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八十年代》是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学界知名人物、山东大学著名教授王学典回忆八十年代的一部随笔散文集。《怀念八十年代》从王学典自身求学成长经历出发,回顾自己身边的思想知识界学人前辈往事,全书由人到己,从思想和经验层面,完成了作者个人对八十年代冷静而独特的认识建构。
王学典,山东人,生于1950年代。历史学家,山东大学教授,现任山东大学儒学院常务副院长、《文史哲》中英文版主编, 长期致力于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史研究,尤长于中国现当代史学思想及思潮研究。著有《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良史的命运》等。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王学典是山东大学教授,曾主持过《文史哲》杂志,又做过山大儒学院的副院长,这部书的题目虽然叫怀念八十年代,但是从内容上则不止于此。本书开篇两篇纪念文章,分别纪念庞朴和黎澍,代表了八十年代保守主义与启蒙主义,也代表了他自己的师承所在。这本书的基调也就是由这两篇文章奠定了,即将八十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新启蒙作为主流,以此为线索来勾勒八十年代的思想发展。有真就有假,第四篇文章是王学典对甘阳八十年代回忆的纠正,指出甘阳既不是八十年代新启蒙的代表,也不是保守主义的代言人。此后四篇文章是纪念山大四位教授,最精彩的还是对赵俪生先生的回忆。还有两篇文章是对于八十年代大学生活及其个人经历的回忆,在其中他着重分析了八十年代对于十年的反思与批判,并表达了自己新启蒙的立场。但是,晚年转向保守主义,又是为何呢?
评分书中帮我清晰认识了两点。第一,过去五四时代的人们过于强调文化的时间性,认为西方的文化就是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就是落后的,但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性,全盘西化在中国是不适用的。第二,是文革时期强调过去的历史是农民的革命史。但革命是暴力措施,阶级推翻,先进生产力的产生不应基于暴力手段
评分王学典是山东大学教授,曾主持过《文史哲》杂志,又做过山大儒学院的副院长,这部书的题目虽然叫怀念八十年代,但是从内容上则不止于此。本书开篇两篇纪念文章,分别纪念庞朴和黎澍,代表了八十年代保守主义与启蒙主义,也代表了他自己的师承所在。这本书的基调也就是由这两篇文章奠定了,即将八十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新启蒙作为主流,以此为线索来勾勒八十年代的思想发展。有真就有假,第四篇文章是王学典对甘阳八十年代回忆的纠正,指出甘阳既不是八十年代新启蒙的代表,也不是保守主义的代言人。此后四篇文章是纪念山大四位教授,最精彩的还是对赵俪生先生的回忆。还有两篇文章是对于八十年代大学生活及其个人经历的回忆,在其中他着重分析了八十年代对于十年的反思与批判,并表达了自己新启蒙的立场。但是,晚年转向保守主义,又是为何呢?
评分书中帮我清晰认识了两点。第一,过去五四时代的人们过于强调文化的时间性,认为西方的文化就是先进的,中国的文化就是落后的,但文化更重要的是民族性,全盘西化在中国是不适用的。第二,是文革时期强调过去的历史是农民的革命史。但革命是暴力措施,阶级推翻,先进生产力的产生不应基于暴力手段
评分王学典是山东大学教授,曾主持过《文史哲》杂志,又做过山大儒学院的副院长,这部书的题目虽然叫怀念八十年代,但是从内容上则不止于此。本书开篇两篇纪念文章,分别纪念庞朴和黎澍,代表了八十年代保守主义与启蒙主义,也代表了他自己的师承所在。这本书的基调也就是由这两篇文章奠定了,即将八十年代的文化保守主义和新启蒙作为主流,以此为线索来勾勒八十年代的思想发展。有真就有假,第四篇文章是王学典对甘阳八十年代回忆的纠正,指出甘阳既不是八十年代新启蒙的代表,也不是保守主义的代言人。此后四篇文章是纪念山大四位教授,最精彩的还是对赵俪生先生的回忆。还有两篇文章是对于八十年代大学生活及其个人经历的回忆,在其中他着重分析了八十年代对于十年的反思与批判,并表达了自己新启蒙的立场。但是,晚年转向保守主义,又是为何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