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弃》的主人公是生活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的一个年轻人图林,图林是一个“自愿失业者”、“业余哲学家”,《遗弃》由图林一年的日记构成。作为一个“例外”中的“例外”,他突然陷入了存在的困境:他“遗弃”了自己的工作,发现了世界的“混乱”,挣扎在崩溃的边缘,“消失”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出路。在这一年里,图林自动从公务员的岗位退职了;他久病不愈的外公去世了;他以前的上司、一位处长也可能死了;后他当兵的弟弟也死了。他异地的女友先是怀了一个“别人”的孩子,后是嫁了另一个“别人”。他好像诸事都失败了,也许只除了一件事:他在心灵的路上走了很远。而他走的路是一条很少人走的路,他进的是窄门。
薛忆沩,生于郴州,长于长沙,现居蒙特利尔。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从蒙特利尔大学获英美文学硕士学位,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获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1996—2002年任教于深圳大学文学院。2006—2007年为《南方周末》及《随笔》杂志撰写读书专栏。2009—2010年受聘为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2013年受聘为中山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驻院学人。1991年获台湾《联合报》文学奖。2014年及2015年连续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提名。
主要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遗弃》(2012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白求恩的孩子们》(台湾版)、《一个影子的告别》(台湾版)、《空巢》(2014年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及《南方都市报》2014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希拉里 密和 我》;小说集《不肯离去的海豚》、《流动的房间》(2013年新版)、《首战告捷——“战争”系列小说》(《南方都市报》2013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出租车司机——“深圳人”系列小说》(2013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奖)、《十二月三十一日》;随笔集《文学的祖国》、《一个年代的副本》、《与马可•波罗同行》、《献给孤独的挽歌——从不同的方向看“诺贝尔文学奖”》、《薛忆沩对话薛忆沩——“异类”的文学之路》、《伟大的抑郁》。
是经由名作家提起才去读的,并且知道一定会读下去。有人说读者不曾见过这本书是种遗憾,我不以为然,图林或者忆沩的生存方式确实属于异类,他只是像人们展示了一类人的状态,客观上并非是一种解决方法,反而充满了纠缠不清的问题无从解答,它丰富了文学上的表达和内容,在人得...
评分在《讨论集》里看到,博尔赫斯说《古兰经》里没有出现骆驼,我在《尽头》里看见唐诺老师引用过,现在看到原文觉得陌生的亲切。《尽头》里似乎只说了这么一句,博尔赫斯说了两大段,明白他的意思后,觉得博老头儿有点罗嗦啊。(当然我得说他大部分东西是我现在还看不懂的,有阅...
评分是经由名作家提起才去读的,并且知道一定会读下去。有人说读者不曾见过这本书是种遗憾,我不以为然,图林或者忆沩的生存方式确实属于异类,他只是像人们展示了一类人的状态,客观上并非是一种解决方法,反而充满了纠缠不清的问题无从解答,它丰富了文学上的表达和内容,在人得...
评分文字内容非常好, 但纸张和印刷质量之粗恶简直让人震惊。纸张那么薄,后头的字都能透过来,还让人感觉到纸张表面疙疙瘩瘩的。头几页字印的都是虚的,书里很多页子,左右两边文字印刷墨色深浅严重地不一样,瞅着触目惊心。这印的是啥玩艺儿啊,出版社你就算小众读物不赚钱也不...
评分薛忆沩《遗弃》 薛忆沩是一位不被现在大众所熟知的作家,但在南方文学圈久负盛名。我之前读过一些他的评论文章,这是第一次读他的小说。 《遗弃》讲述一个“业余哲学家”、“自愿失业者”图林与世界的互弃。小说的前章出现了一个观照者伟之,而小说主体内容却是图林的日记。以...
全书的关键词“死亡的焦虑”与“荒诞”或许还有“体制”,但是仅凭三个词要撑起一本长篇还是太单薄,主题的重复和生活的重复看到最后已经有点厌烦。还是他写的短篇更好些。
评分以丧的态度表达哲思
评分有哲学味道
评分能把自杀写出有哲理味道的文字。
评分能找到太多相似的细小的习惯例如执着地把一本书一页纸放回它本身存在的位置,还有曾经一闪而过的格格不如的观点在这本书中得到重温。突然觉得自己的路曾经也有人踏过,且走得这么远,心里安定了一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