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裳的 《旧戏新谈》称得上是一本“大师小书”,《旧戏新谈》是他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间在《文汇报》副刊写的关于戏剧的杂谈的结集。这辑文字笔调轻松诙谐,因此读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还能窥当时社会一斑。在书中,黄裳信笔由之,论戏、论人、论史、论证,每有种种不同的新见。 读者无须苟同,亦无须苟异,尤其是月旦人物之笔,求同存异可也。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1919年生于河北井陉,原籍山东益都北城。曾在南开中学和交通大学就读。1944年被征调往中国昆明、桂林、贵阳,印度等地任美军译员。后任《文汇报》记者、编辑。有著作《旧戏新谈》《妆台杂记》《过去的足迹》《珠还记幸》《榆下说书》《来燕榭读书记》《来燕榭书跋》《笔祸史谈丛》等行世。
春节期间,看了题为百花芬芳的老生专场演出,一下子疯狂迷上。不久之后的出差,偶遇一位同行,很巧地听说她自十岁上学戏,虽然后来改行,但仍算个正宗的票友。按她的话说,这一切都叫“缘分”:我突然迷上京剧是缘分,爱上的是奚杨老生也是缘分,遇见她,——当然仍是缘分...
评分本书是解放前的旧文人,为文汇报副刊写的以传统戏剧评论为主的杂文。本书作为一般读者阅读意义不大,但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说它意义不大,对于这些报纸小文往往不够专业,其评论戏剧往往从文学的角落,而不是从艺术的角度,因此读者不太可能从这本书中学到京剧艺术的专业知识...
评分每个领域都有专门人才专司其职,也有大量的业余爱好者。而在戏曲,特别是京剧这个行当中,业余爱好者有着很高的地位,有自己的专门称呼——票友。他们比一般戏迷更进一步,不但喜欢看,而且喜欢唱,有些还精研戏理、琢磨演技,基本上都是懂戏知戏、爱唱会唱之人,有些已经有很...
评分从研究生时代开始系统地接触戏曲,进而多看了一些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其实,我接触戏曲很早,原先农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当然现在还是没有),十里八村如有电影,爷爷肯定带我去看。70年代末期80年代早期,拍了很多戏曲电影。但我很不喜欢越剧,不喜欢又没有别的可看,只得将就...
评分春节期间,看了题为百花芬芳的老生专场演出,一下子疯狂迷上。不久之后的出差,偶遇一位同行,很巧地听说她自十岁上学戏,虽然后来改行,但仍算个正宗的票友。按她的话说,这一切都叫“缘分”:我突然迷上京剧是缘分,爱上的是奚杨老生也是缘分,遇见她,——当然仍是缘分...
有意思
评分好极了,以戏论史,论娱乐论人间,字里行间可见惋惜感慨,却也深感京戏之式微已成必然。黄老爷子真喜欢杨小楼和小翠花,也对程砚秋又爱又恨,提及他总要损那么几句发福了长胖了别吃了减肥了,却仍然对他的戏念念不忘,也难免,程砚秋之鬼音,呜呼哀哉。 不过说到底,几千年封建制度影响的价值观依然横贯在京戏的每一个角落,并不难从里头发现奴性的影子,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并不适合脱离出那个时代的人们,这是两个时代,人们从那个时代跨越过来,将京戏丢在了背后,像曾经丢下昆曲时那样,改革并未改对方向,只改其形而未改其意,“为娱乐而娱乐”“噱头致胜”不应存在。我其实总在悲观,担忧它会有被束之高阁的一天。
评分文风随意,算是了解了一些京剧戏本故事,对许多人物不了解可能也减弱的读书的感觉。这本书在1980年初重印,大约也是一种对京剧的“平反”吧。其间多少事,你我不知。。。
评分黄裳文字绝美,半文半白,极见功力。其人痴爱戏剧数十载,颇有心得,发之为文,别有会心之处,令人激赏。读罢,真如咀嚼橄榄,回味无穷。
评分黄裳文字绝美,半文半白,极见功力。其人痴爱戏剧数十载,颇有心得,发之为文,别有会心之处,令人激赏。读罢,真如咀嚼橄榄,回味无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