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視野中的人行橋

藝術視野中的人行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北京: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作者:任麗莎
出品人:
頁數:187
译者:
出版時間:
價格:CNY79.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1217154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建構
  • 橋梁
  • 2015-2
  • 2015
  • 人行橋
  • 建築設計
  • 景觀設計
  • 城市規劃
  • 公共藝術
  • 橋梁工程
  • 藝術史
  • 視覺文化
  • 空間設計
  • 現代建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近年來,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的飛速發展,許多 城鎮開始瞭從“車 行城市”到“步行城市”的轉變。無論城市規模大小 ,政府和建設者們 都不再以城市快速路覆蓋率有多少或是車道有多寬、 有幾條為衡量城市 發展速度的標準;與之相反,更多的城市開始提倡“ 城市綠綫”、“騎 行係統”、“步行係統”等。那些原本被視作交通係 統的落後代錶的人 行橋又重新受到人們的重視,我們可以看到城市中齣 現瞭越來越多的人 行橋,甚至那些已經被拆除的人行橋也紛紛被重新竪 立瞭起來。隨之而 來的問題則是人行橋應該怎樣設計?如何設計得好? 如何評判……國內 橋梁工程界對橋梁美學和橋梁造型的重視是近三十年 的事情,盡管有越 來越多的學者和工程師關注入行橋的設計品質,但是 從未將人行橋作為 藝術品來看待。國內人行橋設計水平不高是不爭的事 實,其原因就在於 設計者缺乏用藝術的手段完整地錶達設計思想的能力 。反觀西方優秀的 人行橋設計,無不滲透齣其所隱含的藝術觀念、藝術 思想和藝術手法。

任麗莎博士的著作對於我們如何認識人行橋的藝術性 、如何從藝術的價 值視角評判人行橋的設計提供瞭有益的啓示,提醒我 們打破專業視野的 局限性,進行關於人行橋的哲學思考,這也正是任麗 莎編著的《藝術視野中的人行橋》的價值所在。同時 , 本書也為我們展示瞭當代人行橋設計的最新成果,為 我們提供瞭大量十 分有益的資訊,對於橋梁設計的相關從業者和學者都 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著者簡介

任麗莎,2010年獲同濟大學建築曆史與理淪專業博士學位,現為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設計曆史與理論、橋梁美學與橋梁景觀。曾作為訪問學者在意大利威尼斯建築人學、威尼斯國際大學和美國裏海大學交流訪問。在《大設計》、 《橋梁》等國內刊物發錶學術論文,並在IASDR(國際設計研究協會聯閤會)、DRS(設計研究協會)、CUMULUS(國際藝術設計院校聯盟大會)等國際會議發錶專業論文數篇。

圖書目錄

0 緒言
0.1 人行橋的睏惑
0.2 作為公共視域的人行橋
0.2.1 城市交通的空間理論
0.2.2 橋梁形態與橋梁造型
0.2.3 橋梁美學與橋梁文化
0.3 藝術視野的建立
1 人行橋的曆史
1.1 萌芽
1.1.1 天生橋
1.1.2 木橋和石闆橋
1.1.3 纜索承重橋
1.1.4 拱結構和拱橋
1.2 發展
1.2.1 大型橋梁的探索
1.2.2 宗教的影響
1.2.3 城市生活的需要
1.3 沉寂
1.3.1 工業革命的影響
1.3.2 鋼鐵的普及
1.3.3 短暫的輝煌
1.4 復興
1.4.1 新材料與新技術的應用
1.4.2 城市標誌與符號
2 人行橋的視覺語言
2.1 視覺形態的基本要素
2.1.1 點
2.1.2 綫
2.1.3 麵
2.2 人行橋的視覺空間
2.2.1 空間造型中的構成
2.2.2 人行橋的空間構成
2.3 人行橋的視覺設計原則
2.3.1 幾何
2.3.2 尺度
2.3.3 色彩
2.3.4 秩序
2.3.5 光影
3 個體體驗的範式
3.1 空間的理解
3.1.1 概念的空間
3.1.2 感官的空間
3.1.3 抽象的空間
3.2 個體的體驗
3.2.1 身體的運動
3.2.2 身體的參與
3.3 體驗場景一人行橋作為一種參與式環境
3.3.1 特殊的體驗場景
3.3.2 封閉型場景
3.3.3 街道型場景
3.3.4 廣場型場景
3.4 “彼空間”與“他空間”
3.4.1 空間並敘
3.4.2 空間插敘
3.4.3 空間斷敘
3.4.4 空間倒敘
4 集體意識的集閤
4.1 人行橋的多重本體
4.1.1 人行橋的通過功能
4.1.2 人行橋的休閑功能
4.1.3 人行橋的眺望功能
4.1.4 人行橋的象徵功能
4.2 集體意識的象徵意嚮
4.2.1 隱喻式象徵
4.2.2 氛圍象徵
4.2.3 曆史詮釋象徵
4.3 集體意識的抽象意嚮
4.3.1 再現式抽象
4.3.2 錶現式抽象
5 曆史文化的積澱
5.1 人行橋的曆史性
5.1.1 曆史性的解讀
5.1.2 文化認知的新途徑
5.1.3 文化的符號
5.2 曆史上的異樣
5.2.1 “異樣”的來源
5.2.2 解讀“異樣”
5.2.3 創造下一個經典
5.3 與曆史文化的共生
5.3.1 紀念過去
5.3.2 敘述現在
6 當代人行橋設計的風格與流派
6.1 結構的藝術——施萊希的人行橋設計
6.1.1 風格形成的原因
6.1.2 代錶作品評析
6.1.3 後續的設計實踐
6.2 詩意的空間——卡拉特拉瓦的人行橋設計
6.2.1 風格形式的原因
6.2.2 代錶作品評析
6.2.3 後續的作品
6.3 自由形式的人行橋設計
6.3.1 下意識書寫與自由繪畫
6.3.2 蓋裏的“自由設計”
6.3.3 哈迪德的“自由塑形”
6.3.4 關於自由形式人行橋的思考
7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論文格式,從曆史、設計、意識等方麵歸納總結從古至今到未來的人行橋,案例選擇也挺充分,可以為橋梁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评分

論文格式,從曆史、設計、意識等方麵歸納總結從古至今到未來的人行橋,案例選擇也挺充分,可以為橋梁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评分

論文格式,從曆史、設計、意識等方麵歸納總結從古至今到未來的人行橋,案例選擇也挺充分,可以為橋梁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评分

論文格式,從曆史、設計、意識等方麵歸納總結從古至今到未來的人行橋,案例選擇也挺充分,可以為橋梁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评分

論文格式,從曆史、設計、意識等方麵歸納總結從古至今到未來的人行橋,案例選擇也挺充分,可以為橋梁設計提供一定參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