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學講義

文獻學講義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古籍齣版社
作者:王欣夫 著
出品人:
頁數:340
译者:
出版時間:2016-12
價格:48.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32581795
叢書系列:近現代名傢講義叢刊
圖書標籤:
  • 文獻學
  • 王欣夫
  • 文獻學
  • 目錄
  • 近現代名傢講義叢刊
  • 目錄學
  • *上海古籍齣版社*
  • 講義
  • 文獻學
  • 學術
  • 圖書
  • 研究
  • 經典
  • 理論
  • 中國
  • 文化
  • 知識
  • 學習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王欣夫先生畢生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文獻學講義》是他1957-1960年間在復旦大學中文係講授文獻學的講稿,由其學生徐鵬先生精心整理而成。全書對目錄、版本、校讎三方麵的源流演變以及各時期的主要代錶人物和重要著作,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作瞭較為全麵的敘述。此書1986年由本社齣版,繁體竪排,這次再版該整理全本,改為繁體橫排並收入徐鵬先生曆年為此書所撰寫的《前言》、《後記》。

【齣版説明】

《文獻學講義》是著名文獻學傢王欣夫先生的遺著。在先生去世之前,委托當時他的助手復旦大學的徐鵬先生整理所有遺稿。《文獻學講義》就是徐先生整理的王欣夫先生遺稿之一。

據王欣夫先生的傢屬告知,在上個世紀“十年動亂”中,徐鵬先生爲瞭保存王先生的遺稿、藏書,做瞭大量的工作。

《文獻學講義》,原爲1957年至1960年間,先生爲復旦大學中文係講述“文獻學”時的講稿,爲當時大學此學科的首創。1959年12月,王欣夫先生寫就書稿,復旦大學中文係有油印本,印齣後備受關注。後流傳到外校,有數種翻印本。

1982年11月,徵得傢屬同意,由徐鵬先生根據原稿整理。爲瞭整理這部《文獻學講義》和其他遺著,徐鵬先生付齣瞭辛勤的勞動。徐鵬先生生前,謙虛誠懇,始終不在《文獻學講義》上署名。

此書交上海古籍齣版社,於1986年5月齣版,繁體竪排。齣版以後,引起中國學術界的關注,1987年,海峽對岸的臺灣文史哲齣版社在未得到傢屬同意的情況下,翻印瞭古籍齣版社的刊印本。此後,臺灣的商務印書館,經上海古籍齣版社和徐鵬先生以及傢屬聯繫,於1992年,在臺灣正式重版瞭此書。

上海古籍齣版社爲瞭普及我國傳統文化和學術知識,組織齣版瞭“名傢説———‘上古’學術萃編”,擬收入《文獻學講義》,但是,鑒於叢書體例,原書文字略多,和徐鵬先生聯繫,希望能略加刪削。於是,就有瞭後來的“簡本”。徐鵬先生寫瞭新的《前言》,對王欣夫先生的生平概況、主要著述以及此書做瞭簡明扼要的介紹,以《王欣夫説文獻學》爲書名,於2000年12月齣版。2005年上海世紀集團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的《世紀文庫》以及2014年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的《百年經典學術叢刊》收入的《文獻學講義》,均爲“簡本”。

2015年8月復旦大學齣版社爲瞭紀念百年校慶,齣版《復旦百年經典文庫》,收入此書。所用爲上海古籍齣版社1986年的版本。附録瞭吳格先生的三篇介紹此書和王欣夫先生生平以及著述的文字。署名爲“王欣夫著,吳格編”。

以上爲此書的齣版大緻流變。今年是王欣夫先生逝世的五十週年,爲瞭紀念這位把自己畢生精力和財産全都奉獻給中國古代文獻的著名學者,本社特根據徐鵬先生最初的整理本,重新齣版此書。同時,根據王欣夫先生傢屬的意見,並徵得徐鵬先生傢屬的同意,特將徐鵬先生所寫的臺灣商務印書館版的《再版後記》,各種《前言》,收入書內,並署明該書爲:“徐鵬整理”。我社在齣版《文獻學講義》多種版本的歷程中,多年來一直得到徐鵬先生弟子李慶教授的幫助,特此緻謝。

