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是一部探讨如何面对老去,如何迎接死亡,如何好好活着的作品。作家皮皮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抒写了父母、舅舅垂暮之年的生活情态,并讲述了二十多个别样故事,客观描画了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和面临的生存窘境,直面当下普遍关注的老龄化问题。
描述晚境与死亡,本是沉重而哀伤的话题,但皮皮写得清新舒朗,且带着浓郁的黑色幽默,使人在无奈的老年生活和冰冷的死亡威胁中感到温暖与诗意,并从字里行间看见“爱”的底色。
作家正是用这样一根“爱”的链条,贯穿了人生的种种不如意:求生的挣扎、儿女的无奈、变异的情感、对老人世界的误读等等,使全书具有了赋格般的辉映,露出作家复杂细腻的情怀。
皮皮,原名冯丽,作家、教授。现任职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
上世纪80年代,皮皮与余华、格非等一起被定义为“先锋派作家”,多部作品享誉文坛。出版有长篇小说《渴望激情》《比如女人》《爱情句号》《所谓先生》等;短篇小说集《全世界都8岁》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
认识皮皮,是因为她的两部小说《比如女人》与《所谓先生》,淋漓尽致地写透爱情的荒芜与新生,试图还原当下某种普遍的情感困境与精神现状。这种一以贯之的写作,我以为也表现在她最新的散文集《渐行渐远》中,不同的是爱情变成了亲情,虚构变成了现实。在这部书中,与亲情息息...
评分认识皮皮,是因为她的两部小说《比如女人》与《所谓先生》,淋漓尽致地写透爱情的荒芜与新生,试图还原当下某种普遍的情感困境与精神现状。这种一以贯之的写作,我以为也表现在她最新的散文集《渐行渐远》中,不同的是爱情变成了亲情,虚构变成了现实。在这部书中,与亲情息息...
评分认识皮皮,是因为她的两部小说《比如女人》与《所谓先生》,淋漓尽致地写透爱情的荒芜与新生,试图还原当下某种普遍的情感困境与精神现状。这种一以贯之的写作,我以为也表现在她最新的散文集《渐行渐远》中,不同的是爱情变成了亲情,虚构变成了现实。在这部书中,与亲情息息...
评分认识皮皮,是因为她的两部小说《比如女人》与《所谓先生》,淋漓尽致地写透爱情的荒芜与新生,试图还原当下某种普遍的情感困境与精神现状。这种一以贯之的写作,我以为也表现在她最新的散文集《渐行渐远》中,不同的是爱情变成了亲情,虚构变成了现实。在这部书中,与亲情息息...
评分前边关于作者父母的描写非常打动我,亲切又十分现实。联想到自己的晚年生活,决定要锻炼身体,晚年之后不需要别人伺候,不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另外如能比另一半多活几年还能过几年好日子。另外,作者父母见不见最后一面的时候让我触动颇深,如果都要死去了,怎么还不能按自己的意志做决定,人生真是纠结,到底有多少决定是自己做出的,到底有多少话是真心想说的,到底有多少到死去也没能做了和说出口,银发川柳是要对人生有了太多的感悟,才凝结成三行段子小诗,不再是哲理或说教。
评分第一次读皮皮的散文,有种历练过后的警醒与真实。言及生死,皮皮未作太多的抒情慨叹,只是在叙事与人物的对话、第三视角观照下的人物回忆里不断地做片段的闪回与对照,不动声色的与命运与岁月和解。谈的是生老病死,写的是一腔情怀。喜欢《为我们死去的父母》,让我想起刘庆邦小说里为生死挣扎的底层人生,但皮皮只是娓娓道来,仿佛人生与人世从来都是如此的凛冽,有千帆过尽后的清冷,却也由此更动人心怀。
评分写生死的题材永远吸引我
评分文字简洁有力,点到即止,快进闪退,留下想象空间。整本书围绕死亡命题,冷静地陈述告别——活着或死去均是文字符号,构成了作者复杂的情感。喜欢书中的插画,每一幅都可以凝视良久。
评分作者深入生活,观察很细腻。 老龄化这个问题确实需要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