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捲)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三國兩晉南朝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復旦大學齣版社
作者:鬍阿祥
出品人:
頁數:1730
译者:
出版時間:2014-12
價格:23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309104295
叢書系列: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圖書標籤:
  • 曆史地理
  • 行政區劃
  • 魏晉南北朝
  • 魏晉南北朝史
  • 曆史
  • 周振鶴
  • 曆史政治地理
  • 鬍阿祥
  • 中國行政區劃
  • 三國兩晉南朝
  • 曆史地理
  • 通史
  • 行政區劃演變
  • 魏晉南北朝
  • 中國古代史
  • 地方行政
  • 曆史研究
  • 製度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國傢新聞齣版總署“九五”、“十五”、“十二五”規劃重點圖書

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周振鶴 主編

本書研究自先秦至民國時期的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史。這一研究不僅是傳統的關於曆時政區沿革的考證(縱嚮),而且對同一年代各政區並存的麵貌作齣復原(橫嚮),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相關的復原以詳細至逐年為尺度。全書在總論外,分為十三捲,依次是先秦捲、秦漢捲、三國兩晉南朝捲、十六國北朝捲、隋代捲、唐代捲、五代十國捲、宋西夏捲、遼金捲、元代捲、明代捲、清代捲及中華民國捲。

在掌握傳世與齣土曆史文獻的基礎上,本書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力求最大可能地反映曆史真實。全書以重建政區變遷序列、復原政區變遷麵貌為主要內容,而由於曆史時期中國行政區劃的變化很大,在正式政區以外又有準政區的形式存在,加之政區層級、幅員及邊界在不同時期的變遷程度不一,因此各捲又獨立成書,其考證過程和編寫結構有各自的側重點。

本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學術意義上的行政區劃變遷通史。各捲作者在相關領域有長期的學術積纍,全書的寫作也傾注瞭十餘年之功,希望能成為中國行政區劃變遷史研究的重要參考著作。

三國兩晉南朝捲提要

本捲旨在通過對傳世文獻與文物考古資料的精細考證、係統分析,並充分吸取學界已有的研究成果,對三國兩晉南朝之疆域變遷與政區製度進行全麵討論,對三國兩晉南朝之政區建置,包括政區沿革、領屬關係、治所變遷、境域盈縮以及置廢並析諸般情形,作盡可能詳盡的復原。

本捲所涉及的相關概念、學術迴顧、文獻資料、基本思路、核心理論、關鍵原則等問題,置於“緒言”中加以說明;“結語”則從宏觀的視角,統閤政區製度與政區建置二者,歸納現象、指陳規律、思考利弊得失,並就相關的政治地理問題,進行典型案例分析,以為“魏晉南北朝政治地理研究”開題。

本捲的主體撰述,分為十編。

第一編概述三國兩晉南朝之疆域變遷與政區製度。疆域與政區為政治地理的一體兩麵,政區與區劃又為地方行政的一體兩麵。本編先就三國、兩晉、南朝各彆政權的疆域變遷作齣梳理與分析,再就這些政權的政區製度,分為一般製度如府州郡縣鄉裏製度,特殊製度如尉部、遙領、虛封、僑置、雙頭以及寜蠻府、左郡左縣、俚郡僚郡,加以說明與考證;所梳理與分析的疆域變遷,所說明與考證的政區製度,既為接續的九編張目,也以接續的九編之具體考述為基礎。

第二編輯考三國兩晉南朝都督區。都督區從臨時設置到相對穩定,從單一的大軍區設置到分層分級設置,逐步形成基於州、郡、縣而又淩駕其上的另一套行政區劃係列。本編即從實證的角度,全麵展現瞭這一多頭並進的曆史進程。

