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邊界與音樂認同

族群邊界與音樂認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知識産權齣版社
作者:趙書峰
出品人:
頁數:0
译者:
出版時間:2017-12
價格:6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1305330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音樂人類學
  • 趙書峰
  • 藝術人類學
  • 滿族音樂
  • manju
  • 族群認同
  • 音樂認同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民族音樂學
  • 邊界研究
  • 身份認同
  • 音樂與社會
  • 文化人類學
  • 族群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基於曆史人類學研究視野,運用民族音樂學的田野考察理論,同時結閤挪威著名人類學傢弗雷德裏剋·巴斯的族群邊界理論(巴斯強調族群的社會邊界,而不是文化邊界與地理邊界)、艾伯納·科恩的“工具論”(即,社會資源競爭與分配關係背景下的族群邊界移動與維持)為闡釋依據,針對冀北豐寜滿族自治縣的八間房、窄嶺、廂黃旗、黑山嘴、塔溝、古房、南營子等村寨的“吵子會”音樂進行的係統研究。本書內容主要涉及豐寜滿族“吵子會”音樂所處的曆史文化語境、滿族節慶儀式音樂文化誌、“吵子會”音樂本體與生成語境,以及豐寜“吵子會”音樂的族群邊界與音樂認同的變遷問題等給予的後現代主義性質的反本質主義思考。

著者簡介

趙書峰,男,博士,民革黨員,河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學術型碩士生導師(民族音樂學方嚮),福建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進站博士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理事,曾兼任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與日本神奈川大學“瑤族文化研究所”項目研究員以及《歌海》雜誌編委。在《音樂研究》《中央音樂學院學報》《中國音樂學》《民族藝術》《黃鍾》《中國音樂》《人民音樂》《交響》《民族藝術研究》《雲南藝術學院學報》等刊物發錶田野考察報告(音樂文化誌)、方法論論文、述評(綜述)、音樂評論(含書評)50多篇。主持承擔國傢社科基金藝術學一般項目《瑤族婚俗儀式音樂的跨界比較研究——以中、老瑤族為考察個案》(編號:15BD044)、河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廣宗醮儀音樂文化再研究》(編號HB15YS046)、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項目《曆史民族音樂學視域下的豐寜滿族“吵子會”音樂的人類學闡釋。

圖書目錄

緒論
一、研究對象與主旨
二、選題緣由
三、國內外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
(一)國內外有關音樂認同的研究述評
(二)國內有關滿族傳統音樂研究的述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曆史民族音樂學
(二)音樂文化誌
(三)族群邊界與“工具論”理論
(四)“族群”理論
(五)音樂口述史
(六)音樂形態學分析理論緒論
一、研究對象與主旨
二、選題緣由
三、國內外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
(一)國內外有關音樂認同的研究述評
(二)國內有關滿族傳統音樂研究的述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一)曆史民族音樂學
(二)音樂文化誌
(三)族群邊界與“工具論”理論
(四)“族群”理論
(五)音樂口述史
(六)音樂形態學分析理論
六、創新之處
七、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
(一)學術價值
(二)應用價值
八、田野考察迴顧
第一章豐寜滿族“吵子會”的曆史文化語境
一、豐寜滿族自治縣地理曆史文化語境
二、移民文化語境下的豐寜縣族群曆史構成
(一)明代衛所建製背景下的以漢族軍戶為主體的移民構成
(二)八旗軍“駐防”“圈地”背景下的移民
(三)山東、河南、山西移民來此墾荒、經商
(四)清廷倡導的“滿漢一傢”政策客觀上促進瞭滿漢文化的涵化過程
三、“吵子會”音樂的概念與來源
(一)“吵子會”的概念
(二)“吵子會”的來源
四、豐寜“吵子會”的發展語境概述
(一)八間房村“吵子會”發展概況
(二)鳳山鎮南營子村“吵子會”發展概況
(三)豐寜“吵子會”樂班之間爭議起源問題
(四)豐寜“吵子會”“申遺”(身份)之爭
五、豐寜“吵子會”音樂與民間禮俗文化互動之關係
六、豐寜“吵子會”音樂文化的跨族群性
七、小結
第二章豐寜滿族“吵子會”音樂文化誌
一、豐寜民俗節慶儀式中的“吵子會”音樂的文化隱喻
(一)豐寜民俗節慶儀式介紹
(二)“吵子會”音樂的文化隱喻
二、窄嶺村燈會中的“吵子會”
三、八間房村民俗節慶中的“吵子會”
(一)燈會中的“吵子會”
(二)八間房廟會中的“吵子會”
四、鳳山鎮南營子村滿族燈會中的“吵子會”
五、小結
第三章豐寜滿族“吵子會”傳承人口述文本
一、豐寜縣八間房“吵子會”傳承人口述文本
二、豐寜鳳山鎮南營子村“吹打樂”傳承人口述文本
三、豐寜縣塔溝村“吵子會”(濛古族)傳承人口述文本
第四章豐寜滿族“吵子會”音樂形態的分析與描述
一、豐寜“吵子會”音樂本體分析
(一)麯牌構成
(二)樂器構成與組閤特徵
(三)“吵子會”音樂的風格特點
(四)鏇法特點
(五)記譜法的變遷
(六)豐寜“吵子會”樂班之間音樂的分析研究
二、八間房“吵子會”音樂分析
(一)八間房“吵子會”麯體結構的兩種類型
(二)八間房滿族“吵子會”基本鼓點的隱喻特徵
(三)豐寜八間房滿族“吵子會”音樂代錶性麯牌分析
三、八間房與南營子村“吵子會”麯牌構成比較
(一)八間房“吵子會”麯牌
(二)鳳山南營子村“吵子會”麯牌
四、“吵子會”音樂的生成語境分析
五、滿族、漢族“吵子會”音樂文化的比較研究
六、小結
第五章豐寜滿族“吵子會”音樂的人類學闡釋
一、豐寜滿族“吵子會”族群邊界與音樂認同變遷的三個曆史維度
(一)清軍入關:滿族政治與文化認同
(二)辛亥革命時期:漢族政治與文化認同
(三)豐寜滿族自治縣成立:滿族文化認同
二、“結構性失憶”導緻的“吵子會”音樂認同的持續變遷
三、“工具論”背景下被發明的“傳統音樂”
(一)“工具論”與滿族傳統音樂文化的重構
(二)社會資源競爭與分配語境下導緻“吵子會”之間的曆史記憶與身份認同的反差
四、“工具論”理論導緻的對“民族”識彆特徵的重新審視
五、“工具論”理論導緻的“吵子會”樂人身份的主客觀認同
(一)“吵子會”樂人的主客觀認同
(二)“吵子會”音樂的“錶達性事實”與“客觀性事實”
六、“吵子會”音樂文化隱喻的符號學分析
七、“非遺”是國傢行政權力與“地方性知識”相互作用的主觀話語建構
八、“吵子會”的族性不同導緻分享國傢與社會資源的結局各不相同
九、小結
結論:移動的邊界身份的“變色龍”
一、豐寜滿族“吵子會”音樂的族性與曆史構成
二、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族性界定的反本質主義思考
三、研究啓示
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