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间组织与灾害的应对

近代民间组织与灾害的应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徐文彬
出品人:
页数:296
译者:
出版时间:2018-4-1
价格:CNY 7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120968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福州
  • 历史
  • 近代史
  • 民间社会
  • 灾害应对
  • 社会组织
  • 中国近代史
  • 社会救助
  • 公共卫生
  • 灾害社会学
  • 历史学
  • 近代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文运用文集、方志、报刊、档案等多种史料,结合田野调查,试图从近代以来福州的自然环境、市场网络和民间宗教、地方权力等角度,探讨近代福州市民在社会变迁和局势动荡情况下,如何自我调适,应对灾害,从而说明自然灾害与民间组织嬗变、基层自治三者之间的关系。

开埠之前,福州灾害频发与文风兴盛并存。一方面,以祭祀瘟神五帝的社境成为主要的基层组织;另一方面,士绅数量众多,主持赈灾、濬湖、修渠等公共事务。开埠之后,福州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商贸繁荣、火油流行,火灾更为频繁。与此同时,地方权力渐趋多元,外人势力渗入、商人力量兴起,士绅地位虽受到冲击,但仍有相当影响力。官府亦调整基层管理体系,推行联甲制、设立保甲局,但效果不佳,导致社会问题丛生,火灾逐渐失控。

清末废科举、行自治、准结社,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使福州社会基层形态悄然变化,传统的官绅共治模式终结。救火会由此兴起,一方面,其兴衰沉浮与国家力量紧密相连。民国初期,福州局势紊乱,政权更替频繁。为弥补地方权力真空,救火会迅速发展,至二十年代末臻,后因政府控制加强,有所萎缩。建国之后,各地民间社团基本消亡,福州救火会却依旧活跃,直到“三大改造”完成后,才渐渐消失。八十年代再次复兴,至今仍有活动,延续时间长达百余年。另一方面,救火会多由社境组织嬗变而来。民国时期福州救火会共有37处,与传统社境组织的空间分布相似,是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借助民间信仰,救火会跨越籍贯与职业的差异,成功整合社会各阶层,获得广泛认同。

由于政府缺位,福州救火会功能不断扩展,有类于社区自治组织。从运行机制来看,救火会人员志愿参加,自筹经费、自我管理,会务独立。从业务上看,除消防外,涉及救灾、慈善、治安、调解等诸多事务,多次代表市民,发动集体运动,反对政府捐税,并与商会、保甲、善堂等地方力量互动频繁,在城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较之“国内仅见形态的基层自治组织”的苏州市民公社,福州救火会有相似之处。

除置于地方脉络考察外,本文还对建国前各地民间救火会的时空分布加以梳理,用图表表示,弥补以往善会善堂史的研究不足,并分析数据得出:救火组织肇始于明末清初,同光年间,江南、直隶救火会数量众多、至民国时,极为普遍。建国后则迅速消亡。较之京、沪等地,福州救火会起步较晚,但功能之多、延续时间之长,在全国较为罕见。这与火灾频频、畏火惧火民性、特殊地方权力结构等诸多因素有关。

本文认为,火灾攸关都市安全,救火会不仅是城市中社会关系的重构,还体现官民力量消长,二者彼此扶持、又互有冲突,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救火会作为“新式团体”,并非突兀出现,而多由传统组织嬗变而来,是社会机体自我调适的表现。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以小见大,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以新的视角了解明清福州城市机制的运作,以加深对灾害与社会等问题的理解,为当今社会管理提供借鉴。

本文运用文集、方志、报刊、档案等多种史料,结合田野调查,试图从近代以来福州的自然环境、市场网络和民间宗教、地方权力等角度,探讨近代福州市民在社会变迁和局势动荡情况下,如何自我调适,应对灾害,从而说明自然灾害与民间组织嬗变、基层自治三者之间的关系。

