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構築於信息高地上的城市智慧發展之道

智慧城市,構築於信息高地上的城市智慧發展之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電子工業齣版社
作者:王愛華
出品人:
頁數:292
译者:
出版時間:2014-8-25
價格:58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2123869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智慧城市
  • 智慧城市
  • 城市規劃
  • 信息技術
  • 數字化轉型
  • 城市發展
  • 科技創新
  • 數據分析
  • 物聯網
  • 智能交通
  • 可持續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前 言

當前,城鎮化進程在全球範圍內不斷加速推進,城市或城市群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文化繁榮的重要引擎。城鎮化作為一種社會曆史現象,既是物質文明、工業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精神文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發展前進的動力。與此同時,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為代錶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正孕育著新一輪的科技創新與突破,對人類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的影響正日益凸顯。智慧城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是當今城市發展的又一個新理念和新模式,其主要特徵是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與城市轉型發展深度融閤,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和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模式創新,促進實現基礎設施更加智能、公共服務更加便捷、社會管理更加精細、生態環境更加宜居、産業體係更加優化,全麵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和水平。

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的關鍵時期,麵臨著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復雜的城鎮化問題。最近十年,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39個百分點,每年近1 300萬農村人口湧入城市。然而,傳統城鎮化過程中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擴張等粗放型發展模式已導緻許多問題日益突齣,由於城鎮空間布局不閤理、綜閤承載力不足等導緻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足、城鎮綜閤管理能力滯後、交通擁堵、霧霾嚴重等各種“城市病”讓城市生活幾乎成為夢魘。因此,盡管建設智慧城市在全球範圍內是一個普遍共識,但是在中國的發展卻是需求最為迫切、發展最為廣泛的。我們可以看到,盡管中國目前城市信息化發展水平存在嚴重的區域和領域雙重不均衡問題,甚至很多城市和領域的數字化和網絡化水平尚且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全國範圍內,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直轄市/省會城市到偏遠的縣城/鄉鎮,從基礎設施智能化轉型升級到各類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務智慧化應用建設,短短兩三年時間,已經有超過300個城市邁齣瞭建設智慧城市的第一步,智慧城市建設在中國已經遍地開花。

2013年8月國務院發布的《關於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乾意見》中指齣,“加快智慧城市建設。在有條件的城市開展智慧城市試點示範建設”。2014年3月發布的《國傢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中提齣,“推進智慧城市建設,要統籌城市發展的物質資源、信息資源和智力資源利用,推動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實現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閤”。這些宏觀政策的齣颱,為我國智慧城市發展確定瞭基本方嚮和目標。

本書編撰團隊主要來自於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從2010年初開始深入研究智慧城市,憑藉在信息通信技術領域的深厚積澱,以及對城鎮化、城市信息化等發展潮流和趨勢的深入研究,在對智慧城市的概念、內涵的理解和認識,國內外發展現狀和趨勢,中國智慧城市發展的背景和動因,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和模式,以及智慧城市建設評估和標準化等方麵相繼取得瞭一些研究成果。在此基礎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深度參與和支撐瞭工業和信息化部與歐盟開展的中歐智慧城市試點,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聯閤起草《關於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具體工作。此外,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還積極推動研究與實踐相結閤,先後在北京市海澱區、廣東省廣州市、深圳市前海新區、東莞市東城區、青海省格爾木市、新疆庫爾勒市等城市、城區進行瞭智慧城市的總體規劃、頂層設計和具體的建設項目設計。本書是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集體研究的成果,力圖為廣大讀者呈現一本係統全麵、內容翔實、結構清晰、通俗易懂的智慧城市專著。

本書分為3篇11章。

發展背景篇:分析瞭目前城市發展的新理念和新趨勢,介紹瞭智慧城市發展的興起背景,係統分析梳理瞭國內外智慧城市的發展概況和發展特點,指齣我國城市不僅與國外存在經濟社會和信息化發展階段差異,而且,從全球範圍來講,沒有一個完全成功的智慧城市經驗能夠直接移植到國內使用,需要我們探索走齣中國的智慧城市之路。

概念框架篇:結閤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提齣瞭智慧城市的內涵、核心特徵,辨析瞭相關概念,圍繞智慧城市三大服務主體,提齣瞭智慧城市總體架構和頂層框架,並結閤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在技術標準方麵的積澱和優勢,詳細概述瞭智慧城市的標準規範、關鍵技術以及評估指標體係等最新進展,提齣瞭國傢層麵亟待製定的標準,構建瞭智慧城市評估指標體係。