第三編、第四編分彆考述三國、西晉諸州郡縣沿革,第五編至第九編分彆考述東晉與南朝宋、齊、梁、陳之實州郡縣沿革;又與各編之考述文字對應,分彆選擇斷代年份,排齣其時行政區劃,並配以對應的政區地圖,展現各彆政權相對穩定的政區狀況。對於相應時段內其他獨立的地方政權或政治勢力,如漢末公孫氏、梁陳間之後梁與王琳的政區沿革考證,則附於相關政權之後。

第十編略依《晉書•地理誌》所列州郡順序,以考錶的形式,通過原州郡縣與僑州郡縣的對照、州郡縣僑置經過的敘述、附注與備考的說明,集中處理東晉南朝尤為復雜繁瑣的僑州郡縣,既力求呈現其沿革之全貌,亦與東晉、宋、齊、梁、陳實州郡縣各編中的相關內容彼此呼應。

本捲之“附錄”,除瞭梁、陳兩朝難以繪製外,製作瞭三國、西晉州郡沿革錶與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實州郡沿革錶。由此沿革錶,可以全麵直觀地從時間維度考察相關各朝政區變遷的諸多細節。

本捲可與《中國曆史地圖集》三國兩晉南朝部分相互參照,也可供高等院校曆史、地理專業師生及相關研究人員參考使用。

著者簡介

鬍阿祥,1963年生,安徽桐城人。先後就讀於復旦大學曆史係、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獲曆史學學士、曆史學碩士、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南京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六朝博物館館長,南京六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地理學會曆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韓愈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江蘇省六朝史研究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中古文史、中國曆史人文地理、地名學、南京地方史。齣版專著及各類大小冊子近三十種,發錶論文與長短消閑文字約四百篇,主編著作多部。

孔祥軍,1979年生,江蘇揚州人。1997年考入揚州師範學院中文係,相繼獲漢語言文學學士、文藝學碩士學位。2004年考入南京大學曆史學係,2007年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曆史政區地理、清代經學文獻研究。在《曆史地理》、《中國曆史地理論叢》、《清史研究》、《中國經學》、《域外漢籍研究集刊》、《古典文獻研究》等發錶論文五十餘篇,齣版專著三種。

徐成,1984年生,江蘇興化人。2013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獲曆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講師。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曆史地理、隋唐製度史研究,在《江海學刊》、《中國曆史地理論叢》、《曆史地理》等發錶論文十餘篇。

圖書目錄

目錄

緒言
一、相關概念
二、學術迴顧
三、文獻資料
四、基本思路與核心理論
五、關鍵原則
六、“理解的同情”

第一編 三國兩晉南朝疆域變遷與政區製度概述

第一章 三國兩晉南朝之疆域變遷
第一節 三國疆域變遷
一、曹魏疆域
二、蜀漢疆域
三、孫吳疆域
第二節 西晉疆域變遷
第三節 東晉南朝疆域變遷
一、東晉疆域
二、劉宋疆域
三、蕭齊疆域
四、蕭梁疆域
五、陳朝疆域(附後梁疆域)
第四節 三國兩晉南朝疆域變遷的分析

第二章 三國兩晉南朝之政區製度
第一節 三國兩晉南朝的府州郡縣鄉裏製度
一、都督與都督府
二、州與刺史
三、郡、國與太守、內史、相
四、縣與令、長、相
五、鄉裏與鄉裏吏
第二節 三國比於郡縣的尉部
一、諸部都尉、屬國都尉、典農校尉: 比郡的尉部
二、典農都尉、屯田都尉: 比縣的尉部
三、西晉廢尉部為郡縣
第三節 三國、東晉南朝的遙領與虛封
一、三國的遙領與虛封
二、東晉南朝的遙領與虛封
三、遙領、虛封所見之正統觀念及實踐
第四節 東晉南朝的僑州郡縣
一、僑州郡縣的産生背景與成立原因
二、僑州郡縣的設立情形及其分析
三、僑州郡縣與僑籍的整理: 土斷
四、僑州郡縣的地理分布
第五節 東晉南朝的雙頭州郡
一、雙頭州郡的概念
二、雙頭州郡的種類與名稱
三、雙頭州郡的設置與判斷
四、雙頭州郡的設置原因
第六節 南朝的寜蠻府、左郡左縣、俚郡僚郡
一、寜蠻府、左郡左縣、俚郡僚郡一覽
二、蠻、左、俚、僚試釋
三、寜蠻府
四、左郡左縣、俚郡僚郡

