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網權威指南

以太網權威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人民郵電齣版社
作者:Charles E.
出品人:圖靈教育
頁數:360
译者:蔡仁君
出版時間:2016-1
價格:89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15409300
叢書系列:圖靈計算機科學叢書
圖書標籤:
  • 網絡
  • 通信協議
  • 操作係統
  • 軟件開發
  • 軟件工程
  • 計算機科學
  • 經典
  • 暫時不讀
  • 以太網
  • 網絡協議
  • 數據通信
  • 網絡技術
  • TCP/IP
  • 網絡工程
  • 計算機網絡
  • 網絡安全
  • 局域網
  • 網絡標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由以太網標準製定參與者、以太網配置方麵的頂級專傢執筆,是一本介紹以太網構建與維護的全麵指南。內容從以太網基礎知識介紹開始,之後重點介紹以太網介質係統的構建,詳細講解如何使用轉換器和集綫器搭建以太網,並探討以太網的性能和故障診斷等內容。

著者簡介

本書是關於當下最流行的以太網網絡技術的。隻要花費較低的成本,以太網技術就能將計算機連成一個靈活的網絡。以太網在各式各樣的設備上被采用。正是因為其良好的通用性、較低的成本和很高的靈活性,以太網纔得以越來越流行。

以太網標準已經超過瞭3700頁,覆蓋瞭多種不同環境下使用的以太網技術。以太網用來建立傢庭、辦公室和校園網絡,同時也用在組建跨多個城市和國傢的廣域網中。目前,還有專門為鄰裏之間聯絡而設計的鄰域網係統以及為汽車內部多設備連接設定的以太網係統。

本書的目的是介紹與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以太網技術相關的全麵、實用的信息。書中詳細介紹瞭傢庭、辦公室、校園網中常用的各類以太網,以及在數據中心和服務器機房中使用的以太網係統。這些包括瞭各種被廣泛使用的以太網介質係統:10 Mbit/s以太網、100 Mbit/s快速以太網、1000 Mbit/s以太網以及10 G、40 G和100 G以太網。我們還介紹瞭全雙工以太網、自動協商以太網、以太網供電、節能以太網、結構化布綫係統、交換機以太網網絡設計、網絡管理、網絡故障診斷解決技術等。

為瞭提供盡可能準確的信息,在撰寫這本書時,我們參照瞭整套官方以太網標準。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們就開始從事和以太網技術相關的工作,本書這一版本包含瞭許多來之不易的網絡設計和運行經驗。

以太網無處不在

以太網技術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網絡技術。以太網成功的因素很多,包括價格、可擴展性、可靠性以及唾手可得的管理工具。

價格

以太網新性能發展迅速,同時設備價格也在快速下降。以太網技術的廣泛使用造就瞭一個競爭激烈的巨大的市場。激烈的競爭驅使著網絡組件價格不斷下降。市場上有各式各樣、價格極具競爭力的以太網組件可供選擇,讓消費者從中受益。

可擴展性

第一個全行業的以太網標準公布於30 多年前,即1980 年。這個標準定義瞭一個10 Mbit/s 的傳輸係統。在當時,這個速度已經很快瞭。1995 年公布的100 Mbit/s 快速以太網速度是原來的10 倍。繼100 Mbit/s 快速以太網之後,1999 年又開發瞭使用雙絞綫的韆兆以太網。自動支持10 Mbit/s、100 Mbit/s、1000 Mbit/s 雙絞綫介質係統運行的網絡接口廣泛普及, 使得高質量的網絡很容易實現。

為瞭盡可能利用可用帶寬,各種應用也在迅速發展。為滿足日益增長的網絡需求,2002 年製定瞭10 G 以太網標準,40 G 和100 G 以太網標準也在2010 年相繼齣颱。以太網性能的發展,使得高速骨乾網係統的實現以及與高性能服務器的信息交互成為可能。

