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

中国乡村建设百年图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温铁军
出品人:
页数:396
译者:
出版时间:2018-5
价格:3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6219103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乡村建设
  • 历史
  • 温铁军
  • 三农
  • 潘家恩
  • 中国
  • 通识类
  • 思想实验
  • 中国乡村建设
  • 百年图录
  • 农村发展
  • 历史图录
  • 乡村建设
  • 社会变迁
  • 地方志
  • 中国农业
  • 文化遗产
  • 图文并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图册以“百年”为视野与分析单位,从纷繁多样的“乡建”历史中精选代表性珍贵图片近千张,配以专题论述及详细注释,系统全面地梳理了从清末张謇、定县翟城米氏父子,到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定县实验、邹平实验、三峡乡村建设实验等,再到抗战大后方的乡村建设、延安的乡村建设,一直到新世纪的乡村建设实践情况,将清末、民国、新中国建立以来不同阶段的乡村建设实践与国家现代化、全球资本化等宏观历史背景结合起来进行考查,建立起内在的逻辑关系。图册通过连续历史的挖掘呈现,结合宏观、微观的百年历史及相关理论思考,呈现出中国百年乡村建设的全貌。

作者简介

温铁军:

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乡村建设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执行院长,福建农林大学海峡乡村建设学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七届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北京市、福建省等省部级特聘专家。

先后主持多个*重大、重点课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长江读书奖、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等。著有《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 《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解构现代化》《我们到底要什么?》《解读苏南》《告别百年激进》《八次危机》等。

潘家恩:

1981年生于福建宁德,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特邀研究员;上海大学中国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卢作孚研究》副主编。

自2001年起参与当代中国乡村建设实践,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执行创办人之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重庆区域统筹。先后在CulturalStudies,Inter-AsiaCulturalStudies,《*社会研究季刊》

《二十一世纪》《开放时代》等处发表文章50余篇,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中国乡村建设脉络机制研究”等项目。

目录信息

导论 三个“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脉络与展开(潘家恩)
第一单元 背景与脉络
一、百年乡村破坏
二、乡村建设,不只建设乡村
第二单元 萌芽与探路
一、翟城村治
二、南通县治
第三单元 兴起与展开
一、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与定县试验
二、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与邹平试验
三、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
四、从晓庄师范到育才学校
五、河南村治学院与宛西乡建
六、中华职业教育社农村改进试验
七、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与民众教育
第四单元 群体与多样
一、“有实无名”的乡村建设
二、整体与概览
专题一 民国乡村建设刊物与出版
第五单元 转型与融合
一、内迁与互动
二、抗战大后方的乡村建设(一):华西实验
三、抗战大后方的乡村建设(一):人才培养
专题二 私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
四、延安的乡村建设
第六单元 没有“乡建派”的乡村建设
一、革命年代的建设实践
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1987—1997)
第七单元 当代实践
一、从“三农”问题到乡村建设
二、学生下乡,教育支农
专题三 刘老石与当代大学生支农实践
三、农民合作,改善治理
专题四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的农民培训
四、农业生态,城乡融合
专题五 中国社会生态农业的本土化探索
五、工友互助,尊严劳动
专题六 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发展历程
六、社会参与,文化复兴
专题七 “爱故乡”的足迹
第八单元 研究与传播
一、史料档案
二、口述乡建
三、会议研讨
四、教育传播
第九弹云 国际影响
一、晏阳初与国际平民教育
专题八 国际乡村改造学院(IIRR)
二、域外经验与国际交流
尾声 隐现之间
一、晏阳初回国
二、题词
致谢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百年乡建,一波三折。乡村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来他毁的压力情况下选择的“变”的行为却成为了自毁。当毁灭、残破、落后,甚至于“贫弱私愚”成为我们意识里所摒弃的标签时,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选择义无返顾地回到农村,以一己之力或集百家之长,力求整个中国之自觉与自为。求访先行者,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纪念,也在于认识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共生关系,农村中国与城市世界的未来。

评分

感谢依朝。

评分

春秋时叔孙豹以立德、立功、 立言为三不朽,如此才称得上完人。后张载觉得不过瘾,把这话扩大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现在来看,后世如冯友兰、熊十力、梁漱溟等无不以“五百年生圣人”自命、自负,如能埋头做点恳切的事情,庶几近之。一部《百年中国乡村建设图录》,书中所记的这些有效地探索,虽各自为阵,却也群策群力,其实也是圣人之学。乡村建设最盛时,全国有六七百个团体,有一千多个乡村实验区。如果不是因抗战和国共纷争而中断,因土改和三年自然灾害而丧失肌理,今日乡村早就成了另外一个局面。要治贫懒愚私四字,以前有药,还有药方,还有望闻问切。现在只有药,仅仅用来扶贫。但扶贫不仅仅是送几桶油几床毛毯了事,送些小鸡小猪呢?贫困户转手去集市上卖掉吃掉,可见心中贫懒愚私之难医也。

评分

百年乡建,一波三折。乡村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来他毁的压力情况下选择的“变”的行为却成为了自毁。当毁灭、残破、落后,甚至于“贫弱私愚”成为我们意识里所摒弃的标签时,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选择义无返顾地回到农村,以一己之力或集百家之长,力求整个中国之自觉与自为。求访先行者,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纪念,也在于认识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共生关系,农村中国与城市世界的未来。

评分

百年乡建,一波三折。乡村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外来他毁的压力情况下选择的“变”的行为却成为了自毁。当毁灭、残破、落后,甚至于“贫弱私愚”成为我们意识里所摒弃的标签时,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选择义无返顾地回到农村,以一己之力或集百家之长,力求整个中国之自觉与自为。求访先行者,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纪念,也在于认识到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共生关系,农村中国与城市世界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