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唱片(1903—1949)

上海老唱片(1903—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齣版社
作者:錢乃榮
出品人:
頁數:240页
译者:
出版時間:2013-8-1
價格:75.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0811537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上海
  • 音樂
  • 老唱片
  • 老物件的故事
  • 老上海
  • 收藏
  • 我稱之為"懇書"係列中的一部
  • 上海學
  • 上海
  • 老唱片
  • 民國
  • 音樂
  • 曆史
  • 檔案
  • 文化
  • 記憶
  • 聲音
  • 檔案館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是反映上海傳統文化特質的文化類圖書項目。作者收藏瞭上海當時各大小唱片公司的600多張有特彆意義的唱片,從文化角度切入,以第一手唱片的內容發掘資料,且兼顧曆史,通過分類介紹上海20世紀初到40年代齣版的蘇灘、滑稽戲、滬劇、越劇、甬劇、評彈、昆麯等麯目內容,將上海海派文藝精華娓娓道來,可視作對上海文藝繁榮時期各類麯藝融閤、發展及變遷曆史的全麵迴顧和盛大巡禮,旨在發掘上海老唱片中蘊藏著的獨特文化價值。

著者簡介

錢乃榮(1945.2.13—),男,上海人。著名語言專傢,吳語(上海話)研究專傢。緻力於吳語研究和方言保護,曾開發“上海話輸入法”在吳語區乃至全國引起很大的反響

生平

1945年2 月13 日生於上海;

1967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

1981年在復旦大學中文係獲碩士學位;

錢乃榮

錢乃榮

1981年12月起任復旦大學分校(後並入上海大學)中文係教師;

1985年和1988年曾兩度去美國伯剋利加州大學任客聘語言學副研究員,閤作研究吳語。

1991年起應聘在日本福井大學任外籍教師3年。

1995年5月起任上海大學教授。

1997年4月-2002年12月任上海大學中文係係主任。

2002年12月起任上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主任

現任現任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語言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學文學院上海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所任學術職務還有: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上海詩詞學會理事,上海民俗學會理事,上海語文學會副會長,上海語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學上海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語言能力:吳語、英語(熟悉)、國語。

一、書著:

1. 上海語蘇州語學習和研究(與宮田一郎、許寶華閤作,日本光生館,1984年5月)

2. 奉賢縣誌·捲三十一,方言誌(上海人民齣版社,1986年)

3.奉賢鹽政誌·第五章方言謠諺·第一節方言(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1987年3月)

4.上海市區方言誌·第二章語音、第六章分類詞錶(上海教育齣版社,1988年11月)

5.上海方言俚語(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1989年12月)

6.現代漢語(主編並撰稿,高等教育齣版社,1990年4月)

7.上海方言詞匯(閤作,上海教育齣版社,1992年1月)

8.當代吳語研究(上海教育齣版社,1992年10月)

9. 杭州方言誌(東京好文齣版公司,1992年11月)

10.漢語語言學(主編並撰稿,北京語言學院齣版社,1995年7月)

11.上海話語法(上海人民齣版社,1997年9月)

12.漢語方言大詞典(撰稿,中華書局,1999年4月)

13.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選集(主編,上海大學齣版社,1999年9月)

14.酷語2000(主編並撰稿,上海教育齣版社,2001年5月)

15.現代漢語修訂本(主編並撰稿,江蘇教育齣版社,2001年7月)

16.中國語言文學導論(主編並撰稿,上海大學齣版社,2001年9月)

17.上海文化通史·語言編(上海文藝齣版社,2001年11月)

18.跟我學21世紀新上海話(上海教育齣版社,2002年8月)

19.滬語盤點——上海話文化(上海文化齣版社2002年9月第1版,11月第2次印)

20.現代漢語概論(主編並撰稿,鄧守信策劃,颱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02年12月)21.北部吳語研究(上海大學齣版社2003年5月)

22.上海語言發展史(上海人民齣版社2003年8月)

23.上海話900句(上海浦東電子齣版社2004年8月)

24. 明清吳語詞典(撰稿,石汝傑、宮田一郎主編,上海教育齣版社,2005年1月)

25. 新世紀上海話新流行語2500條(漢語大詞典齣版社,2006年2月)

26. 上海俗語(上海文化齣版社,2009年,錢乃榮 著;桑麟康 繪)

二、音響資料

1.上海語會話·音帶2捲(日本東方書店,1983年5月)

三、主要論文

1. 論普通話的音位係統(與遊汝傑、高鉦夏閤作,《中國語文》1980年第5期)

2. 新派上海方言的連讀變調(與許寶華、湯珍珠閤作,《方言》1981年第2期)

3. 新派上海方言的連讀變調(二)(同上,《方言》1982年第2期)

4.新派上海方言的連讀變調(三)(同上,《方言》1983年第3期)

5.關於蘇州方言連讀變調的意見(與石汝傑閤作,《方言》1983年第4期)

6.語法學習漫談(一)(《文科月刊》1983年第1期)

7. 語法學習漫談(二)(《文科月刊》1983年第3期)

8. 語法學習漫談(三)(《文科月刊》1983年第4期)

9. 語法學習漫談(四)(《文科月刊》1983年第5期)

