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了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写于1986至1999年间的26篇文学评论。库切开篇便提出“何为经典?”之问,并在艾略特、巴赫和赫伯特的作品与观点中寻找答案。他接下去就笛福、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18、19世纪文学大师,以及里尔克、卡夫卡、穆齐尔等现代主义德语作家进行深入讨论。同时,还剖析了博尔赫斯、布罗茨基、戈迪默、奥兹、拉什迪、莱辛等20世纪文学巨匠。优雅细腻的文字和极高学术价值使之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评论集。
J.M.库切 (1940—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和学者。生于南非开普敦,先后在南非和美国接受教育。库切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和宗教方面造诣颇深,是一位学者型作家。著有《等待野蛮人》《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耻》《凶年纪事》《耶稣的童年》,以及自传体三部曲《男孩》《青春》《夏日》等作品。他几乎囊括所有国际文学大奖,并两次获得布克奖,是英语文学中获奖最多的作家。
这本少见的“客串”评论集,混合着一些众人皆知的“趣闻”与故事梗概一样的友情图书宣传,平庸浮泛、了无创见,和写作《耻》《青春》那个库切几乎毫无关系。甚至不如约翰·凯利的《阅读的至乐》提供出的新知与信息。 如果读过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或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
评分这本少见的“客串”评论集,混合着一些众人皆知的“趣闻”与故事梗概一样的友情图书宣传,平庸浮泛、了无创见,和写作《耻》《青春》那个库切几乎毫无关系。甚至不如约翰·凯利的《阅读的至乐》提供出的新知与信息。 如果读过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或哈罗德·布鲁姆的《影响...
评分异乡人的眼光 顾文豪 刊于2010年5月22日《新京报》 库切有回在访谈中说道:“我不知道身为人是不是构成了值得骄傲的地位,当人们看到我们以何等的狂妄自大来对待一起分享大地的其他生灵。所以,我并不试图赞同或传播我的人类”,说这话的库切浑如人类的远方亲戚,冷静,漠然。在...
评分1 在《塞缪尔·理查森的<克拉丽莎>》中,J.M.库切(J. M. Coetzee)数次强调他是以“自己的读法”来理解《克拉丽莎》传递的意义。对于文本的解读,库切是保持着谨慎的,在大部分时候,他都将自己的思维与他所提到的作家或者作品有意的分隔来开,以免影响对作者真正意图的表达。...
评分理想中的批评。有引用,但不是机械地堆积。过瘾。真没想到,原来文学作品真的可以从道德的层面,可以从文化的层面,可以从社会学的层面,甚至是政治的层面解读。而且库切这个家伙还说得俨然是那么回事儿。读了这样的批评,再瞅那些伪“评论”,只能说是人脑和猪脑的区别,根本...
南非著名作家库切的文学评论集,点评对象包括笛福、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里尔克、卡夫卡等西方文学世界里的顶级大师。库切的评论注重分析这些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政治与文化内涵,并突出作品主题和内容与作者的生平经历之间的关系分析。在文学评论方面,库切的笔法举重若轻,又带有几分戏谑和幽默,比之他的小说创作,似乎更加大胆和自如。
评分审视打量或者抚摸特定的肉体,并不能浇灭情人心中炽热的欲望之火,因为情人所渴望的并非这个或那个个别的肉体,他所渴望的是穿透肉体的天堂的光辉,正是这光辉使他的心中充满了好奇。情人们之所以不知道他们所渴望、所追求的究竟为何物,原因正在于此:因为他们不认识上帝。 里尔克向女人求爱,激起她们的热情后又退避三舍,这在里尔克的生活中是常有的事。加斯认为这表明了里尔克的胆怯,表明他寻求的是母亲而不是情人,表明他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布罗茨基拒绝把自己的伤痛展示给别人看,这是他令人钦佩的一贯个性。他对人说,千万别把自己当受害者看。
评分写得很一般,了无新意,不值得买。
评分翔实、洞见。
评分第一篇写得太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