷茫。这种写法也使得本书偏离了小说传统的写法,变得散文化,人物较抽象。奥斯特里茨和奥斯维辛是发音相近且首尾字母相同的两个词,暗示无法走出的回忆,而回忆同时也是命运。本书是对屠杀死难者的招魂,但感觉还通向更深的含义,即现代人和历史传统的断裂,在历史面前,每个人都是被遗弃的孤儿。
评分“……我们在过去,在已逝去和大部分已经灰飞烟灭的事物中也有约定,我们必须在那里,在遥远的时间的另一头,去搜寻与我们有关联的一些人和地……”突然某天被赋予奥斯特利茨这一既新又旧的名字的一名男子,从威尔士到捷克再到法国的某种带有朝圣感的、略带神经质的寻根之旅——不仅是他像旧照片般记忆模糊掉了的父母,还有群像里的那些犹太人。虽然并非都是全程转述型的写法,这本有点让我想起《烛烬》,大概是那种克制感的关系(我好像很容易被这种风格吸引)。因为不分章节,所以文字格外有流淌感,像奥斯特利茨不停的行走。途中有夜间动物园里凝神审视的动物目光、雪片似的夜蛾,和重拾的记忆。寻找未必有结果,有些思考大概会永远继续下去,真相大概总在别处,远离所有一切,“尚未被发掘”。
评分其中有两星给装帧设计和封面纸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