10.比喻縱橫談(《文科月刊》1983年第6期)

11.句法結構的多閤性——評張誌公主編《現代漢語》語法編中的詞組、句子的分析法(與陸丙甫閤作,《語文學習》1983年第7期)

12.上海話單音動詞舉例(與許寶華、湯珍珠閤作,《語文論叢》第2期,1983年12月)

13.語素的異同和分類(《語文學習》1984年第3期)

14.上海市郊音變的詞擴散(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Berkeley,1985年第2期)

15.上海方言的熟語(與許寶華、湯珍珠閤作,《方言》1985年2期)

16.上海方言的熟語(同上,《方言》1985年第3期)

17.上海方言的熟語(同上,《方言》1985年第4期)

18.論漢字與現代漢語相適應(日本東京《アジア·アフリカ語の計數研究》第26號,1986年3月)

19.關於“連讀變調”的再認識(與汪平、石汝傑等閤作,《語言研究》1986年第1期)

20.漢語的語法單位(《電大教學》1986年第6期)

21.吳語研究綜述(《語文導報》1987年第2期)

22.上海方言音變的微觀(《語言研究》1987年第3期)

23.也談吳語的語法、詞匯特徵(《溫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3期)

24.奉賢東西鄉的語音同言綫(《復旦大學語言研究集刊》(一),1987年7月)

25.現代吳語中的是非問和反復問句(《文字與文化叢書》(二),光明日報齣版社,1987年12月)

26.論普通話語音的音位和區彆性特徵(《漢語學習》1988年第1期)

27.上海方言詞匯的年齡差異和青少年新詞(《上海大學學報》1988年第1期)

28.吳語聲調係統的類型及其變遷(《語言研究》1988年第2期)

29.建設新的《現代漢語》教材(與遊汝傑閤作,《語文建設》1988年第3期)

30.上海話的虛詞“辣”和“勒”(《吳語論叢》1988年9月)

31.論現代漢語的特點(《上海大學學報》1989年第1期)

32.話題句和話題鏈(《漢語學習》1989年第1期)

33.十裏洋場話方言(《檔案與曆史》1989年第4期)

34.試論現代漢語的結構分析法(《漢語學習》1990年第1期)

35.寜波新派音係分析(《語言研究》1990年第1期)

36.上海方言音變的語法擴散(《現代語言學——全方位的探索》,1990年3月)

37.古吳語的構擬(一)(日本東京,《開篇》Vol.7,1990年6月)

38.古吳語的構擬(二)(日本東京,《開篇》Vol.8,1991年4月)

39.漢語規範之我見(《語文建設》1991年6月)

40.The Changes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3 , Berkeley. U.S.A 1991)

41.漢字與現代漢語相適應(《語文論叢》第4期,1991年)

42.論納蘭性德詞的人情美(《上海大學學報》1991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古近代文學研究1992年第1期轉載)

43.學習漢語的難和易(《語文學習》1991年第10期)

44.論漢語的嚮心多分析句法和句型(日本福井,《福井大學教育學部紀要》第Ⅰ部人文科學,第41號,1991年)

45.古吳語的構擬(三)(日本東京,《開篇》Vol.9,1992年4月)

46.也談短語的分類(《語文學習》1993年第1期)

47.漢語規範宜寬鬆(《語文建設》1993年第8期)

48.現代漢語的結構分析和句型(與金立鑫閤作,《九十年代的語法思考》1994年1月)

49.《肉蒲團》《綉榻外史》《浪史奇觀》三書中的吳語(《語言研究》1994年第1期)

50.比喻與類比的異同(《語文學習》1994年第12期)

51.上海市郊一縣的語音考察——奉賢語音的內部差異(日本《開篇》Vol.12,1994年12月)

52.漢語方言研究中的新收獲——祝賀現代漢語方言音庫發行兼評《上海話音檔》(《語文研究》1995年4月,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6年第5期轉載)

53.從上海話流行語中看到的(《上海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

54.上海方言的語氣助詞(《語言研究》1996年第2期)

55.詞類與句子成分的對應關係(《漢語拼音小報》1996年6月19日)

56.吳語中的“來”和“來”字結構(《上海大學學報》1997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7年第10期轉載)

57.上海城市方言中心的形成(《上海大學學報》1998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1998年第10期轉載)

58.加強《現代漢語》教材的現代性和科學性(《語文建設》1998年第5期)

59.吳語中的“個”和“介”(《語言研究》1998年第2期)

60.語言規範和社會發展(《語文建設》1998年第12期)

61.日常用語中的商務氣息(香港《詞庫建設通訊》總18期,1998年12月)

62.新詞新語訪談錄(《文匯報》1998年11月29日)

63.吳語中的虛詞“仔”(《方言》1999年第2期)

64.北部吳語的代詞係統(《代詞》,《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4輯,1999年3月)

65.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選集第一捲前言(上海大學齣版社,1999年9月)

66. 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選集第四捲前言(上海大學齣版社,1999年9月)

67. 20世紀中國短篇小說選集第五—六捲前言(上海大學齣版社,1999年9月)

68.蓉薇軒詩詞一百首(《當代詩詞薈萃》第2捲,中國戲劇齣版社,1999年11月)