颱式機可按需選擇使用10 Mbit/s、100 Mbit/s 或者1000 Mbit/s 速度的以太網鏈接。網絡路由器和交換機可以使用10 Gbit/s、40 Gbit/s 或者100 Gbit/s 骨乾網絡鏈接,數據中心則可以以10、40 甚至100 Gbit/s 的速度連接到高性能服務器。

可靠性

以太網簡單、穩健,每天全世界的站點都通過它可靠地交付數據。1987 年,引入瞭使用雙絞綫作為介質的以太網,使得以太網信號可以通過結構化布綫係統傳輸。

結構化布綫為大樓提供的數據傳輸係統,效仿瞭最初應用於電話係統的高可靠性布綫體係。這使得以太網係統可以運行在一個易管理、高度可靠、基於標準的布綫係統上。

廣泛普及的管理工具

以太網的廣泛采用為它帶來瞭如此眾多的管理和故障排查工具。簡單網絡管理協議(SNMP)等基於標準的管理工具,使得網絡管理員可以從管理中心追蹤整個校園網絡設備的狀況。嵌入以太網交換機和計算機接口中的管理工具,可以提供強大的網絡監管和故障排查能力。

可靠性設計

這本書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幫助讀者設計並實現可靠的網絡,因為網絡的可靠性對於使用者以及機構來說至關重要。使用因特網在聯網的計算機之間分享信息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如果網絡癱瘓,所有事情都會陷入停滯。本書將會告訴你如何設計可靠的網絡, 如何監控並保證它可靠運行,以及如果網絡齣現故障如何修復等內容。

今天,各種不同的以太網設備和連綫係統提供瞭極大的靈活性,使得建立適應任何環境的以太網成為可能。然而,靈活性需要付齣代價。各種不同的以太網設備有各自的組件以及配置規則,使得網絡設計者的工作變得復雜。設計並實現一個可靠的以太網係統需要瞭解所有的數據位和數據塊如何拼接在一起並且遵循介質係統官方配置指南。為瞭幫助讀者完成這樣的任務,本書為廣泛使用的介質係統提供瞭配置指南。

.  高代價的故障停機時間

因為很多原因,避免網絡故障停機十分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因網絡故障所付齣的成本。隻需進行一些快速的粗略計算,就能看齣網絡故障停機時間要付齣多大代價。我們假設Amalgamated Widget 公司有1000 名網絡用戶,他們平均年薪(包括所有福利)是100 000 美元,那麼員工一年的總工資就是1 億美元。

我們繼續假設公司裏的所有人工作時都需要網絡,網絡一周運行40 小時,一年大約50 周,也就是一年2000 小時的網絡運行時間。用員工年薪總數除以網絡運行時間,得到網絡每小時對應5 萬美元的員工成本。

進一步假設這個設想的公司一年總的網絡故障時間占運行總時間的1%(99% 時間正常工作)。這個正常工作時間看起來已經很不錯瞭,但是2000 小時的1% 意味著20 小時的網絡故障。20 小時的網絡故障乘以5 萬美元/ 小時,一年因網絡故障造成的損失有100 萬美元。

顯然,我們的例子有點粗糙。我們忽略瞭沒人在場但網絡仍運行著關鍵服務器時發生網絡故障造成的影響。而且,我們假設網絡故障會導緻所有工作中斷,並沒有考慮本地故障導緻部分網絡中斷時造成的不同影響,也沒有估算有多少工作是不需要網絡就可以完成的, 這往往會減輕影響。

然而,我們的觀點很明確:即使相對很短的網絡故障時間都能造成相當大的損失。這就是為什麼值得投入額外的時間、精力、金錢來設計一個更加可靠的網絡的原因。

如何使用本書

本書的目標是為讀者提供理解和運行任何一個以太網網絡所需的信息。比如,你是一個以太網技術領域的新手,需要瞭解雙絞綫以太網係統如何工作,那麼可以先閱讀第一部分。學完第一部分的各章後,再閱讀第二部分介紹雙絞綫介質的幾章,以及第三部分關於雙絞綫布綫知識的章節。如何通過交換機連接雙絞綫組成網絡將在第四部分講述。

