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美]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
出品人:
页数:224
译者:高榕
出版时间:2016-2
价格:3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1152452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皮格马利翁效应
  • 心理
  • 华章心理
  • 社会学
  • 精神分析
  • 社科
  • 非虚构
  • 心理学
  • 教育学
  • 人性
  • 期望效应
  • 自我实现
  • 成长
  • 激励
  • 认知
  • 信念
  • 积极思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就像是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爱上了他亲手雕塑的加拉泰亚,每个人也在"创造"着生活中自我和他人的角色。虽然,他人在我们看来就是他们本来的样子,是我们"发现"了他们,但是关系中包含着无意识的复杂心理过程,引导我们用自己构建的方式去感受他人。

心理分析理论使得我们能够很好地理解人们如何无意识地创造其需要和恐惧,但大多数治疗师对此没有深刻的理解。治疗师经常变得和病人一样,忽略了在人际关系中创造他人时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使得病人好像只是不幸"有"个冷漠的母亲,或者"找了"一个缺乏爱心的伴侣。

其实,每个人都像一位导演,在舞台上将其他人塑造成某一个角色,而其他人也会将我们塑造成他们剧本当中的角色。

作者简介

朱瑟琳·乔塞尔森

著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菲尔丁研究生院的心理学教授,由美国职业心理学委员会(ABPP)认证,曾在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和哈佛大学任教,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亨利 A. 莫里奖和富步雷奖。

著有《我和你:人际关系的解析》《发现她自己:女性认同发展之路》(1987)等,她还发表了很多关于青少年、女性和叙事的文章。

目录信息

前言
第一章 彼此创造 / 1
爱丽丝是个成功的作家兼编辑,她25年的婚姻以离婚收场。一年后,她听说前夫鲍勃刚从圣托马斯回来,他现在算得上是红酒专家,还开始慢跑和打网球。爱丽丝惊呆了……
第二章 在记忆中重塑对方 / 36
西方文化的惯例是,把一个人的自传写成一本成就和影响的流水账,即这人做了哪些事或者想要做成哪些事。而他跟别人的关系一般被搁置在了背景之上,或者只在有助于故事展开的时候才被提及……
第三章 你是我不能忍受的自己:唐娜和洛玻塔 / 47
有些性格放在自己身上我们会受不了,会让我们非常不安甚至有罪恶感,出于生存需要,我们通常把这样的部分让他人来体现。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把自己忍受不了的各种性情编排给我们最亲近的人……
第四章 舞台上不许有感情:马克和琼 / 80
对于马克,若不是因为我后来采访了他的女儿琼,认识到他们父女俩人生故事的关联性,那么我对他不会有特别的兴趣。他们彼此不知道,父女俩各自讲述的人生故事好像空谷回音,惊人的相似……
第五章 "女儿就是女儿":玛丽和拉维妮娜 / 108
当我问玛丽为什么生了拉维妮娜或者其他孩子时,玛丽只是耸了耸肩说,"就是生了啊。"因此,玛丽没有意识到她对拉维妮娜抱有任何特别的希望或者期待,也没有想要拉维妮娜为她而成就什么……
第六章 安全结:汤姆和凯茜 / 142
汤姆和凯茜婚后也曾有过快乐时光,当两人各自追求人生中的其他兴趣时,他们都指望对方为自己守候。两人都想要一种"磐石"般的安全感,想要有个人永远给予他们爱并珍视自己,而他们自己可以对此安之若素……
第七章 皮格马利翁和加拉泰亚 / 170
凯茜和保罗的关系在一年后崩裂、完结了。12年后,现在已近中年的他们相遇了。两人都各自有了婚姻和家庭。他们怀旧地回忆起两人在关系中的强烈激情……
注释 / 198
致谢 / 205
参考文献 / 206
译者后记 / 211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看了分析部分,前言 一二七章,举的案例没看。 我们一起创造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当我们在头脑中规划出自已世界所需要的特定“人物”,又发现有人似乎拥有那个人物应有的性格特征,而在我们身上,对方也刚好可以找到适合他们想要建造的世界的特质,那我们就会一起量身定做一出...  

评分

评分

我常常期待成为爱的那个人的唯一,成为他的挚爱。为此嫉妒他的前任,好奇他与她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他对待她们的方法。其实心里害怕的是他能够为她们做到的事,在我这里没有做到,他能为她们所作出的牺牲程度,在我这里没有到达。以此证明他爱我不如爱小黛,阿芬,安娜,我不是...  

评分

写自传应从关系入手,你是怎样的人,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际关系。 引拒值某一种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该被他人赋予怎样的特性。个人幻想和投射认同无意识的让我们对他人在自己生活中应扮演的角色给出了定义。我们可以接受他人的理想化,甚至扮演理想化的角色,但...  

用户评价

评分

一边看这本书,一边看《自深深处》还在想,如果能够看到波西视角的王尔德就好了,然后顺着罗比这条线无意间找到了波西的回忆录。大家都逃不过皮格马利翁效应啊。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可能是让我再一次的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以前对事物的看法认知很死,一件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别人有了不同看法,即使理智上知道他可能是对的,心理实在很难接受。之前对心理学方面的书抱有一定的排斥,觉得一不小心会变成自己的工具书,那这本书为我找到了一个理由。我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了解他人才去了解心理学。是为了更好的理解自己,理解未来可能出现的那个人,心理学也好,哲学也好,都是为了让我更加的放松,结束。

评分

细思恐极。

评分

心理投射小剧场。

评分

细思恐极。

评分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不只建立于对方是谁,更相关于自己是谁。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更加全面而客观地审视自己和对待其他人。 同样的,对于听说来的“评价”,也就不要太过相信。别人讲述中的其他人,无论是“好”还是“差”,都仅仅局限于别人的世界。而你和其他人的关系不会一样,因为你不是别人。这书整体对我的认知是有影响的!但是翻译太差了否则可以多一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