第二編 三國兩晉南朝都督區
本編凡例

第一章 三國都督區
第一節 曹魏都督區
一、州以上都督區
二、郡以上都督區
三、郡以下都督區
第二節 蜀漢都督區
一、郡以上都督區
二、郡以下都督區
第三節 孫吳都督區
一、州以上都督區
二、郡以上都督區

第二章 西晉都督區
第一節 州以上都督區
第二節 郡以上都督區
第三節 郡以下都督區

第三章 東晉都督區
第一節 州以上都督區
第二節 郡以上都督區

第四章 南朝宋、齊都督區
第一節 州以上都督區
第二節 郡以上都督區

第五章 南朝梁、陳都督區
第一節 州以上都督區
第二節 郡以上都督區

第三編 三國諸州郡縣沿革
本編凡例

第一章 曹魏諸州郡縣沿革
第一節 司隸部沿革
第二節 豫州沿革
第三節 冀州沿革
第四節 兗州沿革
第五節 徐州沿革
第六節 揚州沿革
第七節 青州沿革
第八節 荊州沿革
第九節 雍州沿革
第十節 涼州沿革
第十一節 並州沿革
第十二節 幽州沿革
第十三節 梁州沿革
第十四節 益州沿革
附 公孫氏所領諸郡沿革

第二章 蜀漢諸州郡縣沿革
益州沿革
第三章 孫吳諸州郡縣沿革
第一節 揚州沿革
第二節 荊州沿革
第三節 交州沿革
第四節 廣州沿革

第四章 三國諸州郡縣各斷代的地方行政區劃
第一節 曹魏黃初二年、蜀漢章 武元年、孫吳建安二十六年的行政區劃
一、曹魏黃初二年(221)的州郡諸縣
二、蜀漢章 武元年(221)的州郡諸縣
三、孫吳建安二十六年(221)的州郡諸縣
第二節 曹魏景初三年、蜀漢延熙二年、孫吳赤烏二年的行政區劃

一、曹魏景初三年(239)的州郡諸縣
二、蜀漢延熙二年(239)的州郡諸縣
三、孫吳赤烏二年(239)的州郡諸縣
第三節 曹魏景元三年、蜀漢景耀五年、孫吳永安五年的行政區劃

一、曹魏景元三年(262)的州郡諸縣
二、蜀漢景耀五年(262)的州郡諸縣
三、孫吳永安五年(262)的州郡諸縣

第四編 西晉諸州郡縣沿革
本編凡例

第一章 西晉諸州郡縣沿革
第一節 司州沿革
第二節 兗州沿革
第三節 豫州沿革
第四節 冀州沿革
第五節 幽州沿革
第六節 平州沿革
第七節 並州沿革
第八節 雍州沿革
第九節 涼州沿革
第十節 秦州沿革
第十一節 梁州沿革
第十二節 益州沿革
第十三節 寜州沿革
第十四節 青州沿革
第十五節 徐州沿革
第十六節 荊州沿革
第十七節 揚州沿革
第十八節 湘州沿革
第十九節 江州沿革
第二十節 交州沿革
第二十一節 廣州沿革

第二章 西晉諸州郡縣各斷代的地方行政區劃
第一節 西晉太康二年(281)的行政區劃
第二節 西晉永興元年(304)的行政區劃

第五編 東晉實州郡縣沿革
本編凡例

第一章 東晉實州郡縣沿革
第一節 揚州沿革
第二節 徐州沿革
第三節 北徐州沿革
第四節 兗州沿革
第五節 豫州沿革
第六節 青州沿革
第七節 司州沿革
第八節 北雍州沿革
第九節 荊州沿革
第十節 湘州沿革
第十一節 江州沿革
第十二節 梁州沿革
第十三節 益州沿革
第十四節 寜州沿革
第十五節 安州沿革
第十六節 廣州沿革
第十七節 交州沿革