69.吳語中虛詞“仔”的意義和語源(NACCL 11,East Asian Language Programs,Harvard University,1999)

70.上海語言的變遷(《社會科學》2000年第2期)

71.體助詞“著”不錶示進行意義(《漢語學習》2000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0年第12期轉載)

72.吳語中的虛詞“咾”(《上海大學學報》2000年第8期,《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1年第2期轉載)

73.上海方言中的介詞(《介詞》,《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5輯,暨南大學齣版社,2000年8月)

74.現代漢語的反復體(《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年第4期;又刊侯精一、施關淦主編《馬氏文通與漢語語法學》,商務印書館,2000年12月)

75.“酷語”在造詞上的新特點(《語文建設》2001年第12期)

76.北部吳語的特徵詞(《漢語方言特徵詞研究》,廈門大學齣版社2001,12)

77. 進行體、持續體和存續體的比較(《中國語文研究》2002年第1期)

78.20世紀初上海話和北京話中的體助詞“著”(《東方語言與文化》,東方齣版中心,2002年3月)

79.論本世紀初流行的新詞新語(《上海大學學報》2002年9月第5期)

80.蘇州方言的語氣助詞(《吳語研究》,第2屆國際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語文學會,香港中國語文學會閤編,上海教育齣版社,2003年1月)

81.對整理異形詞中區分“畫”和“分”的幾點意見(《語言文字周報》2003年1月22日)

82. 論20世紀初20年的中國短篇小說(《聚沙集》上海古籍齣版社,2003年3月)

83.多元博采的海派文學(《海派文化之我見》上海大學齣版社,2003年7月;《上海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轉載)

84. 84.蘇州方言中動詞“勒浪”的語法化(《中國語言學報》第11期,2003年9月,商務印書館)

85. 安亭錢氏傢族考述(《錢鏐研究》2004年2月)

86.質疑“現代漢語規範化”(《上海文學》2004年第4期)

87. 一個語法層次演變的實例——上海方言160年中現在完成時態的消失過程(《中國語文》2004年第3期,5月10日;人大復印資料語言文字學2004年第7期轉載)

88.上海方言中的虛擬句(《方言》2004年第2期,5月24日)

89. 拯救方言(《新聞周刊》2004年30期,2004年8月16日)

90.上海流行歌麯的春鞦(《上海文學》2004年第10期)

91. 一次偶然的決定,會改變你的一生(徐紅燕主編:《語言學傢的故事》,中國經濟齣版社,2005年1月)

92.“好筆頭”不如“爛記性”(徐紅燕主編:《語言學傢的故事》,中國經濟齣版社,2005年1月)

93. 論嚮心多分析句法(《漢語教學與研究文集》,紀念黃伯榮教授從教50周年,戚曉傑、高明樂主編,高等教育齣版社,2005年1月)

94. 論語言的多樣性和“規範化”(《語言的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2期,國傢語委“語言文字網”轉載,《新華文摘》存目)

95.《老娘舅》對滬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視聽》總第三期,2005年5月第一版)

96. 保護上海文化基因(《新民周刊》2005年第18期,2005年5月6日)

97.上海方言音變的雙嚮擴散(《吳語研究》,第三屆吳方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教育齣版社,2005年4月)9842字

98. 宋慶齡講話的語音分析和齣生地南市說(《上海大學學報》第4期,2005年7月)

99. 傳承上海話,就是傳承上海文化基因(《解放日報》觀點欄,2005年7月28日)

100. 20世紀50年代海派文化的繁榮(《上海文化》第5期,2005年9月)

101. 滬劇與海派文化(《上海文學》第10期,2005年10月)

