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論語》注疏辨正

近代以來《論語》注疏辨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陳洪杏
出品人:
頁數:483
译者:
出版時間:2018-6-1
價格:CNY 12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2012787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思想史
  • 論語
  • 文化
  • 學術史
  • 中國思想史
  • 論語
  • 注疏
  • 辨正
  • 近代史
  • 學術史
  • 思想史
  • 中國哲學
  • 經學
  • 文本研究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在“中西之辨”這一時代背景下,以人生的有待性價值(孟子所謂“求之有道”而“求在外者”)與無待性價值(孟子所謂“求有益於得”而“求在我者”)的分辨為前設,將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置於三重語境下:?老子、孔子齣現前後中國人心靈眷注的焦點發生瞭由“命”而“道”的深刻轉換;?炎漢以降、近代以前,《論語》注疏先後曆經瞭倫理政治化、玄學化、理學化、樸學化,但對“道”的矚望始終未曾衰減;?當今世界文化齣現瞭嚴重危機,中國文化相對於西方文化遲遲未能真正進入近代、現代。在此理解前設、復雜語境下,本研究緻力於深入考察、係統辨正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探究《論語》章、篇之精義及隱貫全書的孔子之“道”,尋問新時期《論語》注疏的現代轉換之途。主要觀點如下:

(1)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是《論語》注疏史上語境*復雜、麵臨挑戰*強、體例創新*多的一段時期。考辨這時期的注疏,有助於探究《論語》章、篇之精義及隱貫全書的孔子之“道”,尋問新時期《論語》注疏的現代轉換之途。

(2)“時代的雙重脫序”導緻瞭當前的《論語》熱內藏著深重的危機。長達兩韆多年的《論語》注疏史,“道”一直是其*後的價值歸宿,新時期的注疏正可以從這裏汲取*珍貴的養分。

(3)將人生的“境界”嚮度與“權利”嚮度錯落開來,援引各種中外理論再度闡釋《論語》裏的孔子之“道”,自覺反省傳統“內聖外王”說在對個體“權利”求取上的不足,這可能是近代以來《論語》注疏實現現代轉換的必經之途。

(4)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對曆史*的貢獻在於體例的創製,如“依篇疏解”、“就章迻譯”。“依篇疏解”的運用要求注傢當在信念篤守與理性探索之間保持一種恰當的張力。

(5)從總體上看,近代以來的注疏較為遜色。不過,這時期的注疏先後受到瞭各種理論坐標係的影響,這些坐標係帶來瞭各種問題,同時亦激發齣瞭各種發人深省的勝義,後者是《論語》注疏有望再度經典化的希望之所在。

學術創新:

(1)以“中西之辨”為曆史背景,將近代以來的《論語》注疏置於“時代的雙重脫序”這一語境下,遂使這時期的《論語》注疏研究有瞭世界性的“時代”視野。

(2)以人生的有待性價值與無待性價值的分辨為前提,藉重黃剋劍對中國“軸心時代”——齣現瞭老子、孔子的那個時代——所作的中國人心靈眷注重心發生瞭“由‘命’而‘道’”轉換的闡釋,將《論語》把握為一位穿透瞭“命”的忐忑而歸心於“道”之從容的哲人所遺教誨的輯錄,從而使對近代以來《論語》注疏的品評有瞭一個不落於俗格的準矱。

(3)在《論語》注疏研究史上,首次注意到並探討瞭“依篇疏解”體例施於《論語》的依據、製約因素,為《論語》微義的進一步抉發提供瞭一個新穎、獨特的視角。此外,還首次深入總結瞭“就章迻譯”體例的實踐效果。清末、民國的《論語》注疏之研究學界已在開展,但就近代以來直至當下這整個時期而言,本研究尚屬首次。

(4)本研究以義利之辨、文質之辨、形上形下之辨、內聖外王之辨概括孔門“道”辨,為學界鮮見。這一簡明、扼要的思路,或對《論語》注疏史研究、四書注疏史研究乃至儒學史研究,有相當的藉鑒意義。

