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我们向往远方
18岁,我们离开家
22岁,我们想找份好工作
25岁,我们涨了工资,渴望升职
29岁,我们计划买房买车,生活日趋圆满,心中却多了个缺口
30岁,再不远行,我们只会没区别地老去
奔三青年李沐泽,离开路透社,历时304天,穿越15国。印度的风太热,伊朗 的水太涩,在以色列阅读最深的文明,在尼泊尔触摸最高的天空,从恒河到尼罗河,从1世纪到21世纪,从喜马拉雅到死海,经过之后,总会带走点什么。
没有师父,没有白马,但每个人都要有一场西行。
丢失了行囊,却带回真的我,然后明白,柴米油盐是不同的诗意与远方。
李沐泽
旅行者、职业媒体人。(微博:@某个旅人23号 )
八零后,生于北京,23岁之前从未走出京城,安心于自我小小世界。研究生期间因交换项目在台北生活两个月,才第一次发现世界原来如此不同,旅行生涯遂始于这场意外而一发不可收。后旅居英国,周游欧洲大陆。回国后工作于英国路透社 ,拥有一张漂亮的名片,奔忙于 都市丛林,在三十岁来临之前,突然意识到看似美满的生活若有所失。于是,带着疑问,追随内心,辞职上路。
说实话,我不擅长评论旅游类书籍,尽管我觉得写得好,但我总不能把自认为写得好的抄在上面吧。所以这本书一直耽搁了很久才决定下笔。 旅行对于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曾经看过吴苏媚的《我的中东》,作为专业的背包客,他们可以在青年旅社里窝上一星期,用着wifi上网,看着国内...
评分30岁了,再不远行,我们只会没区别地老去。书面的话,如是说。 没有师傅,没有白马,但每个人都要有一场西行。书底的话,如是说。 我想了想,是吗? 在早几年,作者君是我的同事,也是好友,后来我两前后脚辞了职,不是同事,仍是好友。你知道,人生的某些吊诡之处,在于偶...
评分时下,旅行似乎已经成为一个正在泛滥的概念。都市人定期在区域间的流动也渐渐成为一种常态。人们忙着利用有限而集中的假期时间匆匆把足迹留在异地,去知名的景点拍照片、买纪念品,然后再拍照片。用这种方式似乎可以纪念什么。 你可以把这样的大多数人定义为旅行者吗?他们只...
评分在路上,不回头 我又活了。 每次在路上旅行,就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每次出发,都是精力充沛;每次回程,都是千思万绪,或干脆让脑袋放空。 可不,今晚我还在澳门,明晚的此时,我就会在前往北京的火车上。 在路上,这个词,对...
这次购书中的第二本旅行励志书。作者80后却认真在感慨自己老了。既然如此,身为读者就放过这个老人,去看别的书吧。
评分有思考有诚意的旅行笔记。
评分“当我们把旅行,远方,爱当做整个人生大事时,我们就不可避免地年轻了“
评分作者用自己的经历诠释work hard play hard
评分可读性差,感觉有三分之一的字是为了凑字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