另有1400字以下的語言學小論文50餘篇在此不列。

圖書目錄

目錄

緒論 上海老唱片發行概述
第一章 京劇 昆麯
第二章 蘇灘
第三章 滬劇
第四章 滑稽
第五章 評彈
第六章 越劇
第七章 甬劇
第八章 歌麯
附錄一 上海老唱片目錄
附錄二 上海老唱片300個片心麯目
附錄三 上海老唱片310段錄音麯目
參考文獻
後記
~~~~~~~~~~~~~~~~~~~~~~~~~~~
序言
錢乃榮教授的新著《上海老唱片》勾起瞭我的童年記憶。在我的模糊印象裏,我傢裏曾經也有一部留聲機,棕黃色的,很舊。黑色的唱片轉動起來,總是咿咿呀呀地走調,現在想起來也許是二手貨。我記得我住在金華路時期就有聽唱片的印象,那就是說應該在1958年以前的事情。我父親從來不喜歡舊戲麯,何況早早離開上海去瞭外地;我外祖父傢抗戰後一貧如洗,連吃飯都成瞭問題,大約也沒有閑錢購買。唯一可能的是我舅舅找到工作以後,有一段閑情逸緻的時候,大約也是1958年以前。從唱片的內容來說,有我外祖父喜歡的京劇唱段,也有外祖母喜歡的越劇唱段,還有當時一些流行歌麯,內容也有1950年代的時代烙印。比如有張唱片是《歌唱二郎山》,我媽媽和舅舅都會唱,我小時候也會唱,至今還能哼齣第一段歌詞。那是1950年人民解放軍進軍西藏,開山築路時唱的一支革命歌麯,樂麯很明快,當時已經灌成唱片瞭。另有一張越劇唱段是戚雅仙的歌唱新婚姻法,我的不識字的外祖母也會唱,我牙牙學語時無師自通會哼幾句,但什麼內容都不知道。其中有一句‘‘門當戶對像買賣”,南方口音裏“買賣”兩字同音,我長大後總以為是‘‘想媽媽”,還自作聰明地理解為門當戶對的婚姻不開心,嫁齣去的女兒就會“想媽媽”瞭。今天早上為瞭落實這段唱詞,我特意在網上查檢,居然被我找到瞭原來的唱詞。我覺得自己的記憶真不錯,第一段唱詞非但一字不差地記得,還能糾正那位網友記憶中的差錯。
最讓我獲益的是京劇。現在大約能記得的至少有花臉金少山的《李逵下山》,周信芳的《蕭何月下追韓信》以及馬連良的《甘露寺》,這都是我外祖父的最愛,我從小在留聲機的旁邊學會瞭這些唱段,雖然荒腔野調,至今還會哼幾句。尤其是《李逵下山》,講的是李逵下山誤聽人說宋江柴進強搶民女,於是大鬧忠義堂砍倒杏黃旗,最後真相大白而不得不負荊請罪。金少山留下的唱片,好像多的是《霸王彆姬》《法門寺》之類,而《李逵下山》這個戲流傳不廣,我現在經常看電視戲麯頻道的絕版欣賞、名劇配音等節目,都沒有聽到這個唱段。而我在小時候不僅會唱,還喜歡扮演那個可愛的李逵。每逢傢庭逢年過節或是來客,需要孩子齣來錶演節目助興時,我都會把一根曬棉被拍打灰塵用的藤拍子綁在身體背後,然後就唱這一段:“俺李逵做事啊真正莽撞……”惹得傢長哈哈大笑。其次像周信芳馬連良的唱段都是名段,以後在電視廣播裏裏經常聽到,自然也就熟悉瞭。這次我看錢乃榮教授新著的第一章,書中引用馬連良1929年灌製的唱片《甘露寺》喬玄唱段,有兩句唱詞都與我以前學的是一樣的,一句是“曾破黃巾兵百萬”,另一句是“東吳哪個敢齣頭?”,但是後來我聽到的唱詞,前一句變成“鞭打督郵他氣充鬥牛”,後一句成瞭“曹操坐把漁利收”。所以我一直以為是馬連良先生後來為瞭適應形勢纔修改的,前一句涉及到鎮壓農民起義,後一句看來也太有些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我也懷疑過那時畢竟年紀太小記憶靠不住,現在看來我的記憶還是沒有錯,我小時候跟著學的還是老唱片上的唱段。
我這麼滔滔不絕地介紹自己童年聽唱片的印象,完全是被錢教授書中的博學和熱情所喚起的。雖然我記憶裏的唱片都是50年代以後的,與錢教授論述的50年代以前的唱片有些不一樣,但我隻是想藉此說明,“老唱片”曾經是上海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構成部分,也是民間文化傳統在上海這塊華洋雜居的城市裏是如何普及開來的。在上世紀10年代到40年代是海派文化的奠基發展的黃金年代,留聲機與無綫電起到瞭重要的推動作用;而50年代的留聲機的功能相等於80年代的錄音機,隨身聽,90年代的電腦多媒體,以及新世紀所流行的iphone、ipad,其功之偉,不可抹殺。但從另外一麵來說,這些流行文化的載體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而變革,其更新也快其淘汰也速,新陳代謝不斷,流行載體連同流行文化一起風流雲散,變幻莫測,再重新撿拾時,已經是白頭宮女話天寶瞭。錢教授是專門研究上海文化的專傢,早在十年前我主編《上海文學》雜誌時,他就為我連續寫作瞭有關老上海的吳方言、老電影歌麯、老滑稽劇目、老滬劇等曆史文化遺産的專門論述,很為我的版麵增添海派文化的聲色風光。以後他曾經獲得瞭許多重要科研項目,收集和研究老上海的資料,成績輝煌。僅看他在近十年裏的研究專著,就涉及瞭吳方言研究、上海話研究和推廣、海派文化十大經典研究、上海俗語風情、兒童遊戲等多方麵的研究,可以說,錢教授是上海文化保護和研究開發的大功臣,海派學術的領軍人物。這次他的新著《上海老唱片》的齣版,毫無問題對於上海文化的研究保存,又是一個重要的裏程碑式的成果。
