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历史书写中,只有帝王将相才有资格进入史书,而平民百姓却少有人提及。公孙策的《黎民恨:汉朝衰亡录》打破了这种局面,将汉朝的兴衰与人民疾苦首次联系在了一起,取《资治通鉴》《史记》等经典原著的精华,用精彩绝伦的语言向读者娓娓道来汉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于现在的世情也具有很多的启发意义。
从诸吕之乱起,汉朝的根基就在动摇。全书以“帝国盛衰”“王莽篡汉”“光武中兴”三大部分构成,公孙策以百姓对朝廷的“恨”为切入点,通过一个个或家喻户晓、或鲜为人知的故事讲述此“恨”在政权中的影响,道出政权在君臣、后宫及军队之间流转的前因后果,以及百姓如何在这样的政治斗争中不断成为牺牲品。然而,当压迫到了一定程度,人民必然会反抗。从认命、逃避到反抗,人心从“厌汉”到“思汉”,汉朝的命运最终还是掌握在人民手中。
公孙策冲破了当今通俗历史读本的书写局限,他的语言通俗却不庸俗,描写生动却不夸张。与其说他是一位历史学者,不如说他是一位“历史说书匠”,通过他的语言,无论多么千回百转的历史都能逐渐明晰起来,再深奥难懂的原典也变得亲切可掬。在他的笔下,这些历史人物重新被赋予生命,走出书中来到读者面前,告诉我们汉朝的衰亡对于当今的警世意义。
公孙策,本名陈哲明,台湾知名专栏作家、政论家。公孙策曾任中时报系记者、主任、副总编辑,曾任台湾《新新闻周刊》总经理、副总编辑,喜欢以历史为鉴,发表大量政论文章。著有《公孙策说名句故事》、《公孙策说唐诗故事》等著作,擅长引经据典写乱世浮沉。
作者说:
高中时,历史老师说:“你们历史不好好念,将来就会‘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而如今,我最会的,就是拿故事跟时事对照,也就是“张飞杀岳飞”啦。
民心所向 ——《黎民恨:汉朝衰亡路》的群众基础版解读 大约是因为从小上政治课导致的“觉悟”提高,邻近高考,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但是这种解读版本的的历史著作,统统有一种打开课本的感觉(当然课本比较难读啦),一下子让我想到了“夸夸的”几张半页一题的问答题,模式...
评分近期有幸拜读台湾知名专栏作家公孙策的《黎民恨》,伴随着年龄的渐增,阅历的渐长,感觉这类借古格今的写作模式比较合我的口味。本书并非巨昈细旿,综核胪列的学术类著作,更像序言中作者所说的对经典史例的汇集,且文中引入了“原典”,让可读性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因此...
评分 评分流水帐,有些不想写书评了。想想还是写写吧。毕竟对东汉历史不算熟悉,也算借此入了个门。能感觉到作者想表达什么,可惜功力有限,并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有些许标题党的感觉。 跑题一下。讲真的,没去过西安以前,是没有确切的想法,中原人到底是什么样的。概念化到具象化仅仅需...
一本书不薄不厚一口气读完了。可以说是这几年通俗历史书里我最喜欢的一本,读了太多马伯庸、张发财的东西,感觉都是拼拼凑凑,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没有一个完整的时间线和体系,旁门左道的东西也太多。但是这个作者不一样,在一个有限时间内讲清楚了汉朝从诸吕之乱一直走下坡路的经过,同时语言又特别有趣,很适合在地铁上读。把资治通鉴和史记里琐碎但经典的片段用直白的语言穿插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汉代图景,适合成人读,也适合刚学历史的孩子读。
评分他搞错霍去病的年龄让我很生气。 1.理清西汉皇帝的谥号和名字 2.断袖之癖的来历。哀帝(余桃之癖/龙阳之好) 3.王莽和光武帝看得比较粗略 #我要沉迷学习,不能自拔
评分公孙策和其他的历史通俗作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原典的使用上。他的叙述不是片面的或者拼凑的,是在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上建立起来的通俗史观。在这个基础上更强调民众作用在王朝更迭中起的重要作用,有别于传统的帝王将相书写,这也是喜欢看台湾人说历史的原因。
评分他搞错霍去病的年龄让我很生气。 1.理清西汉皇帝的谥号和名字 2.断袖之癖的来历。哀帝(余桃之癖/龙阳之好) 3.王莽和光武帝看得比较粗略 #我要沉迷学习,不能自拔
评分公孙策和其他的历史通俗作家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对原典的使用上。他的叙述不是片面的或者拼凑的,是在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上建立起来的通俗史观。在这个基础上更强调民众作用在王朝更迭中起的重要作用,有别于传统的帝王将相书写,这也是喜欢看台湾人说历史的原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