开埠之前,福州灾害频发与文风兴盛并存。一方面,以祭祀瘟神五帝的社境成为主要的基层组织;另一方面,士绅数量众多,主持赈灾、濬湖、修渠等公共事务。开埠之后,福州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商贸繁荣、火油流行,火灾更为频繁。与此同时,地方权力渐趋多元,外人势力渗入、商人力量兴起,士绅地位虽受到冲击,但仍有相当影响力。官府亦调整基层管理体系,推行联甲制、设立保甲局,但效果不佳,导致社会问题丛生,火灾逐渐失控。

清末废科举、行自治、准结社,一系列的制度变迁,使福州社会基层形态悄然变化,传统的官绅共治模式终结。救火会由此兴起,一方面,其兴衰沉浮与国家力量紧密相连。民国初期,福州局势紊乱,政权更替频繁。为弥补地方权力真空,救火会迅速发展,至二十年代末臻,后因政府控制加强,有所萎缩。建国之后,各地民间社团基本消亡,福州救火会却依旧活跃,直到“三大改造”完成后,才渐渐消失。八十年代再次复兴,至今仍有活动,延续时间长达百余年。另一方面,救火会多由社境组织嬗变而来。民国时期福州救火会共有37处,与传统社境组织的空间分布相似,是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借助民间信仰,救火会跨越籍贯与职业的差异,成功整合社会各阶层,获得广泛认同。

由于政府缺位,福州救火会功能不断扩展,有类于社区自治组织。从运行机制来看,救火会人员志愿参加,自筹经费、自我管理,会务独立。从业务上看,除消防外,涉及救灾、慈善、治安、调解等诸多事务,多次代表市民,发动集体运动,反对政府捐税,并与商会、保甲、善堂等地方力量互动频繁,在城市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较之“国内仅见形态的基层自治组织”的苏州市民公社,福州救火会有相似之处。

除置于地方脉络考察外,本文还对建国前各地民间救火会的时空分布加以梳理,用图表表示,弥补以往善会善堂史的研究不足,并分析数据得出:救火组织肇始于明末清初,同光年间,江南、直隶救火会数量众多、至民国时,极为普遍。建国后则迅速消亡。较之京、沪等地,福州救火会起步较晚,但功能之多、延续时间之长,在全国较为罕见。这与火灾频频、畏火惧火民性、特殊地方权力结构等诸多因素有关。

本文认为,火灾攸关都市安全,救火会不仅是城市中社会关系的重构,还体现官民力量消长,二者彼此扶持、又互有冲突,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救火会作为“新式团体”,并非突兀出现,而多由传统组织嬗变而来,是社会机体自我调适的表现。以此为切入点、通过以小见大,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以新的视角了解明清福州城市机制的运作,以加深对灾害与社会等问题的理解,为当今社会管理提供借鉴。

作者简介

徐文彬 福建松溪人,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现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集中于历史文化地理。已在《北大史学》《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信息

