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

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朱自清
出品人:
页数:296
译者:
出版时间:2018-3
价格: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7574762
丛书系列:作家榜经典文库
图书标签:
  • 文学
  • 朱自清
  • 经典
  • 随笔
  • 中国文学
  • 社会学
  • 很喜欢!希望有机会拜读!
  • 我想读这本书
  • 经典常谈
  • 文艺评论
  • 文学赏析
  • 文化随笔
  • 名家讲稿
  • 阅读指南
  • 思想启蒙
  • 人文社科
  • 中国文学
  • 学术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文大师朱自清经典传世之作,被誉为“读书指南和写作指南”

如何阅读国学经典?朱自清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古文经典一一解读剖析,写成一部通俗易懂的《经典常谈》。自说文解字说开去,再讲易经、尚书、诗经、三礼⋯⋯短短十三篇精彩导读,让您轻松读懂十三部国学经典精髓,瞬间打开阅读经典的全新视野。

如何提升写作能力?朱自清以三十年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心得,让读者领悟“如何注意每个词的意义,每一句的安排和音节,每一段的长短和衔接处”,是为《文艺十六讲》。短短十六讲,篇篇都经典,读完后您会惊喜发现,控制文字是一种愉快,也是一种本领。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诗人、学者、散文家、公认的“美文大师”。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1898年,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1916年,18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25年,27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1931年,33岁留学英国,后又漫游欧洲五国;

1938年,40岁南下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期间曾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1948年,50岁病逝于北平。

一生著作颇丰,教学与文学研究极其严谨,汪曾祺曾评价朱自清先生:“用口语化的语言写学术文章,并世似无第二人。”

名篇《匆匆》《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入选语文教科书。

目录信息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本书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我国旧日的教育,可以说整个儿是读经的教育。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的项目,自然偏枯失调;况且从幼童时代就开始,学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残了他们的精力和兴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读经渐渐废止。民国以来虽然还有一两回中小学读经运动,可是都失败了,大家认为是开倒车。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国文课程标准里却有“使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话,高中的标准里更有“培养学生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的话。初高中的国文教材,从经典选录的也不少。可见读经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经典训练不但没有废止,而且扩大了范围,不以经为限,又按着学生程度选材,可以免掉他们囫囵吞枣的弊病。这实在是一种进步。
我国经典,未经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是敬而远之。朱子似乎见到了这个,他注“四书”,一种作用就是使“四书”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书”注后来成了小学教科书。又如清初人选注的《史记菁华录》,价值和影响虽然远在“四书”注之下,可是也风行了几百年,帮助初学不少。但到了现在这时代,这些书都不适用了。我们知道清代“汉学家”对于经典的校勘和训诂贡献极大。我们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有些该是全书,有些只该是选本、节本—应该尽可能地采取他们的结论;一面将本文分段,仔细地标点,并用白话文作简要的注释。每种读本还得有一篇切实而浅明的白话文导言。这需要见解、学力和经验,不是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能成就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似乎就是这番用意,但离我们理想的标准还远着呢。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这部书不是“国学概论”一类。照编撰者现在的意见,“概论”这名字容易教读者感到自己满足;“概论”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着别的—其实什么都只有一点儿!“国学”这名字,和西洋人所谓“汉学”一般,都未免笼统的毛病。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分别标明历史和语言,不再浑称“国学”,确是正办。这部书以经典为主,以书为主,不以“经学”“史学”“诸子学”等作纲领。但“诗”、“文”两篇,却还只能叙述源流;因为书太多了,没法子一一详论,而集部书的问题,也不像经、史、子的那样重要,在这儿也无需详论。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全篇的参考资料,开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随处分别注明。也有袭用成说而没有注出的,那是为了节省读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读物和考据的著作不同,是无需乎那样严格的。末了儿,编撰者得谢谢杨振声先生,他鼓励编撰者写下这些篇“常谈”。还得谢谢雷海宗先生允许引用他还没有正式印行的《中国通史选读》讲义,陈梦家先生允许引用他的《中国文字学》稿本。还得谢谢董庶先生,他给我钞了全份清稿,让排印时不致有太多的错字。

朱自清
三十一年二月,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当看到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自清先生时,我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他那篇著名的散文《荷塘月色》。反倒是那个最近在网上流传的有关于橘子的那个暗骂人的梗。偏巧这本《经典常谈.文艺十六讲》的作者正是朱自清先生。朱先生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所写下的那篇饱含父子亲情的《背影》...  

评分

对朱自清先生的认识,还是中学学过的《背影》与《荷塘月色》两篇课文,之后又买了佩弦先生的散文集,先生的散文文笔精丽,富有诗意与情趣。后来才知道除文学家的身份之外,佩弦先生还是一位学者,他对古典文学和新诗都颇有研究,且因他教师的身份,尤为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与...

评分

这两年掀起了“国学热”,我认为这是个好的转变。汉语言国学文化宝库里存着我们的信仰之根,民本人心、人格理想、人伦道义都在此浸润根植,还有我们自己的汉语言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也是每代中国人所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大家越来越重视阅读这件事,经典阅读也屡屡被提倡。我...  

评分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这本看过的人或许很多,说到经典,映入脑中大概是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你知道名字,但是有了解它们是怎么来的吗?如何发展的吗? 《经典常谈》中恰好就讲述了它们的前世今生,读完让人不觉眼前一亮。经典之所以为经典,靠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沉淀,还有包括...  

评分

这两年掀起了“国学热”,我认为这是个好的转变。汉语言国学文化宝库里存着我们的信仰之根,民本人心、人格理想、人伦道义都在此浸润根植,还有我们自己的汉语言文化,很好的传承下去,也是每代中国人所该承担的历史使命。 大家越来越重视阅读这件事,经典阅读也屡屡被提倡。我...  

用户评价

评分

无论是对经典的梳理与解读,还是对文学的分析和研究,佩弦先生的文字依然不过时。

评分

“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朱自清所做此书,囊括了中国古代经典史书,也详细梳理了文字和文学的脉络,不论是从事写作、阅读的学习,还是单单当成一本经典文学书来阅读,都受益匪浅。

评分

读了这本书才了解了民国的大师是真正的大师,博古通今,中西兼修。

评分

真的很像老师念PPT……也许这本书更适合立志做个教书先生的人吧,但对于我这个大学语文课上自己看闲书的人来讲实在是接受无能。 不过前半部分的“经典常谈”关于诗经的内容提到了二毛,这让我想起大一有段时间每天看几篇上辞的《先秦诗鉴赏辞典》和商务的《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正文后的鉴赏点评部分完美展现高级文人是如何diss《毛转》“以意逆志”下纯粹胡扯的女德观!虽然我翻了大半本没读完就改去看塞尔努达的诗集(哦此处赞美塞尔努达!),但不得不说诗经辞典读起来还是非常亲切的,就像回到高中抄鉴赏题标准答案一样kkk

评分

每个写作者都应该好好读一读的书,只有学会有质量的读,吸收更多的精华,才会写出更好的文字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