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十六國北朝捲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十六國北朝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復旦大學齣版社
作者:牟發鬆
出品人:
頁數:1157
译者:
出版時間:2016-12
價格:165.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309111637
叢書系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圖書標籤:
  • 曆史地理
  • 魏晉南北朝
  • 曆史政區地理
  • 魏晉南北朝史
  • 論文參考書
  • 行政區劃
  • 牟發鬆
  • 曆史學
  • 中國曆史
  • 行政區劃
  • 十六國
  • 北朝
  • 曆史地理
  • 地方誌
  • 斷代史
  • 史學
  • 中國古代史
  • 區域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國傢新聞齣版總署“九五”、“十五”、“十二五”規劃重點圖書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周振鶴 主編

本書研究自先秦至民國時期的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史。這一研究不僅是傳統的關於曆時政區沿革的考證(縱嚮),而且對同一年代各政區並存的麵貌作齣復原(橫嚮),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相關的復原以詳細至逐年為尺度。全書在總論外,分為十三捲,依次是先秦捲、秦漢捲、三國兩晉南朝捲、十六國北朝捲、隋代捲、唐代捲、五代十國捲、宋西夏捲、遼金捲、元代捲、明代捲、清代捲及中華民國捲。

在掌握傳世與齣土曆史文獻的基礎上,本書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曆史真實。全書以重建政區變遷序列、復原政區變遷麵貌為主要內容,而由於曆史時期中國行政區劃的變化很大,在正式政區以外又有準政區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區層級、幅員及邊界在不同時期的變遷程度不一,因此各捲又獨立成書,其考證過程和編寫結構有各自的側重點。

本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學術意義上的行政區劃變遷通史。各捲作者在相關領域有長期的學術積纍,全書的寫作也傾注瞭十餘年之功,希望能成為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著作。

十六國北朝捲提要

本捲從社會政治進程與政區演變關係的角度切入,依據相關正史、彆史、地理總誌、文集、墓誌、考古發掘成果等資料,結閤前人研究成果,對十六國北朝行政區劃的演變過程進行瞭詳盡考證和係統重建。內容既包括諸政治實體州郡縣的設置與變動曆程,也包括領民酋長、護軍、軍鎮、行颱、總管等帶有特殊政治意涵的政區置廢情況,展示瞭這些特殊政區與州郡縣製度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

全捲共分三編,在考證政區設置過程的基礎上,對其變化趨勢及特點亦做齣歸納總結。

上編以淝水之戰(383年)為界分前後兩個時段,對十六國時期諸政治實體的疆域變動,行政區劃的設置、分布及其沿革情況進行係統闡述,從行政區劃演變的角度展示瞭十六國時期社會政治進程的圖景。

中編為北魏疆域與行政區劃的演變與設置,以北魏末年為基準考證瞭州郡縣政區的沿革,反映瞭北魏與十六國、北朝這兩個時代在政區設置上承前啓後的曆史關聯。

下編敘述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疆域變動,行政區劃的設置、分布及其沿革,以《魏書•地形誌》和《隋書•地理誌》為參照,對東魏北齊、西魏北周的州郡縣置廢情況予以詳盡考證。

本捲附有多幅圖錶,以更直觀地展示十六國、北朝政區設置的概貌,以及政區演變的特點與變化趨勢。

著者簡介

牟發鬆,1954年生,湖北江陵人。武漢大學曆史係1977級本科,提前畢業留校任教,1987年獲博士學位。1993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導師。2003年調入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受聘終身教授。先後兼任日本京都大學、大阪市立大學客座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中國唐史學會理事。主要從事漢唐史研究,齣版專著《唐代長江中遊的經濟與社會》、《漢唐曆史變遷中的社會與國傢》等多種,發錶專題論文70餘篇。協助業師唐長孺教授撰述其總結性專著《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漢譯仁井田陞《中國法製史》,主持編輯《中國前近代史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曆史時期江南的經濟、文化與信仰》等。

毋有江,1972年生,河南博愛人。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畢業,現為武漢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秦漢魏晉南北朝史與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曾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國學研究》、《人文雜誌》、《中國中古史集刊》等刊物上發錶多篇論文。其中《天興元年徙民與北魏初年的行政區劃》一文獲譚其驤禹貢基金會第四屆優秀青年曆史地理論著一等奬。