绪 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一 福州城市史研究
二 基层自治组织研究
三 救火会研究
第三节 关于本书
一 资料说明
二 概念界定
三 本书的结构
第一章 五口通商与福州社会变迁
第一节 开埠之前福州的地域环境
一 灾难重重的滨海之城
二 迎神赛会与社境组织
三 士绅与公共事务
第二节 开埠之后福州的社会变迁
一 都市化进程加快与灾害频发
二 地方权力结构的多元化
三 基层管理体系的调适及衰败
结 语
第二章 “纸裱之城”救火会兴起及发展
第一节 国家权力与福州救火会兴衰
一 萌芽时期
二 崛起时期
三 联合阶段
四 发展阶段
五 停滞阶段
六 挫折阶段
七 复员时期
八 存续阶段
第二节 社境组织向救火会嬗变
一 救火会的空间分布
二 救火会与社境组织关联
三 社境组织转化为救火会缘由
第三章 福州救火会的自主性组织运作
第一节 志愿、平等的人员整合机制
一 志愿参与的人员构成
二 平等和谐的内部分工
第二节 非营利的资金自筹机制
一 独立自筹的经费来源
二 业务为主的经费支出
第三节 自主管理的组织机制
一 救火会之组织架构
二 火联会与各救火会关系
三 各救火会之间的关系
结 语
第四章 福州救火会与都市自治
第一节 “无所不包”——救火会与公共事务
一 救火会与都市消防
二 救火会与其他公共事务
第二节 “为民请愿”——救火会与集体行动
一 救火会与抗捐运动
二 救火会与电力公司斗争
三 救火会与民族运动
第三节 基层中心地位的奠定——救火会与其他地方力量互动
一 救火会与善堂善社
二 救火会与商会、商业研究所
三 救火会与学生社团
四 救火会与官方基层行政组织
结 语
第五章 闽南救火会与清末变革下的地方社会——以天安寺事件为个案分析
第一节 天安寺事件缘起及经过
第二节 混争事件中的闽南救火会
第三节 闽南救火会的斗争策略
第四节 天安寺事件与神光寺事件比较
结 语
第六章 福州救火会的地域特性——与京沪等地救火会之比较
第一节 全国救火会的发展脉络及特点
一 全国救火会的发展脉络
二 各地救火会发展特点
第二节 北京、天津、上海的救火会
一 北京水局
二 天津水会
三 上海救火会
第三节 福州救火会之区域特色
结 语
结 论
一 灾害民间组织地域社会
二 民间组织与基层自治
三 政府与民间组织关系
参考文献
附录1 《福建省福州市救火会章程》
附录2 福州救火会各会情况(一)
附录3 福州救火会各会情况(二)
附录4 1949年之前全国各地救火会分布
致 谢
表格目录
表1-1 清代福州火灾及频次/035
表1-2 福州巷口铺防联首、援首、福首名单/045
表2-1 20世纪40年代福州各区火会分布/067
表2-2 1933年各救火会驻地(私人收藏照片)/072
表3-1 福州救火会人员构成/081
表3-2 福州市安乐救火会第三十五届职员名册(1946年11月22日)/084
表3-3 福州市救火联合会征收各员会租金比较/091
表3-4 1909年闽南救火会特别捐/093
表3-5 1945年救火联合会经费支出/097
表3-6 1909年闽南救火会业务支出/098
表3-7 1909年闽南救火会太平饷(援丁)/099
表3-8 1930年榕南救火会办公费用/101
表3-9 福州救火联合会常务理事会职员/106
表3-10 1929年榕南救火会联合会各项用费项下/107
表3-11 各救火会接近地点出勤应援/109
表4-1 1938年福州主要慈善机关/131
表4-2 1947年福州救济机关团体一览/132
表4-3 1935年福州保甲统计/145
表5-1 闽南救火会主要成员及支持机构/157
表5-2 1908年闽南救火会会员/160
表6-1 清代中后期救火会分布/174
表6-2 民国时期各地救火会分布/175
表6-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部分城市救火会情况/175
图片目录
图1-1 福州古代城垣变迁/018
图1-2 19世纪70年代的福州中洲岛/031
图1-3 清代我国沿海部分区域/032
图1-4 19世纪闽江海口/034
图1-5 1876年福州火灾/036
图1-6 19世纪中叶福州南门附近繁荣景象/038
图2-1 清末民初福州鼓泰救火会/055
图2-2 福州救火会汽龙车/069
图2-3 20世纪40年代福州救火会城台分布/070
图2-4 晚清民国时期福州城乡之社、境之空间分布/071
图3-1 20世纪40年代的福州救火联合会/103
图3-2 救火会援丁标识/108
图4-1 民国时期福州火灾统计/115
图4-2 1945年福州市区区划/144
图5-1 天安寺示意/152
图5-2 清末英国驻福州领事馆/154
图5-3 1909年闽南救火会扑灭火灾次数/158
图5-4 1909年闽南救火会救援区域/159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