以太網技術領域的專傢可將本書用作參考指南,根據需要直接跳到相關章節閱讀即可。

本書的組織結構

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份全麵且實用的指南,來描述辦公室和大樓中常用的以太網係統、以太網設備和組件。本書側重實踐,盡量不使用理論分析以及專業術語。各章盡量自成一體,同時提供瞭大量的例子和插圖。本書共分為六個部分,方便讀者查找需要的具體信息。

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如下。

· 第一部分介紹瞭以太網標準以及以太網的理論和操作。這部分中的各章涵蓋瞭所有以太網介質係統通用的操作,包括以太網幀、介質訪問控製係統操作、全雙工模式以及自動協商協議。

· 第二部分包括每種以太網介質係統的描述,從第7 章以太網介質係統信號傳輸基礎為開端。這一章還包括瞭節能以太網,節能以太網通過優化空閑周期期間的介質信號傳輸來節能。第8 章至第14 章描述瞭具體的介質係統,包括10 Mbit/s、100 Mbit/s、1000 Mbit/s 和10 Gbit/s、40 Gbit/s 和100 Gbit/s 係統。

· 第三部分介紹瞭結構化布綫係統及其元件,以及以太網網絡在建築物中使用的纜綫, 討論瞭結構化布綫標準以及雙絞綫和光縴的布綫細節。

· 第四部分描述瞭網絡設計的基礎知識,包括如何使用以太網交換機設計和建立以太網係統。

· 第五部分涵蓋瞭以太網性能以及故障排查。

· 第六部分包含附錄和專業術語。

聲明

雖然這本書的準備工作考慮瞭各種需要注意的事項,但作者對書中的一些錯誤或者遺漏, 以及任何因使用本書中包含的信息造成的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因為本書可能應用在任何場閤,所以我們不能保證本書內容麵麵俱到、十分精確。

本書排版約定

· 楷體

錶示新術語。

這個圖標錶示注意,是對周圍內容的重要解釋。

這個圖標錶示與周圍內容相關的警告。

Safari? Books Online

Safari Books Online(http://www.safaribooksonline.com)是應需而變的數字圖書館。它同時以圖書和視頻的形式齣版世界頂級技術和商務作傢的專業作品。

Safari Books Online 是技術專傢、軟件開發人員、Web 設計師、商務人士和創意人士開展調研、解決問題、學習和認證培訓的第一手資料。

對於組織團體、政府機構和個人,Safari Books Online 提供各種産品組閤和靈活的定價策略。用戶可通過一個功能完備的數據庫檢索係統訪問O’Reilly Media、Prentice Hall Professional、Addison-Wesley Professional、Microsoft Press、Sams、Que、Peachpit Press、Focal Press、Cisco Press、John Wiley & Sons、Syngress、Morgan Kaufmann、IBM Redbooks、Packt、Adobe Press、FT Press、Apress、Manning、New Riders、McGraw-Hill、Jones & Bartlett、Course Technology 以及其他幾十傢齣版社的上韆種圖書、培訓視頻和正式齣版之前的書稿。要瞭解Safari Books Online 的更多信息,我們網上見。

聯係我們

請把對本書的評價和問題發給齣版社。

美國:

O’Reilly Media, Inc.

1005 Gravenstein Highway North

Sebastopol, CA 95472

中國:

北京市西城區西直門南大街2 號成銘大廈C 座807 室(100035)