魏俊傑,1982年生,安徽太和人。先後問學於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現為衢州學院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曆史地理和曆史文獻的研究。主持國傢級、省部級課題多項,在《曆史地理》、《中國地理地理論叢》、《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等刊物發錶論文20餘篇,參編《衢州文獻集成》(200冊),齣版專著《衢州文獻集成提要》。

圖書目錄

十六國北朝諸政治實體興衰示意圖錶

上編 十六國行政區劃

緒言

第一章 淝水之戰前(304—383)十六國諸政權的疆域與政區演變(上)
第一節 漢趙
第二節 後趙(附段國、冉魏)
第三節 成漢(附譙蜀)

第二章 淝水之戰前(304—383)十六國諸政權的疆域與政區演變(下)
第一節 前涼
第二節 前燕
第三節 前秦
第三章 淝水之戰後(383—439)十六國諸政權的疆域與政區演變(上)
第一節 後燕(附西燕、翟魏)
第二節 南燕
第三節 北燕
第四章 淝水之戰後(383—439)十六國諸政權的疆域與政區演變(中)
第一節 後秦
第二節 西秦
第三節 夏(附仇池)

第五章 淝水之戰後(383—439)十六國諸政權的疆域與政區演變(下)
第一節 後涼
第二節 南涼
第三節 西涼
第四節 北涼

中編 北魏行政區劃

緒言

第一章 北魏疆域與政區演變的基本脈絡
第一節道武帝時期(396—409)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二節明元帝時期(409—423)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三節太武帝時期(424—452)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四節文成帝時期(452—465)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五節獻文帝時期(466—471)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六節孝文帝遷洛以前(471—493)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七節孝文帝遷洛以後(493—499)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八節宣武帝時期(500—515)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九節北魏末年(516—534)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二章 恒州(北魏前期的司州)及相關州領郡沿革
第一節 恒州(北魏前期的司州)州郡縣沿革
第二節 雲、朔、燕、蔚、顯諸州領屬郡縣

第三章 並、肆、汾、唐(晉)、建、南汾諸州領郡沿革
第一節 並州領郡沿革
第二節 肆州領郡沿革
第三節 汾州領郡沿革
第四節 唐(晉)州領郡沿革
第五節 建州領郡沿革
第六節 南汾州領郡沿革

第四章 河北諸州領郡沿革
第一節 冀州領郡沿革
第二節 定州領郡沿革
第三節 幽州領郡沿革
第四節 相州領郡沿革
第五節 營州領郡沿革(附南營州)
第六節 安州領郡沿革
第七節 平州領郡沿革
第八節 瀛州領郡沿革
第九節 滄州領郡沿革
第十節 殷州領郡沿革

第五章 河南諸州領郡沿革
第一節 司州領郡沿革
第二節 濟州領郡沿革
第三節 洛州領郡沿革
第四節 豫州領郡沿革
第五節 徐州領郡沿革
第六節 東徐州領郡沿革
第七節 兗州領郡沿革
第八節 齊州領郡沿革
第九節 青州領郡沿革
第十節 南青州領郡沿革
第十一節 光州領郡沿革
第十二節 南兗州領郡沿革
第十三節 西兗州領郡沿革
第十四節 北徐州領郡沿革
第十五節 膠州領郡沿革
第十六節 荊州領郡沿革
第十七節 廣州、南廣州、襄州、南襄州、郢州、南郢州、析州領郡沿革

第六章 關西諸州領郡沿革
第一節 雍州領郡沿革
第二節 華州領郡沿革
第三節 東雍州領郡沿革
第四節 北華州領郡沿革
第五節 涇州領郡沿革
第六節 豳州領郡沿革
第七節 岐州領郡沿革
第八節 河州領郡沿革
第九節 渭州領郡沿革
第十節 原州領郡沿革
第十一節 涼州領郡沿革
第十二節 夏州領郡沿革
第十三節 東夏州領郡沿革
第十四節 秦州領郡沿革
第十五節 南秦州領郡沿革
第十六節 南岐州領郡沿革
第十七節 東益州領郡沿革
第十八節 益州領郡沿革
第十九節 梁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節 巴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一節 東梁州領郡沿革

下編 東魏北齊、西魏北周行政區劃緒言

第一章 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疆域和政區演變的基本脈絡
第一節 侯景之亂前兩魏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二節 侯景之亂後兩魏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三節 北齊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四節 北周疆域演變與政區設置概況

