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十五周年紀念新版)

等待(十五周年紀念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時報文化
作者:哈金
出品人:
页数:360
译者:金亮
出版时间:2015-2
价格:NT$38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57136187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哈金
  • 港台版
  • 淘宝待购
  • 時報文化
  • 文学
  • Ha,Jin
  • @译本
  • @台版
  • 等待
  • 十五周年纪念
  • 新版
  • 文学
  • 情感
  • 成长
  • 人性
  • 经典
  • 回忆
  • 哲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五年的等待,經典無可取代

■《等待》十五周年紀念新版■

特別收錄作者紀念新序,作家黃春明_推薦專文

史無前例,華人作家榮獲美國國家書卷獎及福克納獎,僅此一部

■在台長銷五萬本的文學經典.首度改版.哈金二○一五年國際書展訪台■

「有多少生命在等待中流失並變質?」

全書故事發生在中國北方,描寫文革時期一位軍醫孔林徘徊在元配妻子與紅粉知己間的三角關係,一段親情、愛情與外在現實的生命掙扎。受制於中共法律與社會環境,夫妻必須分居十八年才可離婚,他們為此苦苦等待了漫長的十八年歲月,守候到一生的盼望,也終於失去了愛的本能。

「中文的《等待》已經出版十五年了,

令人欣慰的是它仍擁有許多讀者。但願它青春常在。」──哈金

得獎記錄

榮獲1999 年美國「國家書卷獎」、2000 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

入圍2000年普立茲獎

書評

「在疏離的後現代時期,堅持寫實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美國筆會/福克納獎評審團

「一部看似簡單的故事,卻以非凡的精準和優雅寫成。哈金以後現代時期最堅定固執的寫實主義小說家建立起自己的聲礜。」--《科克斯評論》

「《等待》呈現一則在文革時代中國社會下的荒謬劇,卻也極其巧妙地剖析,疏離的人心。」--《紐約時報書評》

「美得令人心痛……哈金呈現庶民生活的細節,舉凡食物、衣著到農村社會的人際關係,收斂在文字背後濃烈情感讓人不禁聯想狄更斯和巴爾札克。」──《洛杉磯時報書評》

「細膩且複雜地……刻劃了時間對愛情的作用。」──《華盛頓郵報》

「故事藉由主角孔林等待離婚的判決,反映六○至八○年代的中國共產黨政府的變化。全書至第三部火力全開,及至離婚得手後,哈金一幕幕既感人又嘲諷的字句,展現一名桂冠詩人和得獎短篇小說家經營長篇小說的驚人能力。」──《出版人週刊》

「完美精準的冷面笑匠……一頁接著一頁,小心翼翼地直到最後,《等待》翻轉成一部無與倫比的滑稽諷刺小說。」──《時代》雜誌

「實至名歸的驚人成就。」──《紐約時報》

名人推薦

「一部或是一篇文學作品,尤其是小說,如果能夠符合老少咸宜,雅俗共賞,讓讀者感動之外,還產生一種說不出的美感,要是能達到這樣的標準的話,它幾乎即是經典之作。簡單的說,「等待」整篇小說,它的視覺性和聼覚性,在每一片段的小說場域,把背景和人物的活動,簡潔地刻畫得那麼細膩而生動。小說的寫作技巧上,對話的語言,要寫到說話的人,貼切地恰到其份,又能掌握到當時的情景和情緒,那絶對不是學院派書讀得多的人所能辦得到的。要不是生活面廣,觀察力敏銳的作家,這部份的呈現,在小說上,尤其是描寫廣大的群眾,勞動人民是不容易掌握。更可貴的是,具有上述的小說條件時,不識字的人,把小說讀給他聼,他一樣會感動和欣賞。我的意思是說,哈金的小說具有群眾性的感染力,也就能成為社會大眾素養的教材。向哈金先生致敬。」──黃春明,作家,摘自〈致哈金的等待〉,全文收錄於書中

「人生最大的悲劇其實是面對無常的生命依然害怕改變,而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身陷於相同的困境。這種對於生命的洞見,或許就是哈金的《等待》能夠超越國界,成為膾炙人口的世界文學傑作最重要的原因。」──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 馮品佳

「有三本小說對《等待》影響很大:《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和《父與子》,就是說《等待》在風格和情致多少延續了歐洲優秀的愛情小說傳統。其實,寫作的過程有不少坎坷。開始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孔林等了十八年為什麼還不了解自己心愛的女人?寫著寫著我漸漸明白了:他並沒有真正愛過,而且由於漫長的等待,他被壓抑得逐漸喪失了愛的本能。這些內在的因素使故事能夠在更多人的內心中產生共鳴,也給了《等待》更多的生命力。中文的《等待》已經出版十五年了,令人欣慰的是它仍擁有許多讀者。但願它青春常在。」──哈金,摘自〈十五周年紀念版序〉,全文收錄於書中