奧萊利技術谘詢(北京)有限公司

O’Reilly 的每一本書都有專屬網頁,你可以在那兒找到本書的相關信息,包括勘誤錶、示例代碼以及其他信息。本書的網站地址是:

http://oreil.ly/ethernetTDG_2e。

對於本書的評論和技術性問題,請發送電子郵件到:

bookquestions@oreilly.com

要瞭解更多O’Reilly 圖書、培訓課程、會議和新聞的信息,請訪問以下網站:

http://www.oreilly.com

我們在Facebook 的地址如下:http://facebook.com/oreilly

請關注我們的Twitter 動態:http://twitter.com/oreillymedia

我們的YouTube 視頻地址如下:http://www.youtube.com/oreillymedia

緻謝

這本書的問世得益於很多人的幫助。首先,我們要感謝以太網的發明者Bob Metcalfe 以及他在Xerox PARC 的研究員朋友。他們革新瞭計算機的使用方式,創造瞭一種強大的基於計算機網絡信息分享的新通信技術。我們還要感謝那些為開發以太網係統的新性能和編寫以太網技術規範書而自願貢獻寶貴時間參加瞭數不清的IEEE 會議的工程師。

作者還要感謝O’Reilly 的組稿編輯Meghan Blanchette,以及為本書做齣貢獻的O’Reilly 的其他編輯和員工,感謝他們的幫助和對細節的關注。我們還要感謝Tim O’Reilly,感謝他創立瞭這樣一個提供各類信息資源並且尊重讀者和作者的技術齣版社。

最後,我們要感謝The Switch Book 的作者、以太網技術工程師兼開發者、骨灰級以太網技術標準製定參與者Rich Seifert。非常感謝Rich 深入評審手稿並幫助完善終稿。當然,本書的任何錯誤都是作者的責任。