建設運營篇:首先詳細梳理和探討瞭智慧城市普遍需考慮的共性建設內容,即城市信息資源的共享和城市信息係統的協同;然後分析瞭智慧城市的兩類基礎設施、智慧運行與管理體係、智慧公共服務體係、智慧城市産業體係,明確建設的重點內容和主要目標;最後深入研究瞭智慧城市典型的建設運營模式,提齣瞭推進智慧城市發展中可行的建設、運營模式建議。

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有王愛華、陳纔、喬親旺、崔穎、薑偉、張義、周旗、李原、高艷麗、金樺、關欣、黃偉、李健。

本書能順利編寫完成,首先感謝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各位領導的關心和支持,同時感謝研究院規劃所和標準所編寫團隊成員細緻的工作。此外,感謝廣州市科技和信息化局、北京市海澱區經信委、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閤作區管理局、青海省格爾木市經濟和發展改革委員會、東莞市東城區區政府等地方政府相關領導在團隊開展項目過程中給予的大力支持。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編寫團隊參考瞭國內外同行的論文、著作和相關成果以及互聯網上開放共享的信息,在此,謹嚮這些文章的作者一並錶示衷心的感謝。

編著者

2014年4月於北京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目 錄
發展背景篇
第1章 城市的興起與演進 3
本章導讀 4
1.1 城市的發展浪潮 4
1.1.1 第一次浪潮 4
1.1.2 第二次浪潮 5
1.1.3 第三次浪潮 6
1.2 城市發展的新趨勢與新理念 8
1.2.1 創新型城市 10
1.2.2 低碳城市 11
1.2.3 數字城市 12
1.2.4 知識城市 13
1.2.5 可持續發展城市 15
1.3 我國的城鎮化發展 16
第2章 智慧城市的發展背景 19
本章導讀 20
2.1 日益嚴峻的城市病 20
2.1.1 城市規劃與布局不盡閤理 20
2.1.2 粗放型經濟發展不可持續 21
2.1.3 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亟待提高 22
2.1.4 城市麵臨環境汙染與資源短缺難題 23
2.2 信息技術為城市智能化發展提供新手段 25
2.2.1 信息技術已發展進入泛在智能融閤新階段 25
2.2.2 寬帶網絡成為信息順暢流通的根基和技術創新基石 26
2.2.3 物聯網和感知技術推動城市精準化管理 27
2.2.4 移動互聯網豐富互動渠道提供個性服務 28
2.2.5 雲計算推動社會生産生活方式變革 29
2.2.6 大數據提升科學決策能力 31
2.3 “智慧地球”理念引爆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熱潮 32
第3章 國外智慧城市發展概況 35
本章導讀 36
3.1 歐洲智慧城市側重綠色低碳發展 36
3.1.1 阿姆斯特丹 37
3.1.2 斯德哥爾摩 40
3.1.3 盧森堡 42
3.1.4 斯科爾斯沃 43
3.2 亞洲智慧城市全麵發展各具特色 45
3.2.1 新加坡 45
3.2.2 日本 48
3.2.3 韓國 50
3.3 北美智慧城市注重公共服務 52
3.3.1 美國 53
3.3.2 加拿大 56
3.4 海外智慧城市特點總結 57
第4章 我國智慧城市發展概況 59
本章導讀 60
4.1 我國智慧城市發展概況 60
4.1.1 國傢層麵政策與推動情況 60
4.1.2 城市層麵發展與建設現況 61
4.1.3 2013年我國智慧城市大事記 63
4.2 我國智慧城市探索實踐 64
4.2.1 北京 64
4.2.2 上海 67
4.2.3 廣州 70
4.2.4 寜波 73
4.2.5 格爾木 76
4.2.6 深圳前海 79
4.2.7 東莞東城區 82
4.3 我國智慧城市發展模式分析 84
4.3.1 全麵發展型 85
4.3.2 優勢産業拉動型 86
4.3.3 穩妥跟進型 86
4.4 與海外智慧城市的差異分析 86
4.5 探索走齣我國的智慧城市之路 88
概念框架篇
第5章 智慧城市的內涵與特徵 93
本章導讀 94
5.1 國際對智慧城市的認識 94
5.1.1 維也納理工技術大學 94
5.1.2 智慧社區論壇 95
5.1.3 麻省理工學院智慧城市研究團隊 96
5.1.4 亞裏士多德大學城市和區域創新研究中心 96
5.2 國內對智慧城市的認識 97
5.2.1 中央部委 97
5.2.2 地方城市 97
5.2.3 學術界與企業界 98
5.3 內涵定義 99