第二章 東魏北齊州郡縣沿革(上)
第一節 司州領郡沿革
第二節 義州領郡沿革
第三節 懷州領郡沿革
第四節 定州領郡沿革
第五節 冀州領郡沿革
第六節 瀛州領郡沿革
第七節 趙州(原名殷州)領郡沿革
第八節 滄州領郡沿革
第九節 幽州領郡沿革
第十節 安州領郡沿革
第十一節 南營州領郡沿革
第十二節 東燕州領郡沿革
第十三節 北齊北燕州領郡沿革
第十四節 營州領郡沿革
第十五節 平州領郡沿革
第十六節 並州領郡沿革
第十七節 戎州(原名南垣州、豐州)領郡沿革
第十八節 肆州領郡沿革(附嵐州)
第十九節 東魏、北齊恒州(寄治肆州)與北齊恒州(亦稱北恒州)
領郡沿革
第二十節 東魏、北齊朔州(寄治並州界)與北齊朔州(寄治馬邑,
又稱北朔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一節 北靈州(原名武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二節 北齊北蔚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三節 北顯州(原名廓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四節 顯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五節 北齊燕州沿革
第二十六節 雲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七節 蔚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八節 寜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九節 靈州沿革
第三十節 西夏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一節 西汾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二節 南汾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三節 南朔州(因軍戶而設)沿革
第三十四節 北齊南朔州(治茲氏城)領郡沿革
第三十五節 晉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六節 建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七節 東雍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八節 東魏泰州領郡沿革

第三章 東魏北齊州郡縣沿革(下)
第一節 兗州領郡沿革
第二節 青州領郡沿革
第三節 齊州領郡沿革
第四節 鄭州(原名潁州)領郡沿革
第五節 濟州領郡沿革
第六節 光州(治掖城)領郡沿革
第七節 梁州領郡沿革
第八節 豫州領郡沿革
第九節 北豫州領郡沿革
第十節 徐州領郡沿革
第十一節 西兗州領郡沿革
第十二節 南兗州領郡沿革
第十三節 廣州領郡沿革
第十四節 膠州領郡沿革
第十五節 洛州領郡沿革
第十六節 南青州領郡沿革
第十七節 北徐州領郡沿革
第十八節 信州(原名揚州、北揚州)領郡沿革
第十九節 東楚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節 東徐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一節 海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二節 東豫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三節 義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四節 潁州(治汝陰)領郡沿革
第二十五節 譙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六節 北荊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七節 東魏陽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八節 郢州(原名南司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九節 西楚州(原名楚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節 閤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一節 霍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二節 睢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三節 北齊潼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四節 南定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五節 永州(原名西楚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六節 東魏蔡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七節 東魏西淮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八節 譙州(治新昌城,又稱南譙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九節 揚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節 淮州(治淮陰城)領郡沿革
第四十一節 仁州(治赤坎城)領郡沿革
第四十二節 光州(治光城,又稱南光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三節 南朔州(治齊阪城)領郡沿革
第四十四節 南建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五節 南郢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六節 東魏沙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七節 北江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八節 東魏湘州(治大活關城)領郡沿革
第四十九節 東魏汴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節 東魏財州沿革
第五十一節 襄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二節 北齊洧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三節 北齊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四節 北齊北建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五節 北齊東廣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六節 北齊涇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七節 北齊秦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八節 北齊和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九節 安豐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節 北齊衡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一節 北齊滻州沿革
第六十二節 北齊巴州沿革
第六十三節 北齊湘州沿革
第六十四節 北齊南司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五節 北齊義州沿革
第六十六節 北齊羅州(或雍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七節 北齊江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八節 東魏陝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九節 南豫州沿革