圖書目錄

前言  xv
第一部分 以太網簡介
第1章 以太網發展史  2
1.1 以太網的曆史  2
1.1.1 Aloha網絡  3
1.1.2 以太網的發明  3
1.2 再造以太網  4
1.2.1 雙絞綫介質以太網  5
1.2.2 100 Mbit/s的以太網  5
1.2.3 1000 Mbit/s的以太網  6
1.2.4 10 Gbit/s、40 Gbit/s和100 Gbit/s的以太網  6
1.2.5 以太網新特性  6
1.3 以太網交換機  7
1.4 以太網的未來  7
第2章 IEEE以太網標準  8
2.1 以太網標準的進化史  8
2.2 以太網介質標準  10
2.2.1 IEEE補充標準  10
2.2.2 草案標準  11
2.2.3 DIX標準和IEEE標準的區彆  11
2.3 IEEE 標準組織  11
2.3.1 OSI 7層結構  12
2.3.2 OSI模型中的IEEE 子層  13
2.4 閤規級彆  14
2.5 IEEE介質係統標識符  15
2.5.1 10 Mbit/s介質係統  15
2.5.2 100 Mbit/s介質係統  16
2.5.3 1000 Mbit/s介質係統  17
2.5.4 10 Gbit/s介質係統  18
2.5.5 40 Gbit/s介質係統  18
2.5.6 100 Gbit/s介質係統  18
第3章 以太網係統  19
3.1 以太網的四個基本元素  19
3.1.1 以太網幀  20
3.1.2 介質訪問控製協議  21
3.1.3 硬件  23
3.2 網絡協議和以太網  25
3.2.1 盡力傳遞  25
3.2.2 網絡協議設計  26
3.2.3 協議封裝  27
3.2.4 IP協議和以太網地址  27
3.3 展望  29
第4章 以太網幀和全雙工模式  30
4.1 以太網幀  31
4.1.1 幀頭  32
4.1.2 目的地址  32
4.1.3 源地址  33
4.1.4 Q標簽  34
4.1.5 信封前綴和後綴  34
4.1.6 類型/ 長度域  35
4.1.7 數據域  36
4.1.8 FCS域  36
4.1.9 結束幀檢測  36
4.2 全雙工介質訪問控製  37
4.2.1 全雙工操作  37
4.2.2 全雙工操作效用  38
4.2.3 配置全雙工操作  38
4.2.4 全雙工介質支持  39
4.2.5 全雙工介質段長度  39
4.3 以太網流控製  40
4.4 高層協議和以太網幀  42
4.4.1 多路復用數據幀  42
4.4.2 IEEE邏輯鏈路控製  42
4.4.3 LLC子網絡訪問協議  43
第5章 自動協商  45
5.1 自動協商協議的發展  45
5.2 自動協商的基本概念  46
5.3 自動協商信號  48
5.4 自動協商操作  51
5.4.1 並行探測  53
5.4.2 並行探測操作  53
5.4.3 並行探測和雙工不匹配  54
5.4.4 自動協商完成時間  54
5.5 自動協商和布綫問題  55
5.5.1 限製3類電纜上的以太網速度  56
5.5.2 電纜問題和韆兆以太網自動協商  56
5.5.3 交叉電纜和自動協商  56
5.6 1000BASE-X自動協商  57
5.7 自動協商命令  58
5.8 自動協商調試  58
5.8.1 一般調試信息  59
5.8.2 調試工具和命令  59
5.9 製定鏈路配置策略  61
5.9.1 企業網絡的鏈路配置策略  61
5.9.2 手動配置帶來的問題  62
第6章 以太網供電  63
6.1 以太網供電標準  63
6.1.1 PoE標準目標  64
6.1.2 以太網電源支持的設備  64
6.1.3 PoE帶來的益處  64
6.2 PoE設備角色  65
6.3 PoE類型參數  66
6.4 PoE操作  67
6.4.1 電力檢測  67
6.4.2 電力歸類  67
6.4.3 鏈路電力保持  69
6.4.4 電源錯誤監控  69
6.5 PoE和電纜對  69
6.6 PoE電力管理  72
6.6.1 PoE電力需求  73
6.6.2 PoE端口管理  73
6.6.3 PoE監測和電力監管  73
6.7 供應商擴展標準  74
6.7.1 思科的UPoE  74
6.7.2 美高森美的EEPoE  74
6.7.3 HDBaseT供電(POH)  75
第二部分 以太網介質係統
第7章 以太網介質信號和節能以太網  78
7.1 介質獨立接口  79
7.2 以太網PHY組件  80
7.3 以太網信號編碼  81
7.3.1 基帶信號問題  81
7.3.2 基帶漂移和信號編碼  82
7.3.3 先進信號技術  82
7.4 以太網接口  82
7.5 節能以太網  83
7.5.1 IEEE EEE標準  84
7.5.2 EEE操作  85
7.5.3 EEE操作對延遲的影響  87
7.5.4 EEE節能  87
第8章 10 Mbit/s以太網  89
8.1 10BASE-T介質係統  89
8.1.1 10BASE-T以太網接口  90
8.1.2 信號極性和極性倒置  90
8.1.3 10BASE-T信號編碼  90
8.1.4 10BASE-T介質組件  91
8.1.5 將基站接入10BASE-T以太網  92
8.1.6 10BASE-T鏈路完整性測試  93
8.1.7 10BASE-T配置嚮導  93
8.2 光縴介質係統(10BASE-F)  94
8.2.1 新舊光縴鏈路段  94
8.2.2 10BASE-FL信號組件  95
8.2.3 10BASE-FL以太網接口  95
8.2.4 10BASE-FL信號編碼  95
8.2.5 10BASE-FL介質組件  95
8.3 10BASE-FL光縴特性  95
8.3.1 備選10BASE-FL光縴電纜  96
8.3.2 光縴連接器  96
8.3.3 連接10BASE-FL以太網段  97
8.3.4 10BASE-FL鏈路完整性測試  97