我今在異國過節,為美東暴雪所纍,杜門不齣,一口氣讀完這部新著的電子文稿,興趣油然而生。我是生在上海、長在上海的道地上海人,雖然沒有專門研究上海文化,但是耳濡目染,對於自己的第二傢鄉(我祖籍在廣東)的文化還是心懷感恩,所以願意講齣一些外行話來推薦這部新著,希望能夠引起所有熱愛上海文化的讀者的注意。
首先,這部新著是一部趣味盎然的書,錢教授是個收藏傢,他收藏瞭幾百張上海的老唱片,許多都是絕版經典。在這本書裏他不僅介紹瞭老唱片的知識,還傾其所有貢獻瞭各種唱片的片心、附瞭DⅧ錄音,不僅學術上做到言必有據,可信可靠,而且還帶有極大的觀賞價值,使上海文化成為一種活的文化,流動的文化,在今天還有意義的文化;而不是像當下有些研究上海的書,搬來一套西方的文化理論和術語,把上海的曆史文化作為例子,嚮外國入販賣的是上海的垃圾風情,嚮國人賣弄的是文化理論的玄奧,而對於真正的上海文化曆史的保存和研究仍然是原地踏步。我近年來讀這一類書讀多瞭,反而不相信起來,覺得書裏講的上海與真正的上海經驗(尤其是我這樣生於斯長於斯的上海人經驗)是兩迴事,不過是供國際會議上大傢都不懂上海而偏要奢談上海的人們交換信息自娛而已。而錢乃榮教授的書是研究上海文化的人都繞不過去的,具有奠基性的。
第二,這是一部博學的書。書共分八章,分彆介紹瞭流行於上海民間文化領域的蘇灘、京昆、滬劇、滑稽、越劇、甬劇、評彈、流行歌麯的來龍去脈,消長流變。所有論述都自然參考瞭每種專業領域的曆史資料,但其書特點是緊緊扣住瞭唱片文本以及作者的專業知識,使它比專門史的論述更有實感和活力。比如,作者本人是研究吳方言的專傢,他在每一劇種使用的唱詞中,找齣瞭與吳方言相關的語料,分析瞭上海方言怎樣被吸收到傳統地方劇種的唱詞中去。我不懂這門科學,但為瞭說明越劇如何吸收瞭上海方言,作者就破例論述瞭我幼時學唱過的《婚姻麯》(1951年),指齣瞭它的某些段落“是附麗在上海話新派連讀變調的基礎上的,把上海話新派的語音的明快在越劇中發揮到瞭極緻。”像這樣的研究,唯有錢教授把越劇的革新與藝術流變置放在上海文化建設的背景下考察,纔會特彆提齣來。他不僅把發生在上海的地方戲當作上海文化的一部分,而且考察的是上海文化對於那些地方戲的藝術改革提供瞭哪些新的元素。這樣子的綜閤性雙嚮考察,纔是以流動變新為重要特色的上海文化的研究的新方法新視角,也是錢教授的絕活。
海派文化的風采婀娜多姿,源頭紛雜,流變復雜,但是,在人人為海派文化唱高調的氣氛下,像錢教授這樣實實在在做研究、成大器的學者還是不多見的。他有眼光有活力更有滿腔熱情,對上海文化充滿瞭熱情和愛護。讀他的書,會深為自己是一個上海文化人而感到驕傲。這是我願意把他的書放在書架床頭,時時翻閱的原因,同時也經常會為閱讀而獲得會心一笑感到開心。
後記
我終於實現瞭我人生中的一個夙願,把一本《上海老唱片(1903—1949)》寫成並齣版瞭。
完成這本書,我曾做瞭大量繁雜的收集資料的工作,首先是花相當長的時期到處去搜集實物,收藏瞭數百張價值較高的老唱片。這裏說的“價值較高”,一是指選擇收來的老唱片在唱片史上有一定標誌意義,是對寫這本書起重要作用的唱片,二是指這些重要唱片本身的價錢也很高,如要拍到一張1903年齣版的最早齣現在上海的蘇灘單麵唱片《打齋飯》,隻有兩分多鍾的唱段,就要近萬元錢。
不過,喜歡唱片是我從小養成的愛好,愛好是無代價的。我總覺得人一生的興趣愛好大多源自童年,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生活環境作用的結果。在人生旅途中不斷發展和研究自已的愛好,會很快樂地度過一生。
從童年起,上海的“海派文化”潛移默化鑄就瞭我的文化習性,養成瞭我的生活情趣。我是從1949年2月開始進幼稚園、1950年9月入小學讀書的。那時,我沉浸在濃濃的海派大眾文化的氛圍裏。我從小喜歡戲麯和音樂,最早得自父母傳下來的評彈和流行歌麯老唱片,弄堂裏的戲麯演唱生態,還有小學、中學裏的唱歌畫圖課和各種令我神往的集體歌詠遊藝活動。從小學到大學,我盡量省下零用錢來,去買來瞭不少戲麯、歌舞麯的唱片欣賞,並學唱越劇、滬劇、評彈、京戲、昆麯、上海說唱和歌麯。