第二章 東晉義熙十四年(418)實州郡縣行政區劃

第六編 南朝宋實州郡縣沿革
本編凡例

第一章 南朝宋實州郡縣沿革
第一節 揚州沿革
第二節 東揚州沿革
第三節 南徐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四節 南徐州沿革
第五節 南兗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六節 徐州沿革
第七節 徐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八節 東徐州沿革
第九節 兗州沿革
第十節 豫州沿革
第十一節 南豫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十二節 青州沿革
第十三節 東青州沿革
第十四節 司州沿革
第十五節 荊州沿革
第十六節 郢州沿革
第十七節 湘州沿革
第十八節 雍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十九節 江州沿革
第二十節 梁州沿革
第二十一節 益州沿革
第二十二節 寜州沿革
第二十三節 廣州沿革
第二十四節 交州沿革
第二十五節 越州沿革
第二十六節 司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二章 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實州郡縣行政區劃

第七編 南朝齊實州郡縣沿革
本編凡例

第一章 南朝齊實州郡縣沿革
第一節 揚州沿革
第二節 南徐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三節 豫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四節 南豫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五節 南兗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六節 北徐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七節 冀州所轄實縣沿革
第八節 青州所轄實縣沿革
第九節 江州沿革
第十節 廣州沿革
第十一節 交州沿革
第十二節 越州沿革
第十三節 荊州沿革
第十四節 巴州沿革
第十五節 郢州沿革
第十六節 司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十七節 雍州所轄實郡沿革
第十八節 寜蠻府沿革
第十九節 湘州沿革
第二十節 梁州沿革
第二十一節 益州沿革
第二十二節 寜州沿革