5.4 核心特徵 100
5.5 概念辨析 101
5.5.1 智慧城市與城市信息化的關係 101
5.5.2 智慧城市與數字城市的關係 103
第6章 智慧城市的頂層框架 105
本章導讀 106
6.1 頂層框架設計的必要性 106
6.2 頂層框架的設計原則 107
6.3 頂層框架服務主體需求分析 108
6.4 頂層框架設計 109
6.4.1 戰略目標層 111
6.4.2 運行操作層的功能視圖 113
6.4.3 運行操作層的技術視圖 116
6.4.4 支撐保障層 119
第7章 智慧城市的標準規範 121
本章導讀 122
7.1 智慧城市標準化概述 122
7.1.1 智慧城市標準化的目的和意義 122
7.1.2 智慧城市標準體係 123
7.2 智慧城市標準體係的構成和標準化現狀 124
7.2.1 智慧城市標準框架 124
7.2.2 國內外標準化進展 125
7.2.3 總體標準 131
7.2.4 基礎標準 131
7.2.5 應用標準 133
7.2.6 安全標準 135
7.3 亟需製定的智慧城市標準 136
第8章 智慧城市的關鍵技術 139
本章導讀 140
8.1 技術框架 140
8.2 感知層技術 141
8.2.1 RFID自動識彆技術 141
8.2.2 傳感器技術 145
8.2.3 短距離無綫傳輸技術 149
8.3 網絡層技術 150
8.3.1 寬帶互聯網技術 150
8.3.2 無綫寬帶網技術 152
8.3.3 下一代互聯網技術 158
8.3.4 泛在網技術 159
8.4 平颱數據層技術 162
8.4.1 SOA技術 162
8.4.2 雲計算技術 164
8.4.3 增強現實技術 166
8.4.4 大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 170
8.4.5 地理空間信息技術 173
第9章 智慧城市的評估指標體係 175
本章導讀 176
9.1 建立智慧城市評估指標體係的意義 176
9.2 國內外智慧城市發展指標的研究和評估情況 177
9.2.1 國外情況 177
9.2.2 國內情況 179
9.3 智慧城市發展指標體係研究 185
9.3.1 現有指標體係中的不足 185
9.3.2 指標體係設計的基本思路 186
9.3.3 具體構建方法 187
建設運營篇
第10章 智慧城市主要建設內容 191
本章導讀 192
10.1 共性建設內容 192
10.1.1 信息共享中樞——信息資源共享交換中心 192
10.1.2 係統協同中樞——智慧城市運行指揮中心 196
10.2 城市信息基礎設施 202
10.2.1 感知終端設施層 203
10.2.2 物理支撐設施層 204
10.2.3 網絡支撐設施層 205
10.2.4 應用服務設施層 207
10.3 城市實體基礎設施 208
10.3.1 智能電網 208
10.3.2 智慧水務 214
10.3.3 智能氣網 218
10.4 智慧運行與管理體係 219
10.4.1 智慧政府 219
10.4.2 智慧城市管理 223
10.4.3 智慧交通 227
10.4.4 環境保護 231
10.5 智慧公共服務體係 234
10.5.1 智慧醫療 234
10.5.2 智慧社保 238
10.5.3 智慧教育 239
10.5.4 智慧社區 241
10.5.5 智慧傢居 243
10.6 智慧城市産業體係 245
10.6.1 傳統産業智能化改造提升 246
10.6.2 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 247
第11章 建設與運營模式 251
本章導讀 252
11.1 智慧城市建設模式 252
11.1.1 國內外智慧城市建設與運營模式探索 252
11.1.2 智慧城市建設的主體 253
11.2 典型建設與運營模式分類介紹 254
11.2.1 傳統模式 255
11.2.2 外包模式 256
11.2.3 PPP模式 258
11.2.4 BOT模式 260
11.2.5 代建製模式 262
11.2.6 眾包模式 264
11.3 建設與運營模式應用 266
11.3.1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模式 266
11.3.2 信息應用係統建設與運營模式 271
參考文獻 275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寫得不錯,推薦

评分

寫得不錯,推薦

评分

寫得不錯,推薦

评分

寫得不錯,推薦

评分

寫得不錯,推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