上海古籍齣版社

2016年4月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前言/徐鵬/1
◎再版後記/1
◎前言/1
◎第一章 緒 言/1
○第一節 文獻學的涵義/1
文獻二字的來源和解釋/1
文獻指一切歷史性的材料/2
廣義的文獻學/2
文獻學的三個內容/3
文獻學的三位一體/3
○第二節 學習文獻學的目的和要求/4
馬剋思主義經典作傢對文獻的重視和利用/4
編目録爲瞭介紹文化遺産/5
講版本爲瞭檢擇可靠的材料/5
校讎是整理材料的方法/6
◎第二章 目 録/7
○第一節 目録的起源和演變/7
目録二字的意義/7
目録名稱的確立/8
目與録的區彆/8
目敍録不同體例的説明/10
目録不具篇目的流弊/11
○第二節 目録學的重要/11
目録學爲研究古書的指導/11
目録學界義的討論/12
利用目録學的方法/13
以目録著録有無斷書的真僞/13
用目録考古書的分閤/14
以目録著録部次定古書的性質/14
因目録訪求闕佚/14
以目録考亡佚之書/15
以目録所載姓名捲數考古書的真僞/15
○第三節 目録的分類———七略與四部/16
目録必須先明類例/16
《七略》和四部/16
《七略》的類例創於劉嚮而成於劉歆/17
《漢誌》爲《七略》的節本/18
《漢誌》據《輯略》作小序/18
《漢誌》的分類基於校書的分工和篇捲的多寡/18
《漢誌》六藝與傳記的區彆/19
荀勗以前四部的內容/20
四部的創始當屬荀勗/20
《中經新簿》的分類/21
李充對四部的修正/22
○第四節 目録的體例/40
《彆録》《漢誌》附注作者簡史/40
考作者的行事/41
考作者的時代/42
考作者的學術/43
目録編訂的體例/44
目録體例的評價/46
○第五節 史傢目録/47
《漢書•藝文誌》爲史傢目録的創始/47
《漢誌》據《七略》加以整理/48
《漢誌》注意辨彆僞書/49
研究《漢誌》的重要材料/49
《隋書•經籍誌》根據《五代史誌》/51
《隋誌》及其與阮孝緒《七録》的關係/51
《舊唐書•經籍誌》的闕點/52
《新唐書•藝文誌》的內容/52
《宋史•藝文誌》的闕點/52
《明史•藝文誌》的內容/53
《清史稿•藝文誌》的糾謬/53
《通誌•藝文略》和《國史經籍誌》的批評/54
○第六節 補史目録/54
後人補作史誌的概述/54
姚振宗補《漢誌》的成績/55
補《後漢書》藝文誌各傢評述/56
補《三國誌》藝文誌各傢評述/56
補《晉書》藝文誌各傢評述/57
《隋誌》的補遺/57
《南史》《北史》和《五代史》藝文誌的補作/58
《遼史》《金史》《元史》藝文誌的補作/58
○第七節 官傢目録/59
官傢目録的原始/59
東漢官傢目録/59
鄭默《中經簿》/60
荀勗《中經新簿》/60
兩晉官傢目録/60
宋齊梁陳官傢目録/61
北朝書目考略/62
隋代官傢目録/62
唐代《羣書四録》/63
宋代《崇文總目》/63
南宋官傢目録/64
明代《文淵閣書目》和《內閣書目》/65
清代《四庫總目》/65
清代的《天祿琳瑯書目》/66
○第八節 私傢目録/66
私傢目録的溯源/66
梁阮孝緒《七録》/67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誌》/68
陳振孫《直齋書録解題》/69
尤袤《遂初堂書目》/70
明高儒《百川書誌》/70
錢曾《讀書敏求記》/71
清黃丕烈《黃蕘圃遺書》/71
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誌》/72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録》/72
楊紹和《楹書隅録》/72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誌》/73
陸心源《皕宋樓藏書誌》/73
晚近有名的藏書誌/73
○第九節 地方著述目録/74
方誌藝文誌的重要/74
方誌藝文誌創自《剡録》/74
方誌藝文誌的兩種體裁/75
方誌藝文誌的單行本/76
方誌藝文的專著/76
總論方誌藝文的體例/77
○第十節 專科分類目録/78
專科目録的溯源/78
專科目録的門類/78
硃彝尊《經義考》/79
《小學考》和《許學考》/79
章學誠《史籍考》的擬例/80
餘紹宋《書畫書録解題》/80
林鈞《石廬金石書誌》/81
◎第三章 版 本/82
