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文学史

一个人的文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者:程永新
出品人:
页数:652
译者:
出版时间:2018-7-1
价格:98.00
装帧:
isbn号码:978753216174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中国当代文学
  • 程永新
  • 中国文学
  • 文学
  • 文学史
  • 当代文学
  • 现当代研究
  • 2018
  • 文学史
  • 个人视角
  • 文学创作
  • 历史变迁
  • 思想演变
  • 文化反思
  • 阅读体验
  • 作者表达
  • 时代背景
  • 文本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人的文学史(上下)》编者程永新作为中国有名编辑家,从独特的角度,书写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历程。分为四大部分,靠前部分是和当代作家的书信来往,微信互动;第二部分记录了作者参与的重大的文学活动;第三部分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文章;第四部分是与部分作家的对话录;第五部分是关于中国靠前文学杂志《收获》的对谈。详尽而细腻地记录了一个文学编辑眼里的中国当代文学。

作者简介

程永新,《收获》杂志主编,中国*编辑家和作家,著有长篇小说《穿旗袍的姨妈》,中短篇小说集《到处都在下雪》,散文集《八三年出发》。

目录信息

●信件:作品问世的蛛丝马迹
●注信
●两座文学的高峰
●扎西达娃:借鉴与模仿
●铁凝:蜕变
●苏童:寻找那根灯绳
●王朔:打碎与重建
●马原:渴望大师诞生
●洪峰:内省和拷问
●张石山:摇篮
●韩东:蚕蛹破茧的过程
●与作家合影
●信件
●来信
●115黄小初1983.8―1990.11
●119张真1983.11
●122钟道新1984.2
●123储福金1986.3―1987.7
●126扎西达娃1986.12―1987.5
●129马原1986.12―1988.9......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如果你热爱文学,关注中国文学,一定不会对《收获》杂志感到陌生。《一个人的文学史》这套书的编著者,正是《收获》主编程永新。 《收获》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杂志,代表了高规格、高姿态的文学追求和审美标准。它见证了中国文学的不断前进,也推动着一代一代的作家从稚...  

评分

西方的学者宣称后现代已经结束,可我觉得,中国真正的后现代作品还没有出现。这有点让人沮丧,好像一场体育盛会,中国队还没入场,已经要闭幕了。 中国的文化形态,近百年来,从来不缺“贴着地面行走”的东西,缺少的恰恰是幻想性的元素,浪漫的元素。

评分

文学史,一般都是高头讲章,多以严肃刻板的教材面目出现,一见之下难免头皮发麻。早些年,读书的胃口比较好,也就硬着头皮翻了常见的几种,如游国恩、郑振铎、章培恒骆玉明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虽然是随便翻翻,还是当作教材来读的,乐趣甚少。前两天,经海清兄推荐,拖进...  

评分

如果你热爱文学,关注中国文学,一定不会对《收获》杂志感到陌生。《一个人的文学史》这套书的编著者,正是《收获》主编程永新。 《收获》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杂志,代表了高规格、高姿态的文学追求和审美标准。它见证了中国文学的不断前进,也推动着一代一代的作家从稚...  

评分

如果你热爱文学,关注中国文学,一定不会对《收获》杂志感到陌生。《一个人的文学史》这套书的编著者,正是《收获》主编程永新。 《收获》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杂志,代表了高规格、高姿态的文学追求和审美标准。它见证了中国文学的不断前进,也推动着一代一代的作家从稚...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记:2019年第57本】 《收获》主编程永新的这本书,上册是与一些作家朋友的信件往来,里面有许多珍贵的照片,下册有很多有趣的见解,包括他的一些对话录。总体而言,是很不错的,很能引起我对《收获》的兴趣,而且书中有很多关于苏童、王朔、李洱这些作家当初投稿的细节故事,有一种特别的历史感。这可以说是为当代文学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但恰恰是因为主要在个人层面,所以难以真正达到文学史的高度。不过,程永新的慧眼与包容,还有他对于《收获》的那种自豪感,是非常棒的。

评分

【阅读记:2019年第57本】 《收获》主编程永新的这本书,上册是与一些作家朋友的信件往来,里面有许多珍贵的照片,下册有很多有趣的见解,包括他的一些对话录。总体而言,是很不错的,很能引起我对《收获》的兴趣,而且书中有很多关于苏童、王朔、李洱这些作家当初投稿的细节故事,有一种特别的历史感。这可以说是为当代文学史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材料,但恰恰是因为主要在个人层面,所以难以真正达到文学史的高度。不过,程永新的慧眼与包容,还有他对于《收获》的那种自豪感,是非常棒的。

评分

着重读了下册。八十年代是文学的时代。许多当代作家在那个时代完成了自我的文化认同,若干年后,皮皮和池莉唐颖与程永新言笑晏晏,她们的来处、写作的底气与回望时最珍重的思想灯塔都源自八十年代。然而他们最好的时代毕竟过去了。九十年代是他们和小说中的人物一起蛰伏、回归与正视世俗生活的时期。池莉谈及她写《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时那种敝帚自珍的言谈,我想我能体会。毕竟写作点处在世纪之交,知青生活既是对自己的真实青春,也是对写作生涯的一种情怀与命题的书写。话说池莉的言谈比她的小说要端庄严肃,皮皮的谈吐则远比她的小说更睿智佻达,唐颖的谈吐透着一种乏味,却也有着一种凛冽的透彻。

评分

程老师真的好自恋……

评分

文学刊物的力量还是巨大的。没有见过苏童,感觉跟想象的不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