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用极其优美、淡远的笔调回忆自己在插队时生活过的清平湾。陕北的苍凉的地貌,陕北的悠扬民歌,陕北的方言和陕北老乡的憨厚纯朴跃然纸上。那里贫穷,常年吃不到一块肉,但是,却产生出粗犷、豪放的陕北民歌,充满着最朴素的爱情、温情和最坚韧的生存意志。在那里,作者对生活、生命有了新一层的理解。
《插队的故事》以明娃一家的命运、瞎老汉和随随的命运、知青的命运为线索,展示了70年代中国的乡村生活场景和青年的命运,作者字里行间透露着对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中国农民的敬仰和亲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 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后因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1979年后相继有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等;散文集《我与地坛》等;以及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发表。1998年肾衰竭致尿毒症,终至透析。之后,有随笔集《病隙碎笔》、散文集《记忆与印象》等以及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出版。2010出版随笔集《扶轮问路》和剧本与影评集《妄想电影》。2010年底去世。2012出版未竟集《昼信基督夜信佛》。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四星半。史铁生真的有一种力量,让你觉得他描述的一切仿佛都在身边,语言平实,但每个字都带着深深的烙印。“我不觉得一说苦难就是悲观。胆小的人走夜路,一般都喜欢唱高调。我也不觉得编派几件走运的故事就是乐观。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走运的事,企望以走运来维持乐观,终归会靠不住。”“在丰饶宽厚的秋天里纪念春天,顾影自怜和孤芳自赏都太没有味道。秋天,只是把它的落叶和果实和盘托出,无论甘甜还是苦涩,都为了让往日的梦想于中保存,让一代又一代日夜兼程的春天听见秋天的要求:不可逃避的艰难与责任。”“春天和秋天都要记住。险路和歧途更是都要记住……唯愿那一段历史不要在遗忘中作废,不要在沮丧和怨怒中重演。历史要求于人的,永远是思考,是激情,还有祈祷,一样都不能少。”
评分其实相对于小说,我更喜欢史铁生的散文、杂文之类。但不论哪一种,史铁生的文字中的那种真挚总会打动人。
评分每次读史老的作品,泪腺就会变得特别发达,史老的这部文集里没有跌宕起伏拯救众生的英雄勇气,有的只有那些对人生充满希望的各路人的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但也正因此更令人为之动容。我最喜欢那一段对外乡吹手的描写,最后一句:雪花飞舞,火光跳跃,自打人类保留了火种,寒冷就不再可怕。我们总记得,那是生命的赞礼,那是生活。这是多么温柔细腻的人啊…
评分每次读史老的作品,泪腺就会变得特别发达,史老的这部文集里没有跌宕起伏拯救众生的英雄勇气,有的只有那些对人生充满希望的各路人的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但也正因此更令人为之动容。我最喜欢那一段对外乡吹手的描写,最后一句:雪花飞舞,火光跳跃,自打人类保留了火种,寒冷就不再可怕。我们总记得,那是生命的赞礼,那是生活。这是多么温柔细腻的人啊…
评分真挚,淳朴的文字,论述了一段特殊又难忘的岁月,也让我对上山下乡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了解,陕北插队生活的不易与艰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