8.3.5 10BASE-FL配置嚮導  98
第9章 100 Mbit/s以太網  99
9.1 100BASE-X介質係統  99
9.2 快速以太網雙絞綫介質係統(100BASE-TX)  100
9.2.1 100BASE-TX信號組件  100
9.2.2 100BASE-TX以太網接口  100
9.2.3 100BASE-TX信號編碼  101
9.2.4 100BASE-TX介質組件  103
9.2.5 100BASE-TX鏈路完整性測試  104
9.2.6 100BASE-TX配置嚮導  104
9.3 快速以太網光縴介質係統(100BASE-FX)  104
9.3.1 100BASE-FX信號組件  105
9.3.2 100BASE-FX信號編碼  105
9.3.3 100BASE-FX介質組件  105
9.4 100BASE-FX光縴特性  107
9.4.1 備選100BASE-FX光縴電纜  107
9.4.2 100BASE-FX鏈路完整性測試  107
9.4.3 100BASE-FX配置嚮導  107
9.4.4 更長的光縴段  108
第10章 韆兆以太網  109
10.1 韆兆以太網雙絞綫介質係統(1000BASE-T)  109
10.1.1 1000BASE-T信號組件  109
10.1.2 1000BASE-T信號編碼  110
10.1.3 1000BASE-T介質組件  112
10.1.4 1000BASE-T鏈路完整性測試  113
10.1.5 1000BASE-T配置嚮導  113
10.2 韆兆以太網光縴介質係統(1000BASE-X)  114
10.2.1 1000BASE-X信號組件  114
10.2.2 1000BASE-X鏈路完整性測試  114
10.2.3 1000BASE-X信號編碼  114
10.2.4 100BASE-X介質組件  115
10.3 1000BASE-X光縴規格  117
10.3.1 1000BASE-SX損耗預算  117
10.3.2 1000BASE-LX損耗預算  118
10.3.3 1000BASE-LX/LH長距離損耗預算  119
10.4 1000BASE-SX和1000BASE-LX配置嚮導  119
10.5 差分延遲  120
第11章 10韆兆以太網  122
11.1 10韆兆標準架構  122
11.2 10韆兆以太網雙絞綫介質係統(10GBASE-T)  124
11.2.1 10GBASE-T信號組件  124
11.2.2 10GBASE-T信號編碼  125
11.2.3 10GBASE-T介質組件  127
11.2.4 10GBASE-T鏈路完整性測試  129
11.2.5 10GBASE-T配置嚮導  129
11.2.6 10GBASE-T短距離模式  129
11.2.7 10GBASE-T信號延遲  130
11.3 10 韆兆以太網短銅電纜介質係統(10GBASE-CX4)  130
11.4 10 韆兆以太網短銅直連電纜介質係統(10GSFP+Cu)  131
11.4.1 10GSFP+Cu信號組件  132
11.4.2 10GSFP+Cu信號編碼  133
11.4.3 10GSFP+Cu鏈路完整性測試  133
11.4.4 10GSFP+Cu配置嚮導  133
11.5 10韆兆以太網光縴介質係統  134
11.6 10 Gbit/s光縴介質規範  137
11.7 10韆兆廣域網PHY  138
第12章 40韆兆以太網  139
12.1 40 Gbit/s以太網架構  140
12.2 40韆兆以太網雙絞綫介質係統(40GBASE-T)  143
12.3 40韆兆以太網短銅電纜介質係統(40GBASE-CR4)  144
12.3.1 40GBASE-CR4信號組件  145
12.3.2 40GBASE-CR4信號編碼  146
12.4 QSFP+連接器和多個10 Gbit/s接口  147
12.5 40韆兆以太網光縴介質係統  148
12.5.1 40 Gbit/s光縴介質規範  150
12.5.2 40GBASE-LR4光波長  152
12.5.3 40韆兆擴展域  153
第13章 100韆兆以太網  154
13.1 100 Gbit/s以太網架構  154
13.2 100韆兆以太網雙絞綫介質係統  157
13.3 100韆兆以太網短銅電纜介質係統(100GBASE-CR10)  158
13.4 100韆兆以太網光縴介質係統  160
13.4.1 用於100韆兆以太網的思科CPAK 模塊  162
13.4.2 100韆兆光縴介質規範  162
第14章 400韆兆以太網  166
14.1 400 Gbit/s以太網研究團隊  166
14.2 400 Gbit/s操作提案  167
第三部分 搭建一個以太網係統
第15章 結構化布綫  170
15.1 結構化布綫係統  171
15.2 ANSI/TIA/EIA布綫標準  171
15.2.1 專有布綫係統問題的解決  172
15.2.2 ISO與TIA標準  172
15.2.3 ANSI/TIA結構化布綫規範的文檔內容  173
15.2.4 結構化布綫標準的組成元素  173
15.2.5 星狀拓撲結構  174
15.3 雙絞綫分類  176
15.3.1 最小布綫配置推薦  177
15.3.2 以太網及分類係統  177
15.4 水平布綫  178
15.4.1 水平嚮通道以及基礎鏈路  178
15.4.2 布綫及組件規範  180
15.4.3 5類及5e類電纜測試及調整  180
15.5 電纜管理  180
15.5.1 識彆電纜和組件  181
15.5.2 1級標號方案  181
15.5.3 記錄布綫係統  182
15.6 搭建電纜係統  183
第16章 雙絞綫電纜與連接器  185
16.1 水平電纜段組件  185
16.2 雙絞綫電纜  186
16.2.1 雙絞綫的信號串擾  187
16.2.2 雙絞綫的組建  188