著者簡介

陳洪杏 1976年生,廣東揭陽人,副研究員。1997年、2000年先後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獲哲學學士、哲學碩士學位;2005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教並從事研究於福建省委黨校哲學部。曾在《哲學研究》《哲學動態》《書目季刊》等海內外刊物發錶論文二十餘篇,並有論文為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所譯。主要研究方嚮為儒傢學說、道傢學說和馬剋思學說之西方哲學淵源。

圖書目錄

自 序

導論:跨進近代門檻的《論語》注疏
引 言 西學:“騎在炮彈上飛過來”的入侵者?
一 從夷夏之辨到中西之辨(1870年前後至1895年前後)
二 三種“體”、“用”論與《論語》注疏之緻思(1895年前後至1919年前後)
三 三種文化坐標係張力下的《論語》注疏之演遞(1919年前後至1949年前後)
四 兩岸格局與《論語》注疏之斷續(1949年前後至2010年前後)
五 結語:《論語》注疏的現代之路在何方?

上編:體例辨正篇
小 引
第一章 “依篇疏解”施於《論語》的依據、難題
一 從“依章疏解”到“依篇疏解”
二 “依篇疏解”的根據、意義
三 製約“依篇疏解”的第一重因素
四 製約“依篇疏解”的第二重因素
第二章 《論語》若乾迻譯示例辯難
一 “就章迻譯”:從“話解”到“譯文”
二 若乾迻譯示例辯難

中編:章句辨正篇
小 引
第一章 從《學而》到《裏仁》章句辨正
一 《學而》“學而時習之”章
二 《學而》“孝弟也者”章
三 《為政》“為政以德”章
四 《為政》“思無邪”章
五 《為政》“五十而知天命”章
六 《為政》“孝乎惟孝”章
七 《八佾》“繪事後素”章(附:《八佾》“禮之本”章)
八 《裏仁》“吾道一以貫之”章
第二章 從《公冶長》到《述而》章句辨正
一 《公冶長》“性與天道”章(附:《述而》“默而識之”章)
二 《雍也》“人之生也直”章
三 《述而》“遊於藝”章
四 《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章
第三章 從《子路》到《憲問》章句辨正
一 《子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章(附:《述而》“昭公知禮乎”章)
二 《憲問》“知我者其天乎”章
三 《憲問》“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章(附:《述而》“天生德於予”章、《子罕》“子
畏於匡”章)
第四章 從《季氏》到《堯曰》章句辨正
一 《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章(附:《述而》“知之次”章)
二 《陽貨》“性相近也”章(附:《陽貨》“唯上知與下愚不移”章)
三 《堯曰》“堯曰”章

下編:主題辨正篇
小 引
第一章 “義”、“利”之辨
一 君子唯義、小人唯利?
二 孔子之前中國人心靈眷注的重心在於“命”
三 孔子之後中國人心靈眷注的重心在於“道”
四 “道”、“命”之辨
第二章 “文”、“質”之辨
一 “君子”說、“曆史嬗替”說、“仁”說
二 從君子人格的養成看“文質彬彬”
三 從社會風尚的淳化再看“文質彬彬”
第三章 “形上”、“形下”之辨
一 硃子:“中者,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二 近代以來注傢之“中庸”觀(一)
三 近代以來注傢之“中庸”觀(二)
四 近代以來注傢之“中庸”觀(三)
第四章 “內聖”、“外王”之辨
一 “修己”、“為政”紐結上的“教之”
二 “修己”而“為政”的極境:“無為而治”
三 “修己”、“為政”的錯落:“境界”、“權利”之辨

參考文獻
附錄一:錢穆《論語新解》探微——以“學為人之道”為緻思綫索
附錄二:近代以來《論語》注疏的又一範本——對黃剋劍《論語疏解》的解讀
後 記
鳴 謝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