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香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平原
出品人:
页数:431
译者:
出版时间:2015-3
价格:6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1255766
丛书系列: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丛书
图书标签:
  • 香港
  • 文化研究
  • 城市
  • 文化
  • 陈平原
  • 王德威
  • 陈国球
  • 城市史
  • 香港
  • 地理
  • 文化
  • 历史
  • 旅游
  • 社会
  • 经济
  • 生活
  • 建筑
  • 交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文学艺术如何表现城市、城市的变迁以及城市中的人?文学艺术中的城市、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及人们对城市的想象又怎样反过来塑造着城市及城市中的人? 借用城市考古的眼光来沟通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口头传说与书面记载、历史地理与文学想象,以此在某种程度上重现古都风韵;同时关注文人雅士文字中的都市风情,以此重构中国文学史的图景,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的用意所在。

《香港: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从文学、绘画、电影、新闻、建筑等不同视角,描绘香港这个国际大都会的前世今生。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本书对香港的城市想象,既包括文学、文化中的城市经验,也包括对城市的叙述。研究者通过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呈现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香港;通过本书,不难体味香港的城市变迁及香港人的情感、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国球,著名作家,香港教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讲座教授;王德威,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

目录信息

“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丛书”总序/陈平原/1
序言/陈平原/1
文学的香港史
——十个关键时刻/王德威/1
五四运动在香港的初期发展
——以《华字日报》为中心的考察/陈学然/10
省港声色味
——从20世纪20年代两地画报所见/程美宝/28
开岛百年无此会
——1920年代香港北山诗社研究/程中山/52
“在”香港的儿童副刊
——《星岛日报·儿童乐园》研究(1948—1949)/霍玉英/76
人间画会:20世纪40年代后期香港左翼美术社团小考/陈莺/101
六十年前的香港想象
——初论冯宏道《五十年后之香港》/张咏梅/126
两位散文家笔下香港的山
——城市香港的另类想象/樊善标/145
我见青山多妩媚
——叶灵凤、李欧梵的“香港书写”/陈平原/160
“包括在外”,排除在内,华语语系叙事策略
——重绘金庸侠义地形图/宋伟杰/165
本土的自创与解体
——从《我城》到《白发阿娥及其他》/陈智德/180
殖民城市的记忆与遗忘
——论香港现代主义诗人梁秉钧的诗歌特色/区仲桃/194
香港:边缘的政治/赵稀方/207
以影犯禁
——战后香港电影的政治审查/吴国坤/217
1950—1960年代香港电影的现代性
——以巴金《家》的电影改编为主/山口守(Yamaguchi Mamoru)/230
幽灵人间·鬼昧香港/陈丽芬/246
张爱玲《色,戒》电影改编在香港的接受情况/何杏枫/263
舞照跳
——香港电影与文学中的舞厅文化与城市想象/黄念欣/280
20世纪香港戏剧的文化政治
——几个现象概述/卢伟力/293
香港·1941
——田汉话剧中的“香港”再现/徐霞/307
台湾视野下的香港文学/陈国球/325
香港文学生产场域与1950年代文学史叙述/应凤凰/341
马朗五六十年代的双城记
——以台港现代主义文学跨区域传播为焦点/须文蔚/356
落在香港、吉隆坡和纽约的雨
——杨际光的离散现代性/庄华兴/376
集体记忆的保留抑或设计传统的延续
——关于香港1940—1970年代现代建筑设计
成就的研究/顾大庆/390
建筑保育与本土文化/林中伟/40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是一本会议纪要,但是仿佛我置身于香港的某个学术课堂。最后的一篇关于建筑保育的直指心灵,简直是和我所学完全重合。怀念以及珍藏。

评分

这本书是一本会议纪要,但是仿佛我置身于香港的某个学术课堂。最后的一篇关于建筑保育的直指心灵,简直是和我所学完全重合。怀念以及珍藏。

评分

关于“文化都市——香港”的讨论是肯定不足以用一本选编的论文集来覆盖的。比起内容驳杂并且带有对话意味的学术会议文章,专论的帮助可能更大。但陈老师组织会议的苦心还是需要体会,现在的重点应该放到增进交流、实现对话上。前几年香港和内地关系骤然紧张,暴露出双方民众认知上的巨大隔阂,彼此的误会并未得到有效消除。学界的情况大概稍好一些,但恐怕还不够。完整意义上的“香港学”,有赖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共同协作建设。

评分

没有特别出彩的论文,很多程式化的分析思路和语言,简直让我怀疑是不是参加大陆高考到香港学校的。总体而言,在夹缝中生存的香港,无法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学总是文化的最好体现,所以讨论文学的论文较多。香港文学也无不是和政治、社会结合,从中知晓香港的变化和社会。

评分

香港的现状着实有些让人同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