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末》他们是普通的下级武士,却胸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大义,抛却故土,远赴他乡。他们化身刺客,隐身暗处,挥舞手中长刀,不惜双手染血,唯愿在列强环伺中救国于危难。
安政七年(1860)三月三日,大雪。与美国人签订通商条约的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在进城觐见将军途中,被刺客暗杀于江户城樱田门外。随后,开国主张被一片“攘夷”之声淹没。武士们纷纷请缨,誓要将外国人赶出日本。
明治元年(1868)正月十五日,取回政权的明治天皇昭示天下:与友邦建交,乃国际公理,需妥当处置,望万民谨记。此举掐断了企盼“攘夷”的武士们最后的希望。他们,成为了可悲的弃子。
暗夜中的刀光绽放,一曲鸟尽弓藏的武士绝响!
司马辽太郎(1923-1996),毕业于大阪外国语学校,原名福田定一,笔名取自“远不及司马迁”之意,代表作包括《龙马奔走》《燃烧吧!剑》《新选组血风录》《国盗物语》《丰臣家的人们》《坂上之云》等。司马辽太郎曾以《枭之城》夺得第42届直木奖,此后更有多部作品获奖,是当今日本大众类文学巨匠,也是日本最受欢迎的国民级作家。
尽管司马在本书后记中声明了“暗杀对历史毫无贡献”的观点,然而将一部描写了12次暗杀事件的小说命名为《幕末》,实则表明“暗杀”这一举动是能够充分体现幕末这一时代的关键字眼。对于故事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无论暗杀行动被赋予何种意义,所带来的也只能是悲剧。合为一处,...
评分很久之前依稀記得的一首歌,其中有這麼兩句歌詞“我是誰?我是殺人的人,兩肋插刀行俠義,為人去殺人”這句話放在這本書中,倒像是異常貼切的奇妙組合 儘管司馬遼太郎本人不太喜歡刺客與暗殺,但是連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暗殺有時候真的會改變歷史,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上...
评分绽放、凋谢的大和樱花 是非成败,都随尘土掩没。 司马称朱雀操为“最后的攘夷志士”,他与三枝无法理解维新派的变化,不能理解时代的变化。他们是被抛弃在历史的尘埃中的人。 执着的相信攘夷能拯救大和民族,奔走在维新的最前线。然而在胜利到来的一瞬间,所有的口号和大义...
评分司马辽太郎的书之前陆陆续续读了不少,《幕末》算是对《新选组血风录》和《燃烧吧!剑》的侧面补充吧。12篇攘夷志士的暗杀故事是属于幕末这一特殊时代的刺客列传,是巨大历史变革的血色印鉴。 幕末的历史不容易读,因为幕末的思想、流派特别混乱,政治立场变动无常,今天是死...
评分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所属四艘军舰停靠江户湾的浦贺港,递书要求幕府取消锁国令。这便是作为日本锁国体制崩溃正式开端的“黑船来航”事件。从这个时候起一直到1869年戊辰战争结束的16年间,在日本史上即被称为“幕末”。 当时江户幕府的首席老中阿倍正弘,不仅将...
倒幕派刺客列传。在后记里,作者对暗杀表示否定,因为死了很多人,且“对历史毫无贡献”。我看了有点意外,这明显不是文章传达的东西吧,矛盾的作者。
评分按现在的说法,恐怖袭击什么都改变不了。
评分休憩368th,对那个混乱荒蛮的年代实在爱不起来,这种混乱却离奇滋生出明治维新,真如同粪肥养活芍药。日本人一直过得苦,历史缺少天真烂漫的时代,所以对幕末那段如孩童般灿烂无知,一派野蛮的生机勃勃的时代格外眷恋吧。没有这层心情的我对这类相斫书喜欢不起来,新选组血风录,燃烧吧剑全是烂书,对的,烂书
评分识时务者为俊杰
评分讲清楚江户幕府末年到明治开国那些年的事儿,并不容易。头绪繁杂,派别林立,加之思想的混乱——幕府为首的统治阶层总体倾向于“开国”师夷长技;反倒是后来维新中坚的前身“尊攘派”,固执地坚持驱逐所有洋人,恢复传统的闭关锁国体制。 幕府只学科技不愿进行彻底政治改革,难掩颓势,最终走向了时代的反动面;被西方坚船利炮震醒了的攘夷者,华丽转身,又成了推动历史前进的浪潮。 十二个短篇,以“尊王攘夷”志士为主角,以政治暗杀——畸形的历史产物为线索,组成一部小说版的刺客列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