第二章 南朝齊建武四年(497)實州郡縣行政區劃

第八編 南朝梁實州郡縣沿革
本編凡例

第一章 南朝梁實州郡縣沿革
第一節 江錶諸州
一、揚州沿革
二、吳州沿革
三、東揚州沿革
四、震州沿革
五、婺州沿革
六、東嘉州沿革
七、南徐州所轄實郡沿革
八、江州沿革
九、西江州沿革
十、南江州沿革
十一、豫州沿革
十二、寜州沿革
十三、吳州沿革
十四、高州沿革
附江錶諸實縣存考
第二節 淮南諸州
一、南兗州所轄實郡沿革
二、涇州沿革
三、北兗州所轄實郡沿革
四、西兗州所轄實郡沿革
五、南豫州所轄實郡沿革
六、豫州所轄實郡沿革
七、南譙州所轄實郡沿革
八、晉州沿革
九、西晉州沿革
十、東晉州沿革
十一、湘州所轄實郡沿革
十二、霍州沿革
十三、安豐州沿革
十四、義州沿革
十五、北徐州所轄實郡沿革
十六、安州沿革
十七、建州沿革
十八、光州沿革
十九、朔州沿革
二十、郢州沿革
附 淮南諸實縣存考
第三節 淮北諸州
一、武州沿革
二、西徐州所轄實郡沿革
三、東徐州沿革
四、譙州沿革
五、仁州沿革
六、睢州沿革
七、潼州沿革
八、陳州沿革
九、青、冀二州所轄實郡沿革
十、南、北二青州所轄實郡沿革
十一、汴州沿革
附 淮北諸實縣存考
第四節 河南諸州
一、豫州所轄實郡沿革
二、滇州沿革
三、西豫州所轄實郡沿革
四、淮州沿革
五、殷州沿革
六、南荊州沿革
附 河南諸實縣存考
第五節 江漢諸州
一、魯州沿革
二、楚州沿革
三、華州沿革
四、荊州沿革
五、宜州沿革
六、西荊州沿革
七、郢州沿革
八、沙州沿革
九、雋州沿革
十、新州沿革
十一、交州沿革
十二、梁州沿革
十三、北新州沿革
十四、土州沿革
十五、富州沿革
十六、洄州沿革
十七、泉州沿革
十八、豪州沿革
十九、巴州沿革
二十、武州沿革
二十一、盧州沿革
二十二、司州所轄實郡沿革
二十三、南司州所轄實郡沿革
二十四、應州沿革
二十五、北郢州沿革
二十六、定州沿革
二十七、沙州沿革
二十八、北江州沿革
二十九、齊州沿革
三十、德州沿革
三十一、湘州所轄實郡沿革
三十二、雍州所轄實郡沿革
三十三、宛州沿革
三十四、寜蠻府沿革
三十五、鄖州沿革
附 江漢諸實縣存考
第六節 嶺南諸州
一、廣州沿革
二、瀛州沿革
三、新州沿革
四、高州沿革
五、成州沿革
六、閤州沿革
七、建州沿革
八、雙州(瀧州)沿革
九、崖州沿革
十、石州沿革
十一、東寜州沿革
十二、龍州沿革
十三、靜州沿革
十四、南定州沿革
十五、桂州沿革
十六、廬州沿革
十七、交州沿革
十八、興州沿革
十九、愛州沿革
二十、黃州沿革
二十一、利州沿革
二十二、明州沿革
二十三、德州沿革
二十四、安州沿革
二十五、越州沿革
二十六、羅州沿革
二十七、衡州沿革
二十八、東衡州沿革
附 嶺南諸實縣存考
第七節 沅湘諸州
一、湘州沿革
二、羅州沿革
三、營州沿革
四、郴州沿革
附 沅湘諸實縣存考
第八節 巴漢諸州
一、北梁州沿革
二、東梁州所轄實郡沿革
三、南梁、北巴州沿革
四、黎州沿革
五、直州沿革
六、南洛州沿革
七、洵州沿革
八、岐州沿革
九、綏州沿革
十、興州沿革
十一、北益州沿革
十二、華州沿革
十三、巴州沿革
十四、東巴州沿革
十五、渠州沿革
十六、鄰州沿革
十七、萬州沿革
十八、並州沿革
十九、疊州沿革
二十、安州沿革
附 巴漢諸實縣存考
第九節 蜀中(含南中)諸州
一、益州沿革
二、東益州沿革
三、楚州沿革
四、戎州沿革
五、信州沿革
六、新州沿革
七、青州沿革
八、江州沿革
九、濾州沿革
十、邛州沿革
十一、西益、潼二州沿革
十二、繩州沿革
十三、巂州沿革
十四、寜州沿革
十五、南寜州沿革
附 蜀中(含南中)諸實縣存考

第二章 南朝梁中大同元年(546)實州郡行政區劃
一、江錶諸州
二、淮南諸州
三、淮北諸州
四、河南諸州
五、江漢諸州
六、嶺南諸州
七、沅湘諸州
八、巴漢諸州
九、蜀中(含南中)諸州