○第一節 版本的起源和發展/82
版本的本義/82
版本名詞的始見/83
版本與造紙的關係/83
雕版創始的各種傳説/84
雕版始於唐代的實證/85
唐代佛經的雕版/85
五代刻書的發展/86
後唐的開雕《九經》/86
孟蜀的開雕《九經》/87
蜀毋昭裔的刻書/88
吳越所刻佛經/89
道書的刻行/89
現存的五代刻本/89
五代時的銅版/89
○第二節 版本的重要/90
寫本的易於竄改/90
讀書必得舊本的理由/91
據誤本的爲害/91
官刻本的注重校讎/92
視舊本爲骨董的批判/93
讀書而不知版本的批判/93
談版本不能脫離校讎/94
○第三節 版本前的文獻材料———甲骨、金石、簡牘/95
甲骨用於貞蔔的説明/95
甲骨的發現和有關著作的印行/96
甲骨文中的歷史內容/97
甲骨研究的分類/97
甲骨在文獻上的價值/97
上古鏤金的記載/98
周代鏤金的記載/98
古器物的名類/99
歷代金文的著録/99
金文的文獻價值/100
新發現的鄂君啓金節/101
金刻爲周秦兩漢的書籍/102
周秦的石刻/102
漢石經爲經籍版本的創始/103
魏石經概略/104
唐石經概略/104
蜀石經概略/105
北宋石經概略/106
南宋石經概略/106
清石經概略/107
單刻本石經/107
石經的價值/107
其他石刻書籍/107
石刻道書和佛經/108
簡牘的溯源/108
孔壁竹簡/109
晉汲塚竹簡及以後的幾次發現/110
晚近的發現和考釋/112
○第四節 未有版本前的寫本/113
漢代竹和帛並用/113
篇捲名義的解釋/114
漢唐人多好鈔書/114
寫本的形式和裝潢/115
寫本的用紙和界欄/115
傳世的唐寫本/115
敦煌古寫本的發現及其價值/115
敦煌古寫本的影印和考釋/116
日本所存的唐寫本/116
近代影刻的唐寫本/117
○第五節 兩宋版本的概述/118
北宋繼承和發展瞭五代的刻書事業/118
北宋刻本的依據/118
北宋監本校刻的慎重/119
北宋刻佛經/121
南宋修補監本和徵集書版/121
南宋的官刻本/121
眉山刻七史/122
南宋私刻本的繁盛/123
嶽珂和廖瑩中的精刻本/123
南宋書坊刻書的繁盛/124
臨安陳氏所刻書/125
建安餘氏所刻書/125
佛藏的刻本/126
各地刻本的優劣/127
畢昇活字版的發明/127
其它傳世的活字本/128
宋刻本的版式/129
宋刻本的行款/129
宋刻版口的各種專名/130
宋刻本的避諱/130
宋刻本的字體/132
宋刻本的版心高廣/132
○第六節 遼金元版本的概述/133
遼代書禁的嚴厲/133
金代平陽刻書的盛況/134
趙城藏經的發現和保存/135
元代興文署的建立/135
官刻書和九路本《十七史》/136
學校刻書的精善/137
小説戲文的發現和價值/138
元刻本的款式/138
名人手寫的精刻本/138
王楨木活字印刷術的發明/139
禁止翻刻的告白/141
○第七節 明代版本的概述/142
南北監的修版和重刻/142
經廠本的內容/143
官署刻書和都察院刻小説/143
書帕本的評價/143
藩府刻書的發達/144
私刻本的精華/144
毛晉汲古閣的刻書事業/145
毛刻本的評價/147
書坊刻書的繁盛/148
華氏和安國的活字本/149
華氏活字本的批評/150
其它活字精本/151
名人手寫的精刻本/152
木刻畫的藝術成就/152
彩色套印的發明/153
精刻的産地蘇州與徽州/154
明刻當與宋元刻等重/154
○第八節 清代版本的概述/155
康熙至乾隆內府刻書的盛況/155
宋字體和軟字體/155
銅活字和木活字/156
覆宋元、套印、篆文、清文、圖繪各種刻本/156
各種版本名稱和特製紙料/157
各省官書局刻本/157
清初私傢精刻本/158
嘉慶道光兩朝刻書的中心人物/158
名人手寫精刻本/160
年羹堯與和珅所刻書/161
名刻本的闕點/161
叢書的發展和特色/162
有名的刻工和寫者/163
雙鉤本的技術/163
刻書用古體字的流弊/163
清末刻書的盛況與提倡者/164
○第九節 已有雕版後的鈔本/164
科學研究應重視手鈔/164
舊鈔本的優點/165
古人多好鈔書/165
明代的大鈔本《永樂大典》/166
元明兩代的名鈔本/167
毛氏汲古閣的影宋鈔本/168
清代的大鈔本《四庫全書》/168
《四庫全書》的優闕點/169
清代的名鈔本/169
○第十節 鑒彆版本的方法/170
鑒彆當憑實踐/170
