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我们向往远方
18岁,我们离开家
22岁,我们想找份好工作
25岁,我们涨了工资,渴望升职
29岁,我们计划买房买车,生活日趋圆满,心中却多了个缺口
30岁,再不远行,我们只会没区别地老去
奔三青年李沐泽,离开路透社,历时304天,穿越15国。印度的风太热,伊朗 的水太涩,在以色列阅读最深的文明,在尼泊尔触摸最高的天空,从恒河到尼罗河,从1世纪到21世纪,从喜马拉雅到死海,经过之后,总会带走点什么。
没有师父,没有白马,但每个人都要有一场西行。
丢失了行囊,却带回真的我,然后明白,柴米油盐是不同的诗意与远方。
李沐泽
旅行者、职业媒体人。(微博:@某个旅人23号 )
八零后,生于北京,23岁之前从未走出京城,安心于自我小小世界。研究生期间因交换项目在台北生活两个月,才第一次发现世界原来如此不同,旅行生涯遂始于这场意外而一发不可收。后旅居英国,周游欧洲大陆。回国后工作于英国路透社 ,拥有一张漂亮的名片,奔忙于 都市丛林,在三十岁来临之前,突然意识到看似美满的生活若有所失。于是,带着疑问,追随内心,辞职上路。
每个人出去玩回来,都想要说点什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进步,交通方便了,海量的信息告诉人们还可以去地球上的什么地方玩,丰富的商业旅游资讯为人提供划算的住行选择,这些过于优渥的出行待遇使人们忘记了旅游的初衷。没错,在最初的时候,出去玩是为了回来时能说点儿什么。 ...
评分时下,旅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正在泛滥的概念。都市人定期在区域间的流动也渐渐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忙着利用有限而集中的假期时间匆匆把足迹留在异地,去知名的景点拍照片、买纪念品,然后再拍照片。用这种方式似乎可以纪念什么。 你可以把这样的大多数人定义为旅行者吗?他们只...
评分我敲击键盘,十指轻动,流畅的节奏,字符在屏幕上绽开……总觉得这个作者的自述是如此的引动我内心的共鸣,一样的心有牵挂,一样的不甘屈服,一样的渴望自由。我想,阅读中能获得的认同感,最高的,也莫过于“像看到了世界上另一个我”了吧—— 选择是件很慎重的事,所以不要...
评分方文山说:“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愿意当自己。”如果你要问本书作者李沐泽他为何选择在三十岁的当口辞职去远行,他的答案大概就是想去真诚地面对自己。他说:“我并不害怕这个世界的边界,从一开始就不害怕。那些道理十年前我就知道,可我依旧懦弱而犹豫,在自己的世界边...
评分再次看到旅行的时候,总有种默默的伤感,为了那些去过的或者没有去过的地方。最初开始旅行的时候,那是有时间没钱的日子,总觉得外地比自己身边的地方要好玩,有看头。去一个地方,总会去看看当地的风景名胜,或者古迹表演,一切都是那样的新奇,一切都是那样的理所当...
“当我们把旅行,远方,爱当做整个人生大事时,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年轻了“
评分心动了就马上去,7.8去吧,坚持!
评分出发的时候应该没想到会变成一本书,所以排版都还是微博体。所谓文化人旅游与非文化人旅游,非文化人就是今天去了哪吃了什么隔壁房间旅客发生了什么破事,文化人就是看到什么风景想起了什么书哪句话哪首歌,想起了自己曾经发生的事。作者的文字我很喜欢,鲜有吐槽,最多的是自省,沿途都在关注自己内心发生的变化(当然,变没变只有他自己知道)。旅行就该是这样,只与路上的自己有关,走过便已经远离,更不要说我们这些看客了,那始终是别人的旅行,心动,就自己上路吧。
评分心动了就马上去,7.8去吧,坚持!
评分出发的时候应该没想到会变成一本书,所以排版都还是微博体。所谓文化人旅游与非文化人旅游,非文化人就是今天去了哪吃了什么隔壁房间旅客发生了什么破事,文化人就是看到什么风景想起了什么书哪句话哪首歌,想起了自己曾经发生的事。作者的文字我很喜欢,鲜有吐槽,最多的是自省,沿途都在关注自己内心发生的变化(当然,变没变只有他自己知道)。旅行就该是这样,只与路上的自己有关,走过便已经远离,更不要说我们这些看客了,那始终是别人的旅行,心动,就自己上路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