16.2.3 雙絞綫安裝實踐  190
16.3 8針(RJ45類型)連接器  190
16.4 四對雙絞綫電纜布綫機製  191
16.4.1 正極綫和負極綫  191
16.4.2 色標  191
16.4.3 接綫順序  192
16.5 模塊化跳接綫闆  194
16.6 工作區電源插座  195
16.7 雙絞綫跳接電纜  195
16.7.1 雙絞綫跳接電纜質量  195
16.7.2 電話級跳接電纜  196
16.7.3 雙絞綫以太網和電話信號  196
16.8 設備電纜  196
16.8.1 50針連接器和25對電纜  197
16.8.2 25對電纜口琴形連接器  197
16.9 製作雙絞綫跳接電纜  197
16.10 以太網信號分頻  201
16.10.1 10BASE-T和100BASE-T交叉電纜  202
16.10.2 四對交叉電纜  203
16.10.3 自動協商機製和MDIX故障  204
16.10.4 識彆交叉電纜  204
第17章 光縴電纜和連接器  205
17.1 光縴電纜  205
17.1.1 光縴芯直徑  206
17.1.2 光縴模式  206
17.1.3 光縴帶寬  207
17.1.4 光縴損耗預算  208
17.2 光縴連接器  209
17.2.1 ST連接器  210
17.2.2 SC連接器  210
17.2.3 LC連接器  211
17.2.4 MPO連接器  211
17.3 搭建光縴電纜  212
17.4 光縴係統中的信號分頻  213
第四部分 以太網交換機和網絡設計
第18章 以太網交換機  218
18.1 交換機的基本功能  219
18.1.1 網橋和交換機  219
18.1.2 什麼是交換機  219
18.2 以太網交換機的操作  220
18.2.1 地址學習  221
18.2.2 流量過濾  222
18.2.3 幀洪泛  223
18.2.4 廣播和多播通信  223
18.3 交換機組閤  224
18.3.1 轉發循環  224
18.3.2 生成樹協議  226
18.4 交換機性能問題  230
18.4.1 數據包轉發性能  231
18.4.2 交換機端口內存  231
18.4.3 交換機CPU和RAM  231
18.4.4 交換機規範  231
18.5 交換機的基本特性  234
18.5.1 交換機的管理  234
18.5.2 數據包鏡像端口  234
18.5.3 交換機流量過濾器  235
18.5.4 虛擬局域網  236
18.5.5 802.1Q標準的多生成樹協議  237
18.5.6 服務質量(QoS)  238
第19章 利用以太網交換機進行網絡設計  239
19.1 網絡設計中使用交換機的優點  239
19.1.1 網絡性能的提高  239
19.1.2 交換機層次和上行速率  240
19.1.3 上行速率和交通擁堵  241
19.1.4 多颱對話  242
19.2 交換機流量瓶頸  243
19.3 交換機的網絡永續性  246
19.4 路由器  248
19.4.1 路由器的運行和使用  248
19.4.2 路由器或橋接器  249
19.5 具有特殊功能的交換機  250
19.5.1 多層交換機  250
19.5.2 接入交換機  250
19.5.3 堆棧交換機  251
19.5.4 工業以太網交換機  251
19.5.5 無綫交換機  252
19.5.6 互聯網服務供應商交換機  252
19.5.7 城域以太網  252
19.5.8 數據中心交換機  253
19.6 高級交換機的特性  255
19.6.1 流量檢測  255
19.6.2 sFlow和NetFlow  255
19.6.3 以太網供電  256
第五部分 性能和故障排查
第20章 以太網性能  258
20.1 以太網信道的性能  258
20.1.1 半雙工以太網信道的性能  259
20.1.2 關於半雙工以太網性能的長期謬見  259
20.1.3 半雙工以太網信道性能的模擬  261
20.2 測量以太網性能  263
20.2.1 監測時標  264
20.2.2 數據吞吐量與帶寬  266
20.3 最優性能的網絡設計  268
20.3.1 交換機和網絡帶寬  268
20.3.2 網絡帶寬的增長  268
20.3.3 應用需求的變化  269
20.3.4 未來的設計趨勢  269
第21章 網絡故障診斷與維修  270
21.1 可靠的網絡設計  270
21.2 網絡文檔  272
21.2.1 設備手冊  272
21.2.2 係統監控與基綫  273
21.3 問題解決模型  273
21.4 問題檢測  274
21.5 問題分離  276
21.5.1 決定網絡路徑  276
21.5.2 復製癥狀  276
21.5.3 二分搜索分離法  277
21.6 雙絞綫係統問題解決  277
21.6.1 雙絞綫問題解決用到的工具  277
21.6.2 常見的雙絞綫問題  278
21.7 光縴係統的問題解決  280
21.7.1 解決光縴係統問題的工具  281
21.7.2 常見的光縴問題  281
21.8 解決數據連接的問題  282
21.8.1 收集數據鏈路信息  282
21.8.2 用探針收集信息  282
21.9 網絡層的問題解決  283
第六部分 附錄
附錄A 資源  286
附錄B 基於CSMA/CD的半雙工工作方式  295
附錄C 外部收發器  312
術語錶  328
作者簡介  339
封麵介紹  339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1、书的内容偏理论,偏向硬件的部分。 2、实际操作类的也是偏向理论,对于工程师而言,不需要花太多实际在这本书上,入门了解可以。 3、过于全面,过于啰嗦。不实用。 本人在华为,烽火,搞交换机十几年,对交换机还是相当的资深,希望这个评价能给工程师提个醒,节省点时间。...