整個小學中學時期我在留聲機裏放唱的都是每分鍾78轉的唱片,一麵隻能聽不到4分鍾的時間。在“文革”開始的前兩年,16、33、45轉的密紋唱片漸漸見多瞭,因價錢貴,我拼命省下錢來,隻能偶爾買上一張。待到我好不容易纔買到越劇《紅樓夢》、評彈《西廂記》、《評彈開篇集錦》等幾張密紋唱片後,如獲至寶,不過隔壁鄰居已經大聲地對我批評瞭:你怎麼到現在還在聽這些封資修東西!不久一場史無前例的“文革”降臨,我傢裏的二百多張唱片在抄傢當夜除瞭《社會主義好》、《歌唱大躍進》外,一網打盡,一下打不碎的33轉、16轉密紋唱片,是用鑿子鑿碎的,這些可愛的唱片就是這樣無處藏身。
不知從哪兒來的膽量,我看到弄堂裏多戶已被抄傢,又有人在揭發我傢常聽唱片,我實在不忍心讓我心愛的唱片遭遇滅頂之災,居然冒天下之大不韙,把三張《彈詞開篇集錦》密紋唱片夾在我的被子裏帶到瞭運動高潮中的復旦大學,背進校門如入無人之境,然後放在我的被褥隔層裏藏瞭一個多月,竟沒被寢室裏的另7位同學發現,包括我周日迴傢的日子,像吃瞭豹子膽放心地離開學校。我的床在窗口下層,也許坐在我床上活動的同學也發現過,但沒齣聲,保護瞭我。現在想想真是後怕,因為就在此兩個星期抄傢高峰期裏,上海師院就有些人突然攔在校門口,對進校的齣身不好的學生都打開行李檢查,查到什麼被認為是“四舊”的東西便被批鬥,於是便“永世不得翻身”瞭。可能中文係的學生畢竟有點不一樣,“文革”前不久,有兩位同寢室的同學興緻勃勃地到我傢聽過越劇《紅樓夢》和高亭樂隊演奏的《特彆快車》和《桃花江》唱片,他們也沒揭發過我。
後來我知道錯瞭,應該藏起來的是1949年前的唱片,因為解放之後的唱片,到瞭80年代,又紛紛重新整理齣版瞭新唱片,而之前的唱片,已是絕版,無法挽迴。不過當時那麼難逃滅頂之災的革命,連黃帝的墓都砸毀瞭,哪會想到“文革”後來會被否定呢?
到瞭70年代,我又開始設法搞唱機買唱片,那個時候的塑料唱片小的隻要三角一張,大的五角一張,到現在搬瞭兩次傢一張也沒丟,有450多張。80年代應邀去美國、香港等地參加學術交流,都沒忘買鄧麗君、鳳飛飛等的立體聲唱片帶迴傢。以後就一直懷著先聽為快的心情買磁帶、CD、VCD、DVD等。
到瞭90年代,齣自我的興趣所緻,我動手研究海派文化,買瞭老唱機,重新搜集和聽起1949年之前的老唱片來瞭。為搜集這些老唱片,我動足腦筋,幾乎把以前敲碎的老唱片都補瞭迴來,幾乎走遍上海所有在賣老唱片地方,走訪不少老唱片收藏傢的傢,還在網上大量采購,重新收藏起唱片來。如果沒有“文革”,搜集唱片會這麼睏難嗎!
一則是愛好會著魔,會不遺餘力地去追求;二則我想寫書,寫齣我對上海老唱片的真實感受,我要翻開塵土像挖寶藏那樣開發深藏的海派文化的各種信息,展現上海人在上海這個奇異的城市曾創造極其輝煌的文明,讓大傢如撥數珍珠一般地用現代的眼光細細品味。何況我相信,要做著實的研究,必須擁有充足的第一手資料纔行。我不信道聽途說的語料,不信假大空的描寫和在空洞無物基礎上做判斷,也不想僅在彆人發錶的文字中各處尋覓搬運說法,我認為我的研究一定要自己真實感受到纔行。比如我研究西方傳教士的著作中的上海話,哪怕五韆元一本的原版書也要買進,因為摸上去自然會産生靈感的。看著轉動的老唱片,聽著幾十年前的種種發音及其變化,包括切切嚓嚓的唱片雜音,都會傳達齣自然的信息,如此纔會感染到真實的立體的細節,瞭解當時的人欣賞到的是什麼,為什麼一張唱片發行量會上萬,如1934.年一張《漁光麯》的唱片為啥會賣掉十幾萬張。迴顧昔時的上海種種風情,細細體會那個社會的腔調,從悅耳的聲音中感受到一個時代的風貌。欣賞主要是一種雅緻的心理感知,也是一種朝飛暮捲的賞心樂事,一種精緻的文化懷舊,再加上一盞清茶,二三青果,其味更美。情感交織著飛來的靈感,這纔感到其趣無窮,研究和感受是相通的。
俗話說:隻要你感覺好的,就是真美。我還相信有誌者事竟成。
無獨有偶,不久前我訪問瞭一位比我大十多歲的老先生,是原聖約翰大學畢業的,他從1945年起一張張走訪買得的共5000多張唱片及留聲機在“文革”抄傢時被裝滿整整一輛三輪卡車揚長抄去,以後一張也沒歸還。他比我早,從80年代就開始“重操舊業”,從零開始搜集唱片和大量舊唱機,當時就搜集,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找到好唱片,現今他傢裏藏有唱片又達5000多張,許多唱片極其名貴,他愉快地沉浸其享樂中,可見其對一生愛好的堅毅。他的一個92歲的老朋友,1966年沒遭到破壞,傢中藏有上萬張唱片,但是都不肯齣讓的。
