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我们向往远方
18岁,我们离开家
22岁,我们想找份好工作
25岁,我们涨了工资,渴望升职
29岁,我们计划买房买车,生活日趋圆满,心中却多了个缺口
30岁,再不远行,我们只会没区别地老去
奔三青年李沐泽,离开路透社,历时304天,穿越15国。印度的风太热,伊朗 的水太涩,在以色列阅读最深的文明,在尼泊尔触摸最高的天空,从恒河到尼罗河,从1世纪到21世纪,从喜马拉雅到死海,经过之后,总会带走点什么。
没有师父,没有白马,但每个人都要有一场西行。
丢失了行囊,却带回真的我,然后明白,柴米油盐是不同的诗意与远方。
李沐泽
旅行者、职业媒体人。(微博:@某个旅人23号 )
八零后,生于北京,23岁之前从未走出京城,安心于自我小小世界。研究生期间因交换项目在台北生活两个月,才第一次发现世界原来如此不同,旅行生涯遂始于这场意外而一发不可收。后旅居英国,周游欧洲大陆。回国后工作于英国路透社 ,拥有一张漂亮的名片,奔忙于 都市丛林,在三十岁来临之前,突然意识到看似美满的生活若有所失。于是,带着疑问,追随内心,辞职上路。
时下,旅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正在泛滥的概念。都市人定期在区域间的流动也渐渐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忙着利用有限而集中的假期时间匆匆把足迹留在异地,去知名的景点拍照片、买纪念品,然后再拍照片。用这种方式似乎可以纪念什么。 你可以把这样的大多数人定义为旅行者吗?他们只...
评分书即将上市,有些紧张,不是为了所谓红不红,也不全为了市场,在意自己和出版社花了这么大精力有没有做好这件事。 书写得很艰苦,在周游到半年的时候,我来到尼泊尔,坐在博卡拉面对雪山,为了缓解在印度虐了两个月之后的身心俱疲,几乎每天只是吃中餐、晒晒太阳,我的微薄粉...
评分说实话,我不擅长评论旅游类书籍,尽管我觉得写得好,但我总不能把自认为写得好的抄在上面吧。所以这本书一直耽搁了很久才决定下笔。 旅行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曾经看过吴苏媚的《我的中东》,作为专业的背包客,他们可以在青年旅社里窝上一星期,用着wifi上网,看着国内...
评分旅行文学的书看了不少,所有的作者都会在前言中说明自己出行的原因,而且也大都相同。书中的风景人情自然也看了不少,甚至可以说是熟稔了。我们看这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足不出户神游世界,还是为了给自己的出走积攒动力?如果是前者,倒也无妨,但我觉得国家地理的高清大图可...
评分在从珠海回长沙的动卧上看完了这本书,完成了从秋天到冬天的跨越。很多年不看畅销榜上关于游记的书了,因为大部分矫情又做作,三分的故事非要抒出十分的情,一个人矫情非要弄得社会庸俗。这本书不太一样,所以我好像很轻松地看完了。 生活方式没有高低之分,区别在于选择与承担...
可读性差,感觉有三分之一的字是为了凑字数
评分心动了就马上去,7.8去吧,坚持!
评分“当我们把旅行,远方,爱当做整个人生大事时,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年轻了“
评分型男同事写的书!各位友邻帮忙来一发~
评分在写什么JB啊,跟流水账一样,在书里发现很多歌词,老男孩,朋友,崔健/张震岳等等,而且文章里有很多语句就是在装在炫耀,例如:辞职信吓了老板一跳,挽留被我拒绝。亚洲副总裁出差来北京约我喝了杯咖啡!再例如:在海边醒来的早晨,听了会leonard cohen,读了会三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