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米》甄选了近年来葛亮创作的7篇具有悬疑感的中短篇代表作。在悲悯的民间叙事中,是人生的风姿百态,也是命运的横强与无常。娓娓道来之下,总能看到些许平庸又熟悉的样子,他们面目模糊、泯然众人,却被巨大的秘密裹挟着,在下一秒堕入深渊。自认聪明的,以破釜沉舟的信念,步入迷障。更多的人则在观望,终于亦步亦趋。
他们是旅居越南的通灵师,是隔壁的奇怪邻居,是擦肩而过的路人,是我,也是你。
面前是一片浩浩汤汤,自时代的跌宕,自历史深处的幽暗,或自个人的痛快与无涯苍茫。彼岸处,刹那间似有一两点星火。不明亮,但足够暖。
葛亮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任教于高校。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文化随笔《绘色》《小山河》,学术论著《此心安处亦吾乡》等。部分作品译为英、法、俄、日、韩等国文字。
曾获首届香港书奖、香港艺术发展奖、台湾联合文学小说奖首奖、台湾梁实秋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等。
长篇小说《朱雀》获选“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2016年以新作《北鸢》再获此荣誉,并斩获2016年央视“中国好书”、“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当代长篇小说五佳、中版年度十大中文好书等多项大奖。作者本人获颁《南方人物周刊》“2016年度中国人物。”
葛亮曾说,他所要通过《问米》的几篇小说去致敬的横沟正史,正是要打破人们对推理类小说“类型化”的定位。(即完全以事件逻辑为主线 步步为营 由因导果) 所以葛亮并不会牺牲作品的文学性、人性考攫的深度、社会性考察的广度来“成全”一篇悬疑小说。 因为此前葛亮作品的定位,...
评分 评分 评分葛亮不是一个高产的作家。特别是长篇,细节处太费功夫,使两部之间生生隔了一个望眼欲穿的七年。 从《朱雀》开始,每次他出书我都会第一时间买,并一气呵成地看完。通常从下午开始的阅读,再一抬头就已是午夜,惶惶然像是从一场散发着樟脑、冰片和雨后泥土气味的旧梦里醒来。 ...
评分葛亮《问米》付印以来,我一直担忧这本书的销量,因为这是一本在黑夜里阅读的好书。但是我又深知,在这个灯红酒绿的时代,很少人能利用晚上睡前的几个小时去读一读书,要说深夜里读书的都是有一颗功利的种子,不是为了高考、研究生,就是为了职称之类,真正的出于爱好去读一本...
问米:生生生,虽生何用? | 不见:泡在醋中的蛋壳,一点点软化破碎 | 罐子:一文饼,一匙鲜 | 朱鹮:世上多半是混混沌沌的囫囵人 | 最喜欢的是罐子和朱鹮,其实说来这几个故事大多都是复仇的故事,只是感叹葛亮熬煮的浮生汤里,终究是浮浮沉沉看不透的世人。
评分或许是当年《七声》的印象太深,葛亮的书里,《北鸢》之外,始终还是偏爱短篇些。不过这本去年的新集子却不大葛亮,尽管文笔和细节依然保持着细腻的风格,但立意有太多前人的影子,读起来是流畅的,也很有画面感(这恐怕也和作者对电影情有独钟有关),只是整体上这类新城市诡谈的写法没能跳出此前李碧华的窠臼,部分篇目比如《罐子》这个核心道具有点像章诒和女囚系列中那本《刘氏女》,《竹奴》的人物和情节走向则有反向《雷雨》的设定(读完发现作者在篇末写明了是致敬曹禺的),《龙舟》前半部分的乱伦甚至很《晚娘》等等,惊喜会打了不少折扣,情绪上也过于阴翳了一些。
评分推荐《不见》
评分前五篇都未读过,不知是否之前曾收录在其它已出版的集子中(印象中,我读过他的四个短篇集《戏年》《七声》《谜鸦》《浣熊》里皆不包含这些篇目),另外收录了两篇我读过的作品,其中《竹奴》即曾经收录在南大社版《浣熊》中的《竹夫人》,且在结尾处有较大修改(私以为新的改动不如原版那版精彩,而且改动之后,致敬曹禺先生的意味也要淡了不少)。新读的五个短篇里,开篇的《问米》还算有些意思,其它四篇都是华丽有余,内涵不足,谋篇布局和文字皆精美,可惜都只是类型文学而已,而且似有“电影剧本”的既视感,空有一副好骨架,好读是好读,而且情节往往引人入胜,可惜少了些血肉。以前曾说葛亮的文学才华不足以支撑其文学野心,现在则要说其才华用在了歧路上,与其文学野心的发展路线不相匹配。
评分亦真亦假的故事将人心描绘的淋漓尽致,不惜揭开最后一层伪装的外衣去剖析人性,恣肆诡谲的鬼神之灵、千姿百态的身边之事,我们在命运中缓步前行,真真假假,善善恶恶,终将淹没于岁月的洪流,但求心安。时间最难之事,其实便是这无愧于心四个字,人性是底线,跨过即深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