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的马拉拉成了为全球儿童争取受教育权的象征,甚至连续两年是诺贝尔和平奖创设以来最年轻的候选人,并在201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诺贝尔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为什么马拉拉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她的成长经历如何?她有何遭遇?她又是如何积极地想要改变这世界?他的父母是如何培育出这样与众不同的女儿?
在书中,马拉拉以第一人称叙述,语言越是平实,越是直指人心。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塔利班到来之前马拉拉的生活,她出生于开明的教育工作者之家,她像众多少女一样,天真烂漫,爱做梦,自由得像一只小鸟,喜欢阅读和写作;第二部分,在马拉拉和她的父亲努力为当地儿童争取受教育权利的时候,极端恐怖组织也在这一地区蔓延,残酷的生活带走了马拉拉喜爱的玩具、儿童节目和她热爱的书本,人人自危;第三部分,年幼的马拉拉开始在父亲的支持下用自己的声音对抗塔利班,发表演讲,并用笔名在知名网站上写博客,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第四部分,她受到了塔利班的威胁,年仅12岁的她被塔利班列入黑名单,2012年10月9日,在乘校车回家途中,塔利班枪手击中了她的头部和颈部,性命垂危,她幸运而又坚强地活了下来;第五部分,马拉拉被接到英国接受治疗,她说:“我是马拉拉。我的世界改变了,但我一如既往。”
马拉拉•尤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i)
因斯瓦特河谷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受教育权遭受威胁,马拉拉从十岁起就展开了提倡少女教育的活动。透过笔名高尔•马凯(Gul Makai),她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乌尔都语网站发表在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点滴。 同时,马拉拉自愿接受拍摄一部《纽约时报》关于巴基斯坦教育现状的纪录片。她善用每一个公开发表的机会宣扬和平理念,与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
在二〇一二年十月,马拉拉成为塔利班的攻击目标,并在从学校回家的途中遭到枪击。她活了下来,并继续她提倡教育的社会活动。
在二〇一一年,因为她的勇气与历年获得认可,马拉拉被提名角逐“国际儿童和平奖”,并赢得巴基斯坦首届“国家青年和平奖”。她是“诺贝尔和平奖”创立以来,最年轻的候选者,也曾荣获许多其他奖项,包含二〇一三年的“国际儿童和平奖”、“沙卡诺夫人权奖”以及“国际特赦组织良心大使奖”。
马拉拉目前定居英国伯明翰, 并持续为教育的普及而奋战,并透过非营利组织马拉拉基金会,关注社区一体,支持世界各地的教育。
帕翠莎•麦考米克(Patricia McCormick)
曾两度入围“国家图书奖”的决赛名单也是数本极受好评的青少年读物的作者,作品包括《割下》《再见,幸福之家》以及《永不倒下》。目前,她与丈夫住在纽约。
人们可以找到无数的理由进行争斗。但如果像那些人说的基督徒、印度教徒和犹太人都是我们的敌人,那我们穆斯林之间为什么还要内斗?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更为实际的事上:我们国内有这么多人是文盲,许多女性完全没有接受过教育;在我们的国家里,学校会被炸;我们没有稳定的电...
评分马拉拉是谁?我曾经不经意地跟我的朋友、我的同事们提起过她的名字,换来的只是相同的疑问和短暂的冷场。即使马拉拉荣获了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她的名字和事迹对于中国人来说仍然是陌生的,她的出生地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更是大多数人眼中的不毛之地。这个远在天...
评分一直以来都不敢触碰现在依然存在战乱和枪弹的历史与地方,因为觉得看了会觉得痛苦与无能为力,因为会惊愕、会觉得无法想象。但是最近接连看了《帕瓦娜的守候》与《我是马拉拉》却让我感到勇气倍增,两本书一本是虚构的,一本是真实事件;一个发生在阿富汗,一个发生在巴基斯坦...
评分涅磐腾飞的凤凰 文/陈香香 一个孩子,一个教师,一本书和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 ----马拉拉 从新闻中获悉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之一为在巴基斯坦呼吁女性受教育权利而被塔利班组织枪击的马拉拉•尤萨夫扎伊...
评分和平、受教育的权利,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是别人的来之不易,珍惜感恩
评分父母很重要。
评分人各有处境,万望珍惜。
评分人各有处境,万望珍惜。
评分父母很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