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新都人。1920年代在云南、缅甸做劳工,曾任报馆校对、副刊编辑、教师,1931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重庆市文化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国文联委员等职,著有长篇小说《丰饶的原野》《故乡》《百炼成钢》《春天的雾》,短篇小说集《南行记》《南国之夜》等等。
不知道为什么 从小到大我的脑海里都深深印着南行记电视画面 虽说很清晰但是仔细想想却又只是一个模糊地感觉 不记得是谁演的,不记得讲的什么内容 却又一直埋藏在我的心底 那天偶然发现了这本书 于是买了下来 希望自己不要遗忘……
评分小时候看的书,当时就被书中描写的西南少数民族面貌深深吸引,阅读的时候可以充分幻想书中的景象。长大了,有机会到艾芜书中写到的地方,竟然可以印证小时候的想象。
评分我合上书的时候心中泛起了一阵忧郁。如果1933年之后艾芜没有选择走上左翼的道路,而是像沈从文一样独立着,那么很有可能他可在文学史上留下更响亮的名号,甚至在文学史上独立成章。可是这些都不可能实现了,《南行记》成了只能活在文学史上名字,成为了一个符号,而那之后的艾...
评分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部王志文和许晴演的连续剧《南行记》。 后来才知道原著作者是艾芜。 以后有时间了才看了这本原作小说。故事由N个小短篇组成,讲述了作者从成都开始流浪、一直到了缅甸途中的故事。 看完了我第一直觉就是把《南行记》和凯鲁雅克的《在路上》联系起来了...
评分“一提到漂泊,却依旧心神向往,觉得那是人生最销魂的事。”艾芜在他的《漂泊杂记》中这样回忆他的南行生活。这句话是值得玩味的,纵观《南行记》中的种种,里面的每一个人物,包括“我”和隐藏在“我”之下的艾芜自己,他们的生活都算不得令人心神向往,更难说是销魂。无...
文字风格没有感觉。
评分文字风格没有感觉。
评分到昆明到仰光流浪,一路上结伴,油黑蛋脸扭着腰挤进来的野猫子;黄灯下躺着炙烟的老人,然而还是要分离,流浪的是我。是我人生的第一节哲学课,是我在山峡中,是我在山岭上……也是我站在归去的油轮上,希望有个爱人,能和她作最深情的告别。坐在书屋浪漫轻悄悄地不费事,可要是走出来真来上一趟,又是另一种滋味。滋味虽有,却需要另一种心情品尝。这不是文学的地图,而是流浪的地图。流浪结束了,那个小女人永远不是我的爱人。 画家想暮写真实,画家要把那束光打在它的脸上,画、画。
评分流浪。还未及追求宽度只执着长度的生活,牺牲他人也是常事。艺术成就高。
评分“心理没有悲哀,没有愤恨,也没有什么眷念,只觉得这浮云似的生命就让它浮云也似地消散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