如果再不把一個甲子以前的那些寶貴資料小心地整理齣來,我們上海人的祖先曾經創造齣來的那麼豐碩的文化業績,也許會淹沒在曆史的長河裏,漸漸被人們遺忘捨棄瞭!所以,我現在在找人呼籲,藏有老唱片的單位,應聯閤起來,組織力量,集中資源,將從1903年到1965年在上海齣版的全部能找到的78轉唱片,按蘇灘、滑稽、評彈、滬劇、越劇、京戲、昆麯、歌麯等分類,全部做成CD和DⅧ版,作為一份上海人曾創造的文化業績、厚重的非物質精神遺産,整理齣來重新麵世。好在過去上海自有熱愛海派文化的人保護瞭這份曆史文化遺産,使那些老唱片的模闆等,躲過瞭日寇侵略淪陷時期和“文革”兩次大劫,大部分還留存至今。而隻有使這些大規模的海派文藝作品係統地重版,讓它重新問世,我們纔可基於事實全貌,全麵地重新來寫上海的海派文藝史。
他們至今未做,或者不可能、無條件、難以馬上做,那我就來走第一步。
我要把聽我重新收集到的數百張老唱片中的感受寫成一部書,讓大傢分享我的快樂,這也是多年來的夢想,於是我開始瞭我的寫作。
我這本書中講述到的老唱片隻是韆萬張老唱片中一小部分,我認為我選齣論述的唱片大都是在唱片史上占較重要地位的唱片,能反映那個劇種或歌種的主要麵貌。我在每一章的論述中力圖概括而具體地反映所論劇種的各種唱片的特色及其對海派文化發展的貢獻。我是從文學鑒賞的角度上來歸納唱片的內容的,同時也顧及該劇種的形式在40多年裏的變化發展和成熟的曆程描述。文章中對各章內容的分析歸納,均按照各種戲劇、麯藝和歌麯本身的特點和排列闡述的方便來組織章內結構,不求分析方式構架的統一。在各章正文中除瞭引文注釋,還對我所引用的較難理解的方言詞語,按其在我文中齣現的先後,集中在文後作瞭注釋。本書所引的唱詞文字,均按照原資料上的漢字書寫,隻對個彆漢字作瞭變動:“那”用在錶疑問時改寫“哪”,“他”用於女子時改為“她”,“纔”用於錶示“都”時改為“儕”,還有對明顯的錯字作瞭改正。有些虛詞在各個文本中有不同寫法,一概按原文不動,以保原狀。我的工作,可以達到把一批有價值的老唱片整理齣來,加以評介,以便讓後來者與我一起繼續來分析研究它們,繼承和弘揚我們老祖宗的文化業績。限於我學識和功夫的局限,一定有許多不足或差錯。
在這本書裏,我還精選瞭300張的唱片的片心照相圖片套彩刊齣,在這些片心圖案中,我們可以繼續體味到真實的美。片心上的文字,都包含著許多重要信息,如演齣者當時的身份,唱片的劇種名稱的變化,齣版信息,齣版片號等,為我們深入發掘同批唱片的齣版年代,聯係起來研究唱腔變化進步,留下更多可以探索的第一手信息。
本書所附的DVD光盤收集瞭310段有價值的唱段。比如流行歌麯,從老唱片2200多首歌中精選瞭50首我認為有代錶性的時代麯,從當年第一首電影插麯到1949年4月齣片最後的歌麯,均含其內。為瞭使唱段容易聽懂,特地在正文中對多數唱段把唱詞寫得較為詳細。將唱片聲音轉成MP3錄音,都由我本人操作製成,並做成DVD母盤,不免有瑕。對於唱片錄音中的噪雜音,消噪和不消噪是兩難的選擇:進行消噪處理,會失去一些本真;不消噪,則雜音充耳。本書齣版的主要目的是發掘保存原始資料,用於研究,而不是主要為瞭欣賞作品,有的唱片曆年已久保存不佳,本人在拍賣來時已質量較差,噪聲較大,為盡量保留最為真實的聲音,避免演唱者的音色不完整、有些器樂音的失落起見,對於放唱雜音不嚴重的唱片,均不作消噪處理;僅對噪音相當嚴重的唱片音段,在CoolEditPr02.1軟件中做瞭消除雜音的工作。為瞭說明未消噪和已消噪唱段音色的差異,在“第二章蘇灘”的錄音中,特選瞭“206賣甘欖”和"207馬浪蕩”兩段,先錄未消噪音,再接上已消噪音,便於大傢對照體會兩者的差異。本書中唱段的消噪,除瞭我自己做成以外,其中有25段是請上海大學中文係方言學研究生硃貞淼幫助做的,在此錶示感謝。
“片心”和“MP3唱段”是本書中作為對非物質遺産整理保存的第一手資料給讀者留著的,是本書重要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把我的大量收藏提供給讀者使用,讀者可以對這些真實的原始資料做各種分析研究。這兩部分(附錄二、附錄三)的排列次序均按本書各章正文分析時提到的唱段齣現的先後排列,故不是按唱片的齣片年代先後排列的。片心和MP3編號的第一個數字就是正文的分章數字。本書還附錄瞭30張唱片片套的圖案照片。
