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0世紀江蘇海岸鹽作地理與人地關係變遷

15-20世紀江蘇海岸鹽作地理與人地關係變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復旦大學齣版社
作者:鮑俊林
出品人:
頁數:342
译者:
出版時間:2016-8-1
價格:38.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9121230
叢書系列:復旦博學文庫
圖書標籤:
  • 曆史地理
  • 環境史
  • 明清史
  • 地理學
  • 社會史
  • 曆史
  • 鮑俊林
  • 鹽作地理
  • 人地關係
  • 江蘇海岸
  • 曆史變遷
  • 地理變遷
  • 15世紀
  • 20世紀
  • 沿海地區
  • 鹽業發展
  • 地理人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5-20世紀江蘇海岸鹽作地理與人地關係變遷/復旦博學文庫》一書分為12個章節,圍繞明清時期江蘇海岸鹽作活動時空分布變化,探索海岸自然過程、社會經濟過程與政治過程的互動關係,刻畫明清江蘇海岸人地係統構成要素運動基本規律、內部遷移變化與區域特徵,總結曆史時期海岸人地關係變遷。通過曆史文獻與現代模擬結閤、多學科多要素綜閤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特點,並主要依據明清多部鹽法文獻、官私*述,以及古地圖、各類方誌等資料。

著者簡介

鮑俊林,男,1979年生,安徽樅陽縣人。曆史學博士。2011至2014年,為復旦大學中國曆史地理研究所博士生,指導教師葛劍雄教授。2014至2016年,為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後,閤作導師高抒教授。主要興趣為長時段海岸人類活動與環境適應、近海曆史地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在國際SCI期刊(Sustainability science, Ocean&coastal manage-ment)與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經濟史研究》《中國曆史地理論叢》《清史研究》等)發錶多篇研究論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一 學術迴顧
二 研究意義、理論與方法
1.海岸開發與環境適應
2.曆史文獻與現代模擬——多要素綜閤研究
三 海岸人地係統:研究思路與分析框架
四 基本概念與研究範圍
1.海岸帶
2.環境變遷
3.演替與過程
4.時間與空間範圍
五 本書主旨與結構
1.研究對象與主旨
2.本書結構
六 主要研究特色
七 基本文獻資料
第二章 16-19世紀江蘇海岸生態環境變遷
一 江蘇海岸自然環境概述
二 黃河奪淮與“海勢東遷”
1.“海勢東遷”基本過程
2.明清小冰期氣候波動
三 海塗要素演替規律一觀察海岸環境變遷的一把鑰匙
1.海岸帶生態要素演替序列與特徵
2.“沿海馬路”與海塗淤漲情形
3.海塗生態類型的演替時間
4.宜耕帶、宜鹽帶、宜漁帶的分異
5.草灘帶資源利用的雙重性——助鹽利墾
本章小結
第三章 海岸鹽作環境變遷及其影響
一 淮鹽概況
1.鹽場與銷岸
2.鹽産與格局
3.技法與環境
4.鹽場形態
二 鹽作環境之“變”與“不變”及對淮鹽的影響
1.“海勢東遷”、灘地淤漲與草蕩
2.鹵潮資源分布變化
3.土壤質地與空間分布
4.“不變”的鹽作要素組閤關係
三 “海勢東遷,海水淡化”考
1.鹹潮:近岸錶層海水鹽度、製鹵以及納潮
2.土鹵:新淤鹵旺與老蕩鹵淡並存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移亭就鹵”:獨特的兩淮鹽作生態
一 “海勢東遷”與亭場位移
二 草鹵分離與亭場選址
三 亭場搬遷頻率、引潮溝與移筅臨界點
四 “移亭就鹵”與投入——以清末為例
本章小結
第五章 海岸鹽作活動變遷及其地理背景
一 傳統煎法與分布流變
二 淮北曬法演變
1.淋鹵曬鹽
2.分池曬鹵一磚池曬鹽
3.分池曬鹵一泥池曬鹽
三 晚清淮南鹽場闆曬法
四 鹽作活動分布變遷的自然地理背景
1.兩淮鹽場內部鹽作分布差異
2.兩淮鹽場與其他海鹽産區的差異
本章小結
第六章 淮南鹽場廢煎改曬
一 煎與曬:不能脫離地理環境比較
1.曬鹽的區分:淋鹵曬鹽、曬鹵曬鹽
2.煎、曬法效率的相對性
3.閩北三場及其啓示
4.曬鹽效率與土質、蒸發狀況
5.淮南鹽場土質、蒸發狀況
二 淮南鹽場的三次改曬
1.明末徐光啓的推廣
2.清末張謇的試驗
3.20世紀60-70年代的改曬
本章小結
第七章 晚清淮南鹽衰
一 自然環境變化與淮南煎法鹽作
1.海塗演替規律與煎法鹽作環境
2.灘地麵積增多對淮南鹽作的促進作用
3.丁日昌、許星璧的查勘
二 經濟環境變化對晚清淮南煎鹽的影響
1.鄂、湘銷岸喪失
2.銀錢比價:桶價、鹽價、米價與草價
3.墾進鹽退
4.鹽斤加價、鹽稅沉重
5.移筅乏力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淮北曬鹽的産生與發展
一 曬鹽齣現
二 16-19世紀麯摺發展
1.官府壟斷與抑製
2.廢引改票
三 清末民初曬鹽勃興
本章小結
第九章 重鹽輕墾:海岸農作、漁作活動
一 沿海農作
1.明清興竈禁墾與鹽墾爭地
2.清末民初廢竈興墾:廢竈不廢鹽
3.鹽墾事業衰落:乍興乍滅
4.鹽墾轉換與人地壓力背景
二 漁作活動
1.灘塗采捕
2.近海漁作
本章小結
第十章 捍海與避潮:海岸水利活動變遷
一 範公堤時期
1.範公堤與農作活動
2.範公堤與鹽作活動
3.淮北“範公堤”考異
二 避潮墩時期
1.小冰期氣候波動與潮災
2.明代潮墩的齣現:“連墩為堤”
3.清代潮墩擴張:築堤與建墩之矛盾
4.地名與潮墩分布
三 新海堤時期
1.公司堆
2.全綫海堤、新運河計劃
3.“堤一墩—堤”與“農一鹽一農”互動演化
本章小結
第十一章 製度與環境:海岸管理與社會經濟變遷
一 海岸社會經濟變遷的時空特徵
1.生産格局變化
2.演替特徵
二 海岸管理與土地利用變化
1.“蓄草供煎”製度的長期施行
2.禁私鹽、私墾
3.明末與清末的比較——人地矛盾程度的變化
4.傳統時期海岸人地係統及諸要素運動關係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非常棒的曆史地理博士論文,不管是篇章結構上,還是邏輯分析上,都非常嚴緊紮實。比較不滿足的是,讀到後麵基本上就知道作者要寫什麼瞭,沒有太多驚喜。但是,本書還是可以作為其他沿海進行類似研究的範本。鮑老師看問題的思路非常清晰,講求科學性,他的文章值得細細品讀。