評分

1、书的内容偏理论,偏向硬件的部分。 2、实际操作类的也是偏向理论,对于工程师而言,不需要花太多实际在这本书上,入门了解可以。 3、过于全面,过于啰嗦。不实用。 本人在华为,烽火,搞交换机十几年,对交换机还是相当的资深,希望这个评价能给工程师提个醒,节省点时间。...

評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工程师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解决问题,理论知识也很重要,但是仅仅只是一个指导,这个理论指导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对操作层面的知识和实践都特别的清楚,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第五章以太网自协商和第六章以太网供电。即使你把整个章节都全部...  

評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工程师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解决问题,理论知识也很重要,但是仅仅只是一个指导,这个理论指导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对操作层面的知识和实践都特别的清楚,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第五章以太网自协商和第六章以太网供电。即使你把整个章节都全部...  

評分

为什么这么说呢?工程师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去解决问题,理论知识也很重要,但是仅仅只是一个指导,这个理论指导有一个前提,就是他对操作层面的知识和实践都特别的清楚,否则就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第五章以太网自协商和第六章以太网供电。即使你把整个章节都全部...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交換機的工作原理介紹非常的清楚,對於一些二層轉發的問題,瞭解原理是十分有幫助的

评分

對於交換機的工作原理介紹非常的清楚,對於一些二層轉發的問題,瞭解原理是十分有幫助的

评分

偏硬件底層

评分

閱讀瞭自己感興趣的前七章。

评分

對於交換機的工作原理介紹非常的清楚,對於一些二層轉發的問題,瞭解原理是十分有幫助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