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是美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作家比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借此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无限向往,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文化复兴”之旅。
空谷幽兰,常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阔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困扰着作者的问题。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过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不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首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与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节脱节;他们弃平原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历史悠久,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个世界上古老的社会中令人尊敬的人。
——比尔·波特
[美] 比尔·波特,美国当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汉学家。1970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人类学博士,机缘巧合之下开始学习中文,从此爱上中国文化。1972 年,比尔赴台湾一所寺庙修行,在那里过起暮鼓晨钟的隐居生活;1991 年,他又辗转至香港某广播电台工作,并开始长期在中国大陆旅行,撰写了大量介绍中国风土人情的书籍和游记,同时翻译多部佛学经典和诗集,在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
比尔关于中国隐者的作品《空谷幽兰》出版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一版再版,畅销至今。近几年,他又相继推出了追溯中国禅宗文化与历史的《禅的行囊》、追寻黄河源头的《黄河之旅》、追溯中华文明史上辉煌篇章的《丝绸之路》、探秘中国西南少数民族风情的《彩云之南》、寻访中国古代诗人遗踪的《寻人不遇》,以及品味中国江南风韵的《江南之旅》。这些关于中国文化之旅的游记作品同样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并得到安妮宝贝、安意如、陈坤等人的鼎力推荐。
是这样。十八岁那年,我脾气非常不好。情绪无常,难以控制。初秋,买到这本书,在生日前,将它读完。就好比一针镇定剂,狠狠的注入了我的身体。如何在世俗生活的同时,保持一颗清冷专注的心——大概,可算是此书的要义。这是一本令人心淡定从容的书,令人懂得自己身处何处。 ...
评分无论从学术性还是思想性来说,这本一位美国人在中国山林中寻访当代隐者的散记都不是多么出色的作品。但是我觉得对研究宗教史来说,本书确实能够带来一些启示乃至震撼。因为其中描述的这些居住在非寺非观的“茅蓬”中的隐者,其实是超越时间的社会现象,是活生生的历史。 据...
评分很美很安静的一本书,淡淡的,缓缓的。 起初,当向借书的叔叔提起此书时。他说,以前他有过一本中国人写得关于隐士的书。那本书追根溯源,讲述了隐士修道的缘与果。而这本书出自外国人之手,白描般记录隐士的生活和环境。对话记录他们的交谈,相比之下,浅了很多。 我以为老美...
评分“空谷幽兰” 是指山谷中优美的兰花,十分难得,常用来比喻人品高雅。这本书讲的是有着兰花品质的高洁人士。 作者是一个热爱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也是一个勇于探索精神世界的文化爱好者。在台湾的寺院生活过,也花了几年时间拜访了南五台、香积寺、楼观台、终南山、太白山,南...
评分这本书出版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好奇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去终南山探索与猎奇,这些隐士的修行被无情的打扰。他们本想是远离凡尘,孤独修行,完成自己的道,但却因为这本书被改变了。 不知道赤松居士怎么想?
和《老子》同时读的,在别人的视野里看中国,一声叹息。书很容易读,人也很容易去批评另一些人,但我觉得太轻易是不对的。
评分和《老子》同时读的,在别人的视野里看中国,一声叹息。书很容易读,人也很容易去批评另一些人,但我觉得太轻易是不对的。
评分慕名很久的书,用国庆七天小长假读完。外国人寻中国隐士的小书,夹杂着大量中国历史、地理的小知识。相信对外国人来说是一本普及中国文化的书,对中国人来说关于隐士的探寻与交谈有不少猎奇的内容。作为去过五岳的人,读完很想去终南山。独坐群峰上,胸臆自开张。风拂长松静,泉响落花香。
评分隐士 修心
评分2019年5月12日读,2019-133。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