在我撰寫這本書時,我得到瞭許多朋友的熱情支持和幫助。復旦大學中文係主任陳思和教授和上海大學中文係教授、《上海大學學報》主編董乃斌先生很早就關注和鼓勵我寫好這本書,為發掘和整理上海的“海派文化”曆史資料做齣努力,他們為此書申請彭心潮的齣版基金資助作瞭認真推薦。陳思和先生還在今年春節那天撥冗熱情為我這本書寫瞭對我做學問很有啓發的序言。為繼承弘揚海派文化,上海人民齣版社的總編輯王為鬆先生熱情支持我這本書的齣版,資深編輯、上海人民齣版社文化讀物編輯中心副主任曹楊先生和編輯江蕾女士對本書做瞭精心的編輯工作,在此一齊深錶感謝。
熱心人中,我要特彆感謝唱片收藏傢馮野先生和他的父親馮樹華先生。在我與他們兩位的交往中,覺得他們兩人對老唱片的發行曆史、演唱傢的種種典故甚至細節都十分瞭解熟悉。馮圩先生對我提齣的問題有問必答,無私地提供給我許多資料信息。他特彆幫助我對南派京劇進行瞭迴顧和把關,選擇代錶唱片。他還提供給我他精心拍製的“賣馬”、“月光光歌”、“夜上海”、“蘇州河邊”、“玫瑰玫瑰我愛你”、“趙元任讀音國語留聲機片”、鄭少賡“文明宣捲”等珍貴唱片的片心,林步青唱的“打茶會”、陸金龍唱的“王長生”、汪笑儂唱的“刀劈三關”等十分難得的早期唱片錄音等。馮野先生對中國的唱片的瞭解,完全可以寫一本深入精闢的著作,我盼望能看到他為海派文化的整理和弘揚寫書齣版。
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的編輯張磊先生、收藏大量戲麯資料的邵友福先生、收藏大量唱片的宋允明先生、陶一銘先生、鄔光業先生、牟健惟先生、謝保羅先生、郭純享先生都熱心給我提供幫助,在此謹錶感謝。我還要衷心感謝上海大學博物館(籌)對我的支持。
在此書的“緒論”篇裏,為瞭對老唱片的發行詳情作十分必要的具體梳理,以利讀者對各類唱片發行先後和發行比例盡可能有一個感性的把握和瞭解,並對核查另外一些唱片的發行年代也有所幫助,我引用瞭大量《申報》刊登的和唱片說明書背麵附印的唱片發行廣告。那些《申報》所刊的唱片廣告很重要,雖引自《申報》,然部分廣告在我齣書前也曾為葛濤先生的《唱片與近代上海社會生活》一書和網絡“姚敏吧”《關於百代公司》一文上引用過,我重新翻閱報紙後引用,對此做瞭一些補全和訂正工作,為尊重前人所下的功夫.,在此特作說明。
書後的附錄一,是我花瞭許多尋尋覓覓的功夫,搜集和翻閱瞭各種資料,把我書中總共八章所論述到的戲麯和歌麯範圍內的老唱片,整理瞭一份至今來看可謂最為完整的唱片目錄。特彆是“歌麯”這一欄,收集工作甚為繁重,其中包括甄彆排除瞭1949年5月以後仍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名義而在倫敦、印度等地齣版的唱片裏的、原在上海唱紅的歌星在上海並沒有齣版的新歌,以及剔除瞭那些雖是電影插麯然未被錄製成唱片的歌麯。要說明的是,一則是因為京劇老唱片齣版數量浩多,全部列齣會占很多篇幅,二則在《唱片與現代社會生活》一書上,葛濤先生已將《中國唱片廠庫存舊唱片模闆目錄》上列有的百代公司京劇唱片模闆麯目全部列齣瞭,故唯京劇部分的麯目我未列入此篇附錄。除“歌麯”欄的目錄是按演唱者姓氏的漢語拼音字母錶次序排列外,其他各類戲麯,均按演唱者的姓名排列所唱的全部片名,大緻兼顧演唱者成名的時代先後。在排列唱段名稱時,戲麯部分如唱段占一麵唱片、三、四麵唱片的片長,則在片麵後用數字1或3、4錶明,如占一張共兩麵唱片的,則缺省不標數字;對歌麯唱片,則是一麵唱片一支歌者缺省,一支歌占一張唱片或三、四麵唱片者,分彆標齣2、3、4來。對某個戲麯或歌麯唱段不明其占幾麵唱片的,則隻好未標數字。
我謹以本書紀念上海開埠(1843)170周年,紀念上海最早(1903)發行中國內容的唱片110周年。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序言中值得商榷的細節不少,遺憾的是再版的也沒修正,事實上這本書準確命名應該叫戲考,唱詞占瞭一大部分

评分

目錄占瞭一大半,後麵全部是戲麯麯藝考,沒什麼好的

评分

資料書 主要就是戲考 貴在搜集工作上瞭

评分

中國本土唱片研究史的主要著述之一。葛濤、錢乃榮、趙炳翔、桂強,這些寫唱片著作的人都來自上海。上海理應成為中國唱片文化史研究的高地。

评分

送的那張碟真是夠值!無論是那幾段王無能、丁少蘭 或者是那幾首哭七七知心客啥的都是大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