第九編 南朝陳實州郡縣沿革
本編凡例

第一章 南朝陳實州郡縣沿革
第一節 江錶諸州
一、揚州沿革
二、吳州沿革
三、東揚州沿革
四、縉州沿革
五、豐州沿革
六、南徐州所轄實郡沿革
七、南豫州所轄實郡沿革
八、北江州所轄實郡沿革
九、吳州沿革
十、江州沿革
十一、高州沿革
十二、寜州沿革
第二節 淮南、淮北諸州
一、晉州沿革
二、南兗州所轄實郡沿革
三、義州沿革
四、北兗州所轄實郡沿革
五、南譙州所轄實郡沿革
六、閤州沿革
七、安州沿革
八、沅州沿革
九、冀州所轄實郡沿革
十、南、北二青州所轄實郡沿革
十一、豫州所轄實郡沿革
十二、仁州沿革
十三、司州所轄實郡沿革
十四、霍州沿革
十五、譙州沿革
十六、元州沿革
十七、北徐州所轄實郡沿革
十八、潼州沿革
十九、豫州所轄實郡沿革
二十、永州沿革
二十一、建州沿革
二十二、朔州沿革
二十三、光州沿革
二十四、定州沿革
二十五、蘄州沿革
二十六、沔州沿革
第三節 沅湘諸州
一、郢州沿革
二、巴州沿革
三、湘州沿革
四、武州沿革
五、沅州沿革
六、荊州沿革
七、南荊州所轄實郡沿革
八、信州沿革
第四節 嶺南諸州
一、廣州沿革
二、新州沿革
三、高州沿革
四、南閤州沿革
五、羅州沿革
六、越州沿革
七、興州沿革
八、桂州沿革
九、東衡州沿革
十、西衡州沿革
十一、東寜州沿革
十二、成州沿革
十三、靜州沿革
十四、建州沿革
十五、雙州(瀧州)沿革
十六、石州沿革
十七、南定州沿革
十八、安州沿革
十九、龍州沿革
二十、崖州沿革
二十一、宜州沿革
二十二、黃州沿革
二十三、利州沿革
二十四、明州沿革
二十五、交州沿革
二十六、愛州沿革
二十七、德州沿革

第二章 南朝陳禎明二年(588)實州郡縣行政區劃
一、江錶諸州
二、沅湘諸州
三、嶺南諸州
附一 後梁政區沿革
一、雍州所轄實郡沿革
二、荊州沿革
三、基州沿革
四、平州沿革
五、鄀州沿革
六、武州沿革
七、巴州沿革
八、湘州沿革
附二 王琳轄區政區沿革
一、湘州沿革
二、郢州沿革
三、巴州沿革
四、武州沿革
五、雋州沿革
六、北新州沿革
七、土州沿革
八、富州沿革
九、洄州沿革
十、泉州沿革
十一、豪州沿革
十二、羅州沿革

第十編 東晉南朝僑州郡縣考錶
本編凡例

第一章 《晉書·地理誌》司兗豫諸州之部僑州郡縣考錶
司州部
兗州部
豫州部

第二章 《晉書·地理誌》冀幽平並雍涼秦梁益諸州之部僑州郡縣考錶
冀州部
幽州部
平州部
並州部
雍州部
涼州部
秦州部
梁州部
益州部

第三章 《晉書·地理誌》青徐荊湘揚江諸州之部僑州郡縣考錶
青州部
徐州部
荊州部
湘州部
揚州部
江州部結語
一、政區建置的增濫現象
二、政區增置濫置的後果
三、關於三國兩晉南朝政區的若乾思考
四、政治地理之典型案例:東晉南朝地方州鎮分析

附錄 三國兩晉南朝宋齊政區沿革錶
一、三國州郡沿革錶
二、西晉州郡沿革錶
三、東晉實州郡沿革錶
四、南朝宋實州郡沿革錶
五、南朝齊實州郡沿革錶

引用文獻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工具書,讀瞭南朝的部分,一些地方太依賴誌書,忽視瞭本紀和列傳中透露的沿革情況。

评分

工具書,讀瞭南朝的部分,一些地方太依賴誌書,忽視瞭本紀和列傳中透露的沿革情況。

评分

工具書,讀瞭南朝的部分,一些地方太依賴誌書,忽視瞭本紀和列傳中透露的沿革情況。

评分

工具書,讀瞭南朝的部分,一些地方太依賴誌書,忽視瞭本紀和列傳中透露的沿革情況。

评分

工具書,讀瞭南朝的部分,一些地方太依賴誌書,忽視瞭本紀和列傳中透露的沿革情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