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標籤: 王小帥 電影 隨筆 傳記 中國 楚塵文化 關於電影 中國文學
发表于2025-02-22
薄薄的故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先鋒導演王小帥的私人筆記,無故鄉時代的故鄉情結,獻給所有迴不去故鄉的人們。
蘇童、杜琪峰、劉小東、高圓圓推薦珍藏
█ 編輯推薦
★ 柏林銀熊奬、戛納評審團奬得主王小帥的“三綫”記憶
★ 《青紅》《我11》《闖入者》創作背後的真實故事
◆模糊的迴憶、幸存的老照片、兒時的畫 、傢書、劇照、幾經手改的文稿,訂成一本私人筆記。
◆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遷徙流變,勾畫齣一代人的集體遭遇:一群沒有 故鄉的人僅以留存的記憶碎片。
█ 媒體評論與名人推薦
他用電影的方式改變瞭中國人的生活態度,帶給未來以無窮希望。
——美國《商業周刊》“亞洲之星”稱號授予評語
作為1990年代齣現的大陸新一代導演的代錶人物,王小帥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法國世界報》
王小帥透過鏡頭,描繪人在不同地域間的移動流離,從鄉村到城市、自中國到西方,顯現齣他對中國社會變遷改貌的厚實觀察。”
——第14屆颱北電影節
我看過這部電影《十七歲的單車》並非常喜歡這部電影,我想他的確受到瞭《溫彆爾托·D》的一些影響。我覺得巴贊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的理論,他們對於長鏡頭的倡導,幫中國導演掙脫瞭社會主義文化所倡導的那些美學作品,《十七歲的單車》就是其中之一。
——達德利·安德魯(美國影評人)
盡管該片情節緩慢,但卻讓人始終全神貫注。導演王小帥將會讓自己的導演之路更加開闊,因為這部影片證明,他是一個讓任何人都能信任的導演。”
——雷·本內(戛納影評人)
█ 內容簡介
導演王小帥一直說不清自己是哪裏人。在上海齣生4個月後,他跟隨父母來到貴陽“支援三綫”,13歲因父親工作調動遷到武漢,15歲考上央美附中來到北京,23歲北影畢業後分配到福建,兩年後無片可拍的他逃離體製,開始他的“北漂”和獨立電影創作生涯。
從《青紅》到《我11》、《闖入者》,他一遍遍在光影中迴望他的童年所在地貴陽,作為一個“三綫子弟”,他對講述和發現這段曆史有著無法釋懷的責任感。
但這本《薄薄的故鄉》卻無關宏觀曆史。這本書中的文字、無意中幸存下來的老照片、兒時的素描、父母的傢書等,裝訂而成的,是一個無故鄉的人的精神故鄉,是一個四口之傢顛沛流離的命運。與其說它是在嚮讀者講述,不如說它是作者的私人筆記——在撰寫整理這本筆記的過程中,他讓自己沉浸到往事中,他發現自己不免絮叨,更加發現迴憶的不可靠;他意外地找到以為早已丟失的照片和畫,驚喜地知曉瞭一直好奇的謎底。
現在這本筆記已經完成,如一部最終剪輯而成影片,不再私有。
中國獨立電影先鋒導演。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導演之一。
生於1966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26歲的王小帥自編自導瞭他的首部長片《鼕春的日子》(1993年),該片成為中國獨立電影開篇作之一,並於次年被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收藏。此後,王小帥憑藉其強烈的個人色彩與人文關懷、堅持不懈的獨立創作精神,成為中國“第六代”導演中享譽國際的標簽式人物。2001年,他憑藉《十七歲的單車》斬獲柏林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奬銀熊奬。2005年,電影《青紅》又令他成為戛納國際電影節評審團奬的獲得者,該片也首次把“三綫建設”帶入觀眾視野。近年來,他相繼導演瞭電影《左右》、《日照重慶》、《我11》,並於2010年獲得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一直到最新作品《闖入者》,王小帥仍堅持不走隨波逐流的創作路綫,在保持一脈相承的創作風格的同時,一方麵力求電影語言的創新,另一方麵敏銳捕捉時代脈搏。
2014年,新作《闖入者》作為唯一一部華語影片入圍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王小帥也因此成就瞭第六代導演中的首位“大滿貫”。
還不錯,比電影好。影像還得依靠故事來錶達,免不瞭拼湊、道聽途說,即便是真實的,負載瞭太多和故事無關的因素,比如個體的私己的情感,很難讓觀眾完整、準確地感受到。王小帥解釋《我11》的結尾,男孩從一群奔往處刑地的小夥伴裏脫離齣來,情感很復雜,即便再看一遍,也抓不住。但文字就沒有這個問題,想法可以近乎完整地轉化成文字,也産生不瞭過多的歧義。王小帥的作品不屬於機智型的、甚至會有笨笨的感覺,但他的文字會産生共鳴。
評分因為王小帥是劉小東央美附中同學,後來他為劉小東拍瞭不少去世界各地寫生的紀錄片,所以買瞭這本書,卻發現書中隻講電影。
評分喜歡裝幀和排版,喜歡父親那章結尾的實感。
評分流浪者的鄉愁,所有的遠方都成瞭故鄉。
評分王小帥的自傳,電影的前後,但是有些有點冗長重復瞭,三綫人的二代,纔懂的事兒
不是华丽的句子暖心的话语读的太多,就是现实主义的小说看得太多,忘记了生命还有一种很玄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像一种很古老的记忆,把我们带回过去。还有一种亲情的东西掺杂于此。当然还有更多能体味到的是人在一个大的社会洪流中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不知为什么,我们这代人对...
評分我出生在江西,可是我的祖籍是安徽。 我的祖父辈60年代初从安徽逃难到此,组建自己的村落,扎根生活,但仍然说安徽话,保持原本的习俗。我的父辈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对成长于斯的这片土地不亲。 轮到我,已经是迁徙的第三代了,但情况也没有多少好转,我不会说江西话,也...
評分家人在哪儿,哪里就是故乡 ——评《薄薄的故乡》/By Rene-summer 曾经我就想过一个问题,我是河北人,老公是湖北人,如果我有孩子了,孩子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那么孩子的故乡该是哪里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一直很纠结,直到我看到了王小帅的《薄薄的故乡》,我心中的谜团才...
評分我: 以前在北京的时候去参加过一个王小帅和娄烨对谈的沙龙活动,当时日照重庆刚下映,就问了王小帅一个问题,说为什么重庆的人都一口京片子? 我: 王小帅说,这个电影,其实本来是没有一个明确的地域指向的。但是山东日照和重庆的政府都给了钱,也提供了拍摄场地,所以他们算是...
評分记得晴耕雨读那本书里有句话:但凡在某个领域里做的特别好的 其文字作品尤其是散文 都应该是值得推崇的。王小帅《薄薄的故乡》 又一本一口气看完的书 再一次觉得文字和影像之于生命的非凡意义 去反思面对个人及时代的每一个时空。 关于书里贯穿始终的个体和时代的洪流 有一句话...
薄薄的故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