第四章 西魏北周州郡縣沿革(上)
第一節 雍州領郡沿革
第二節 恒州沿革
第三節 宜州(原名北雍州)領郡沿革
第四節 華州(原名東雍州)領郡沿革
第五節 同州(原名華州)領郡沿革
第六節 岐州領郡沿革
第七節 北周燕州沿革
第八節 北周顯州(治陳倉)沿革
第九節 北周朔州(或翔州)領郡沿革
第十節 北周雲州沿革
第十一節 隴州(原名東秦州)領郡沿革
第十二節 涇州領郡沿革
第十三節 寜州(原名豳州)領郡沿革
第十四節 顯州(治陽周)沿革
第十五節 蔚州沿革
第十六節 雲州沿革
第十七節 燕州領郡沿革
第十八節 豳州(原名南豳州)領郡沿革
第十九節 西魏恒州沿革
第二十節 敷州(原名北華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一節 綏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二節 北周銀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三節 延州(原名東夏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四節 丹州(原名汾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五節 西魏朔州沿革
第二十六節 原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七節 會州沿革
第二十八節 夏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九節 長州(原名南夏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節 鹽州(原名西安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一節 靈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二節 秦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三節 渭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四節 交州(原名北秦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五節 河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六節 北周廓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七節 鄯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八節 涼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九節 甘州(原名西涼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節 瓜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一節 梁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二節 洋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三節 集州(原名東巴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四節 金州(原名東梁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五節 北周洵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六節 靜州(原名北梁州)沿革
第四十七節 直州(原名東梁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八節 北周遷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九節 北周綏州沿革
第五十節 羅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一節 巴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二節 北周蓬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三節 北周萬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四節 通州(原名萬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五節 西魏遷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六節 西魏石州沿革
第五十七節 並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八節 開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九節 渠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節 鄰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一節 容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二節 成州(原名南秦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三節 北周洮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四節 北周疊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五節 北周弘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六節 北周旭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七節 岷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八節 北周宕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九節 武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節 北周文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一節 鄧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二節 北周扶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三節 北周芳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四節 鳳州(原名南岐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五節 北周康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六節 興州(原名東益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七節 利州(原名西益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八節 西魏廢華州沿革
第七十九節 沙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節 龍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一節 汶州(原名繩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二節 北周翼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三節 北周覃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四節 始州(原名安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五節 潼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六節 新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七節 隆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八節 北周遂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九節 閤州領郡沿革
第九十節 楚州(曾名巴州)領郡沿革
第九十一節 信州領郡沿革
第九十二節 北周臨州領郡沿革
第九十三節 嚮州沿革
第九十四節 北周南州領郡沿革
第九十五節 庸州沿革
第九十六節 益州領郡沿革
第九十七節 西魏東益州沿革
第九十八節 邛州領郡沿革
第九十九節 北周黎州領郡沿革
第一百節 嘉州(原名青州)領郡沿革
第一百零一節 眉州(原名青州)領郡沿革
第一百零二節 陵州領郡沿革
第一百零三節 西魏江州領郡沿革
第一百零四節 資州領郡沿革
第一百零五節 北周普州領郡沿革
第一百零六節 濾州領郡沿革
第一百零七節 戎州領郡沿革
第一百零八節 南寜州領郡沿革
第一百零九節 北周恭州沿革
第一百十節 北周西寜州(原名嚴州)領郡沿革
第一百十一節 北周黔州(原名奉州)沿革
第一百十二節 北周費州沿革
第一百十三節 麓州(原名寜州)沿革
第一百十四節 岩州(原名義州)沿革

第五章 西魏北周州郡縣沿革(中)
第一節 北周洛州(原名司州)領郡沿革
第二節 陝州領郡沿革
第三節 北周廢中州沿革
第四節 北周熊州(原名陽州)領郡沿革
第五節 北周和州(原名北荊州)領郡沿革
第六節 北周滎州領郡沿革
第七節 北周汴州(原名梁州)領郡沿革
第八節 北周亳州(原名南兗州)領郡沿革
第九節 北周譙州領郡沿革
第十節 北周曹州(原名西兗州)領郡沿革
第十一節 廣州領郡沿革
第十二節 北周廢澧州沿革
第十三節 北周許州(原名鄭州)領郡沿革
第十四節 北周廢汝州沿革
第十五節 北周廢襄州沿革
第十六節 北周舒州(原名豫州)領郡沿革
第十七節 北周永州領郡沿革
第十八節 北周息州(原名東豫州)領郡沿革
第十九節 北周威州沿革
第二十節 北周洧州沿革
第二十一節 北周州沿革
第二十二節 北周陳州(原名信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三節 北周潁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四節 商州(原名洛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五節 上州(原名南洛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六節 東義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七節 淅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八節 北周豐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九節 荊州(西魏北周領屬)領郡沿革
第三十節 濛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一節 州(原名南廣州)沿革
第三十二節 淮州(原名東荊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三節 北周殷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四節 鴻州(原名西郢州)沿革
第三十五節 北周廢澧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六節 鄭州沿革
第三十七節 潘州沿革
第三十八節 溱州沿革
第三十九節 純州(原名淮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節 油州沿革
第四十一節 西魏輔州(原名北應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二節 北周杞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三節 北周魯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四節 北周濟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五節 北周魏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六節 北周屯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七節 北周滄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八節 北周冀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九節 北周貝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節 北周相州(原名司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一節 北周衛州(原名義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二節 北周黎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三節 北周懷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四節 北周廢懷州(又稱西懷州)沿革
第五十五節 北周建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六節 北周潞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七節 北周廢韓州沿革
第五十八節 北周廢豐州沿革
第五十九節 北周蒲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節 北周虞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一節 北周絳州(原名東雍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二節 北周廢晉州沿革
第六十三節 北周廢勛州(原名南汾州)沿革
第六十四節 邵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五節 北周南汾州(原名西汾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六節 北周晉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七節 北周汾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八節 北周介州(原名南朔州、汾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九節 北周廢蔚州沿革
第七十節 北周石州(原名西汾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一節 北周肆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二節 北周廢北顯州沿革
第七十三節 北周蔚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四節 北周朔州(原名北朔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五節 北周廢北恒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六節 北周並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七節 北周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八節 北周趙州領郡沿革
第七十九節 北周恒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節 北周定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一節 北周瀛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二節 北周幽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三節 北周廢東燕州沿革
第八十四節 北周燕州(原名北燕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五節 北周南營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六節 北周平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七節 北周玄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八節 北周青州領郡沿革
第八十九節 北周齊州領郡沿革
第九十節 北周光州領郡沿革
第九十一節 北周膠州領郡沿革