葉盛屠隆論鑒彆宋版/170
孫慶增論鑒彆方法/171
書賈作僞手段/172
選擇善本的指導/173
◎第四章 校 讎/175
○第一節 校讎的起源/175
校讎字義的解釋/175
校讎又稱校勘/175
最早的校讎傢正考父/176
孔子校書的闕疑之法/176
關於闕文和穿鑿的舉例/177
孔子校書的方法/178
子夏校書的事例/179
○第二節 校讎學的重要/180
校讎須戒望文生義須通古今語言/180
校讎須戒愛奇和無識/181
宋版有不可盡信/181
明版多齣擅改/182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關係甚大/183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失去本意/183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文義模糊/184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事態輕重懸殊/184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謬認他人爲父/185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不解所謂何事/185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緻所姓兩歧/186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謂書有佚文/186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使失去原名相沿不改/187
古書有因一字之誤而可見讀者立場觀點/187
古書之誤有多至數百韆字/187
輕改古書的謬誤/188
凡書不能無誤字/189
如何正視校讎/189
○第三節 校讎必備的條件/190
具備衆本和明通文字、訓詁、音韻/190
劉嚮校書的備具衆本/190
清人校書的備具衆本/191
近人校書的備具衆本/191
今天對備具衆本的有利條件/192
校讎必通文字學/192
識字的重要參考書/194
校書必通訓詁學/194
訓詁學的主要書籍/196
校書必通音韻學/196
音韻學的主要書籍/198
校讎學的參考材料/198
校讎方法的派彆/198
什麽是死校法/199
什麽是活校法/200
○第四節 校讎所根據的材料/201
搜求和判斷/201
據衆本閤校例/201
據本書互校例/202
據上下文互校例/202
據同類書互校例/203
據本書古注校例/203
據他書古注校例/204
據古類書校例/205
據《道藏》本校例/205
據釋氏書校例/206
據甲骨文校例/207
據金文校例/208
據古印文校例/208
據石刻校例/209
據封泥校例/210
校書當避免的弊端/210
校記和正誤錶/211
○第五節 漢劉嚮劉歆父子的校讎學/212
劉氏父子校讎的功績/212
孫德謙對劉氏校讎學的研究/213
○第六節 漢晉人的校讎學/222
校讎爲漢學的主要部分/222
許慎的校讎學/223
《説文》根據經古文和鼎彝文/223
《説文》確守闕文之戒/224
《説文》反對俗書/224
鄭玄的校讎學/225
《詩箋》的校讎/225
《周禮注》的校讎/226
《儀禮注》的校讎/226
《禮記注》的校讎/227
校讀古書的讀如讀若等三例/228
高誘的校讎學/229
荀勗校汲塚書/230
束晳校汲塚書/231
○第七節 南北朝唐人的校讎學/232
南北朝學派的不同/232
邢邵的校讎學/232
顔之推的校讎學/233
唐代重視校讎/235
陸德明的校讎學/235
硃墨彆異和摘字爲音/236
《經典釋文》的四例/236
反對改音易字/237
主張兼存俗字/237
顔師古的校讎學/238
校《五經定本》/238
《漢書》的校讎/238
《匡謬正俗》的校讎/241
校《尚書序》誤文/241
校《過秦論》誤文/242
韓愈的校讎學/243
○第八節 宋元明人的校讎學/243
宋秘閣重視校讎/243
宋代校讎學的成就/244
吳縝的校讎學/245
《新唐書糾謬》的內容/246
黃伯思的校讎學/246
《漢簡辨》的校史/247
洪興祖的校讎學/248
鄭樵的校讎學/249
《校讎略》的批判/249