作者简介

作者簡介

哈金

本名金雪飛,1956年出生於中國遼寧省。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服役五年。在校主攻英美文學,1982年畢業於黑龍江大學英語系,1984年獲山東大學英美文學碩士。1985年,赴美留學,並於1992年獲布蘭戴斯大學(Brandeis University)博士學位。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大學。

著有三本詩集:《於無聲處》(Between Silence)、《面對陰影》(Facing Shadows)和《殘骸》(Wreckage); 另外有四本短篇小說集:《光天化日》、《新郎》、《好兵》,和《落地》; 六部長篇小說:《池塘》、《等待》、《戰廢品》、《瘋狂》、《自由生活》、《南京安魂曲》。

短篇小說集《好兵》獲得1997年「美國筆會/海明威獎」。長篇小說《等待》獲得了199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和2000年「美國筆會/福克納小說獎」,為第一位同時獲此兩項美國文學獎的中國作家。

《新郎》一書獲得兩獎項:亞裔美國文學獎,及 The Townsend Prize 小說獎。《等待》一書則已譯成二十多國語言。

《戰廢品》一書入選2004年《紐約時報》十大好書。

《自由生活》為2007年33萬字長篇小說,是作者第一次將故事背景搬離中國,直視美國的作品。

《南京安魂曲》以1937年日軍南京大屠殺為背景,出版後獲選《亞洲週刊》2011年十大好書第一名。

譯者簡介

金亮

1958年出生於北京市,祖籍山東省掖縣(今萊州市)。1982年初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新聞系編輯採訪專業。1989年赴美國留學,1991年獲得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電影製作學碩士學位。現居美國維吉尼亞州。

目录信息

十五周年紀念版序
序-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致哈金的「等待」----黃春明
一場荒謬的悲喜劇----馮品佳
閱讀指南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等待令人焦虑,但多少是有点活力的,一旦等待过程结束,梦或者理想落地,接踵而来的不一定是幸福,关键是看你的心有多大。很多时候,恰恰需要另一场等待才能挽救内心的陷落,于是乎,周而复始,所谓人生如梦,那是一场用等待编织的梦,什么时候不再等待了,也就是梦醒时分,尘...  

评分

评分

2001-12-17) 我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 呼! 好久沒有這種暢快的感覺了!! 我想, 譯者也是大陸人, 讓這本書也加分不少, 在文化語言的表達上, 靈動而精準. 平時我看書, 老是一面讀著, 一面想著一些我自己的事, 一些感慨與自言自語總是會在過程中不斷發生, 看完後, 我就能把這些想法...  

评分

Lin Kong, 一个在省城工作的军医, 爱上了护士Manna Wu, 为了能共同生活在一起, 他不得不先离掉自己父母包办的妻子Shuyu. 文革时期的中国, 离婚既新鲜也不容易. Shuyu和女儿住在乡下, Lin就每年夏天回去离婚, 离了足足有18年. 哈金的小说《Waiting》, 讲的就是这18年的等待. ...  

评分

《等待》这次能出完整的简体字新版,真是让人兴奋不已的事情。 从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至今,正好是十年。这十年里,一直跟身边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买了近二十本旧版送人,自己也看了有六遍以上。今天再读到这本书的新版,仍然觉得心里很激动。对这本书的喜爱,这种感觉,十年里没...  

用户评价

评分

扎实的正统的小说,上一次看到如此端正的描写好像是《天人五衰》,可以做写作班的学习材料。从感性上并不喜爱,那一辈人的拘谨和教条多多少少在爸妈身上有残留,让人不适。

评分

曾在许多文章中看到对《等待》的大加赞赏,读罢却十分失望,在于超越时代的主题并没能被更好的诠释,作者并没有直接控诉政治体制与时代,但个题、家庭的悲剧性终究没能超越时代与政治,“等待”本身更多沦为了时代悲剧的注解,作者自身对作品主题的阐释在书中传达的方式实在太不高明,作者对西方读者的迎合使部分段落因“政治正确”显得十分生硬,同大多禁书一样被过誉,“禁”本身并不能作为一本好书的标志。

评分

創作本非為了力挽狂瀾,而是為了點出人生景況和課題,去透視人性跟欲望——就這點而言,這本小說做得足夠紮實,也足夠好看。

评分

曾在许多文章中看到对《等待》的大加赞赏,读罢却十分失望,在于超越时代的主题并没能被更好的诠释,作者并没有直接控诉政治体制与时代,但个题、家庭的悲剧性终究没能超越时代与政治,“等待”本身更多沦为了时代悲剧的注解,作者自身对作品主题的阐释在书中传达的方式实在太不高明,作者对西方读者的迎合使部分段落因“政治正确”显得十分生硬,同大多禁书一样被过誉,“禁”本身并不能作为一本好书的标志。

评分

扎实的正统的小说,上一次看到如此端正的描写好像是《天人五衰》,可以做写作班的学习材料。从感性上并不喜爱,那一辈人的拘谨和教条多多少少在爸妈身上有残留,让人不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