第六章 西魏北周州郡縣沿革(下)
第一節 北周徐州領郡沿革
第二節 北周仁州領郡沿革
第三節 北周睢州領郡沿革
第四節 北周兗州領郡沿革
第五節 北周沂州領郡沿革
第六節 北周莒州(原名南青州)領郡沿革
第七節 北周海州領郡沿革
第八節 北周泗州(原名安州、東楚州)領郡沿革
第九節 北周宋州(原名潼州)領郡沿革
第十節 北周邳州領郡沿革
第十一節 北周吳州領郡沿革
第十二節 北周淮州領郡沿革
第十三節 北周南譙州領郡沿革
第十四節 北周方州領郡沿革
第十五節 北周西楚州領郡沿革
第十六節 北周揚州領郡沿革
第十七節 北周南光州領郡沿革
第十八節 北周南郢州領郡沿革
第十九節 北周南建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節 北周澮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一節 北周蘄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二節 北周義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三節 北周霍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四節 北周閤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五節 北周晉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六節 北周和州領郡沿革
第二十七節 荊州(後梁藩國領屬)領郡沿革
第二十八節 北周霍州沿革
第二十九節 北周平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節 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一節 硤州(原名拓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二節 郢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三節 北周廢北新州沿革
第三十四節 基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五節 北周復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六節 沔州(原名江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七節 北周亭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八節 北周江州領郡沿革
第三十九節 北周施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節 北周業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一節 北周襄州(原名雍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二節 北周沮州沿革
第四十三節 昌州(原名南荊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四節 湖州(原名南襄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五節 西魏升州(原名南平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六節 西魏洞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七節 蔡州(原名南雍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八節 隨州(原名並州)領郡沿革
第四十九節 土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節 唐州(原名肆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一節 均州(原名恒州)沿革
第五十二節 溳州沿革
第五十三節 歸州(原名南郢州)沿革
第五十四節 款州(原名北郢州)沿革
第五十五節 順州(原名冀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六節 鄖州(原為安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七節 嶽州(原名楚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八節 北周州領郡沿革
第五十九節 憲州(原名司州、南司州)沿革
第六十節 溫州(原名新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一節 應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二節 北周衡州(治南安)領郡沿革
第六十三節 北周弋州(原名巴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四節 北周黃州(原名司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五節 北周北江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六節 北周亭州(原名南定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七節 北周申州(原名郢州)領郡沿革
第六十八節 北周衡州(治黔中地)沿革

餘論:十六國北朝社會政治進程與行政區劃變動

附錄
一、疆域政區圖
1.十六國疆域政區圖
2.北朝疆域政區圖
二、 政區沿革錶
1.十六國政區沿革簡錶
2.北魏州郡沿革簡錶
3.東魏北齊州郡沿革簡錶
4.西魏北周州郡沿革簡錶

主要參考文獻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必備工具書!!!

评分

十六國部分用起來還將就,北朝部分還沒看。地圖數量跟質量略欠缺。

评分

十六國部分用起來還將就,北朝部分還沒看。地圖數量跟質量略欠缺。

评分

必備工具書!!!

评分

十六國部分用起來還將就,北朝部分還沒看。地圖數量跟質量略欠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