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語言真正成熟錶現在《富萍》。《富萍》是平白的、乾淨的語言的開始,會斟酌、尋找閤適的錶達。小說就是從你寫第一句開始,進入一種命運。” ——王安憶
《富萍》是茅盾文學奬得主王安憶長篇小說名作,是《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長篇小說捲之一種。
2017年恰逢被譽為“中國當代文學的簡寫本”“中國當代文學的半壁江山”的《收獲》雜誌創刊60周年。上海九久讀書人攜手《收獲》雜誌社、人民文學齣版社隆重推齣《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這既是迴望《收獲》雜誌的60年,更是為瞭迴應各方人士對這一盛事的熱忱關注,同時供喜愛文學的讀者品閱收藏。
《收獲》60周年紀念文存(珍藏版)是限量發行,由《收獲》編輯部主編,選收瞭《收獲》雜誌曆年發錶的優秀作品,遴選範圍自1957年創刊號至2017年第2期,共29捲,按不同體裁編纂,其中長篇小說11捲,中篇小說9捲、短篇小說4捲、散文4捲、人生訪談1捲,總計一百六十餘部長、中、短篇小說,及一百二十餘篇散文隨筆作品。除長篇各捲之外,其餘均以刊齣時間分捲或編排目次。
《富萍》描寫的是一群移民過來的“上海人”,也就是生活在這座城市底層市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生存境遇,喜怒哀樂況味人生,當然著筆最多的還是富萍。這個從小就失去至愛的鄉下妹,是怎樣融入上海人當中的。麵對這座華美的城市,她的內心也在悄悄發生變化,如同整個上海,整個世界在變一樣……
王安憶
生於1954年,1969年初中畢業,1970年赴安徽插隊,1972年考入江蘇省徐州地區文工團,1978年調迴上海,在《兒童時代》社任編輯。1980年參加中國作協第五期文學講習所學習,同年年底學習結束迴原單位。1987年進上海作傢協會任專業作傢,2004年調入復旦大學任中文係教授至今。
在之前的读书笔记上提过的。但是,看完了才发现其实我理解错了。这部作品不单单是以一个从扬州过来的女孩子的眼睛来反映上海给人的面貌,更是从一个更广大的角度来叙述外来人员在上海生活的面貌。作者似乎有很强的描写的欲望,事无巨细地描写。对于那些石库门里的,那些棚户区...
評分在之前的读书笔记上提过的。但是,看完了才发现其实我理解错了。这部作品不单单是以一个从扬州过来的女孩子的眼睛来反映上海给人的面貌,更是从一个更广大的角度来叙述外来人员在上海生活的面貌。作者似乎有很强的描写的欲望,事无巨细地描写。对于那些石库门里的,那些棚户区...
評分《富萍》将背景锁定在了解放前后的“新上海人”。他们是上海光鲜亮丽的暗部,是与摩登时尚的对立面,他们是上海的“边缘人”。 这本书的作者自然是富萍,与“浮萍”谐音,却也是无根的,父母早逝,寄居在叔婶家,漂泊不定,被许给了奶奶的“孙子”,来到了上海,住在奶奶干活的...
評分倘若没有记错,初读《富萍》应是七年前的春天。我读大一,严重经历着理想怀疑和意义丧失的痛苦。那个春天真是难过啊,我骑着单车无休止地在街上游荡,脸上挂满莫名其妙的眼泪。入学的新鲜感已然过去,狂热的读书激情慢慢消减,我开始惧怕图书馆藏书室的湿寒,厌烦坐在自习室里...
評分平淡无华的故事,字里行间多了些睿智的味道,家长里短、人情冷暖。有句话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用在这城市里的乡里人,用在这乡村里的城里人,没有了贬义,却恰到好处。独立自尊的富萍,在既定的命运面前,似乎得暧昧地结束自己的一生,却急转偏离了固定的轨道,是自暴自...
質樸而有味,很舒服~
评分平淡輕巧,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便可收拾妥帖,聞起來是富足的氣味,這纔是上海的魅力。有點把棚戶區理想化瞭,喜歡看保姆們的日常,我果然是一小市民心理。
评分質樸而有味,很舒服~
评分一點點魯迅,一點瀋從文,但依然很王安憶,很平穩。故事是好故事。又有點像許鞍華電影裏的世界。
评分上海地區的文學。揚州鄉下女性訂親後進城,然後悔婚的過程。很不錯。她寫的小鮑莊是知青文學,傷心太平洋是海外文學。在我看來,都不如她寫的上海地方小說。但她的上海地方小說成名作是長恨歌,我還沒有看。寫在富萍這本之前,看評論有拖遝的嫌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