评分

非常棒的曆史地理博士論文,不管是篇章結構上,還是邏輯分析上,都非常嚴緊紮實。比較不滿足的是,讀到後麵基本上就知道作者要寫什麼瞭,沒有太多驚喜。但是,本書還是可以作為其他沿海進行類似研究的範本。鮑老師看問題的思路非常清晰,講求科學性,他的文章值得細細品讀。

评分

作者通過對蘇北沿海鹽作與環境的考察,證明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纔是淮鹽興衰變遷的主要原因,海勢東遷引發的自然環境變化並非影響淮鹽興衰的主要因素。明清時期官府長期重鹽抑農,施行蓄草供煎禁墾政策,導緻自然資源分配以鹽作活動為主。在海岸帶社會經濟、政治過程中,官府對海岸帶資源、鹽作活動的壟斷,是為瞭穩定獲取鹽課收入,防止食鹽走私,因此其海岸帶管理長期重鹽輕墾,導緻海岸帶資源配置低效,大量土地無法用於農業生産,效率更高的曬鹽始終無法取代煎鹽。清末以後內憂外患戰爭頻繁,成本的劇增與管理體製的僵化緻使原有的壟斷製度無法適應時代,最終海岸帶管製與清廷自身一起崩潰。官府管製崩潰後,地方社會力量也快速推動海岸帶生産布局重構,結果海岸帶社會經濟活動從以往重鹽抑墾的一端滑嚮重墾抑鹽的另一個極端,淮南的地位也為淮北所取代

评分

非常棒的曆史地理博士論文,不管是篇章結構上,還是邏輯分析上,都非常嚴緊紮實。比較不滿足的是,讀到後麵基本上就知道作者要寫什麼瞭,沒有太多驚喜。但是,本書還是可以作為其他沿海進行類似研究的範本。鮑老師看問題的思路非常清晰,講求科學性,他的文章值得細細品讀。

评分

作者通過對蘇北沿海鹽作與環境的考察,證明社會經濟環境變化纔是淮鹽興衰變遷的主要原因,海勢東遷引發的自然環境變化並非影響淮鹽興衰的主要因素。明清時期官府長期重鹽抑農,施行蓄草供煎禁墾政策,導緻自然資源分配以鹽作活動為主。在海岸帶社會經濟、政治過程中,官府對海岸帶資源、鹽作活動的壟斷,是為瞭穩定獲取鹽課收入,防止食鹽走私,因此其海岸帶管理長期重鹽輕墾,導緻海岸帶資源配置低效,大量土地無法用於農業生産,效率更高的曬鹽始終無法取代煎鹽。清末以後內憂外患戰爭頻繁,成本的劇增與管理體製的僵化緻使原有的壟斷製度無法適應時代,最終海岸帶管製與清廷自身一起崩潰。官府管製崩潰後,地方社會力量也快速推動海岸帶生産布局重構,結果海岸帶社會經濟活動從以往重鹽抑墾的一端滑嚮重墾抑鹽的另一個極端,淮南的地位也為淮北所取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