《校讎略》的理論/250
《校讎略》的內容/250
《校讎略》的特點/251
彭叔夏的校讎學/251
《文苑英華辨證》的類目/252
方崧卿和《韓集舉正》/254
硃熹和《韓文考異》/255
張淳的校讎學/256
《儀禮識誤》發明《注疏》《釋文》所據本不同/257
嶽珂的校刻《九經三傳》/257
論字畫的名言/258
毛居正校《六經》/259
元代官刻注重校讎/259
劉世常的校讎名言/260
吳師道的《戰國策校注》/261
明人擅改古書的荒謬/262
劉績校《管子》和《淮南子》/263
鬍應麟的校讎學/264
○第九節 清代的校讎學/266
清代校讎學的成就/266
死校爲活校的基礎/266
盧文弨的校讎學/267
校《蔡中郎集》篇目和內容的竄亂/267
校《蔡中郎集》雜用它書參訂例/268
校讎所據舊本簡目/269
《羣書拾補》的編刻/270
戴震的校讎學/271
校《水經注》的發明/271
錢大昕的校讎學/272
校讎須戒擅改和泥古/272
校讎符閤舊本的絶詣/273
讀書當得善本/274
段玉裁的校讎學/274
校書須辨底本和立説的是非/274
《經韻樓集》論校讎名言/275
章學誠的校讎學/276
互著和彆裁的理論/276
王念孫、引之父子的校讎學/277
求本字和不墨守/278
《讀淮南雜誌自序》的校例發明/279
王引之的三勇改和三不改/281
阮元的校讎學/282
《儀禮石經校勘記》的校例/282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協作和總成/283
《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的凡例/284
吳派校讎傢/286
顧廣圻的校讎學/287
闡發“日思誤書更是一適”的意義/287
古書緻誤由於強預和易言/288
《易林》的校例/288
與段玉裁校《禮記注》的爭論/288
與嚴可均校《説文》的爭論/289
○第十節 現代的校讎學/290
現代校讎學的提倡和條件/290
魯迅對《嵇康集》捲次和版本的研究/290
叢書堂鈔本舊校的鑒定/291
各書的參校/292
叢書堂鈔本殘闕的發明/293
郭沫若的《管子集校》/293
利用甲文金文的新工具/294
正確的立場觀點/294
馬敍倫的校讎學/295
《莊子義證》以衆本校文字/295
又以音訓校文字/296
楊樹達的校讎學/296
《漢書窺管》的破除迷信權威/297
《淮南子證聞》的反對貴遠賤近/298
《整理古籍計劃草案》/299
聞一多的校讎學/300
《莊子內篇校釋》四例/300
《楚辭校補》的基礎工作/301
校讎必須有實證/302
陳垣的校讎學/302
校《元典章》的成績/303
《校勘學釋例》大綱/303
總結校法的四例/306
◎後記/308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一個字一個字讀,讀瞭二十天。

评分

翻過。夏天讀的,補記。

评分

王欣夫先生於治學之外,校讎、搜藏、刊刻無一不工,故學問之淹博,不讓武陵、沅江。文獻學入門必讀此書。

评分

老一輩學者的修養真是地涵海負,王先生被低估瞭

评分

王欣夫(1901-1966),名大隆,字欣夫,號補安,後以字行。復旦大學教授、中國古典文獻學專傢。整理和編著有《文獻學講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證》、《藏書紀事詩補正》等。《文獻學講義》一書,是王先生在復旦大學中文係講課時所用的講稿,全書對目錄、版本、校讎三個方麵的源流演變以及主要代錶人物和重要著作,從曆史發展的角度作瞭較為全麵的敘述。與張舜徽先生《中國文獻學》對比來看,前者是專而精,後者則是博而通。此書雖源齣課堂講稿,然凝聚瞭先生數十年對文獻學研究的心血,是先生研究心得與成績的體現。此書對反映我國文獻從古至今流傳發展、整理研究的概況作齣瞭重要貢獻。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獻,要秉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是從事文獻學研究的不二法門。文獻學講究兼通,對音韻、訓詁、文字之學等也需兼通,誠如是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