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国二十五载的约翰.芳雷,在胞兄杜德利过世之后,成了芳雷家族唯一的爵位和财产继承人。当时年少轻狂的十五岁少年,如今回国已蜕变为行止严谨的四十岁绅士,并娶得青梅竹马的美娇娘。
约翰坐拥芳雷宅园数年,尽管寡言不善社交,尽管村民对他不甚熟悉,但从未有人质疑他的身分。然而,一名来自美国的帕特里克.高尔先生在律师陪同下登门拜访,宣称他才是如假包换的约翰.芳雷。他滔滔述说二十五年前搭乘铁达尼号前往美国的往事,在船只沉没他获救之后的局面演变;最令人讶异的是,他对十五岁之前的小约翰一清二楚,连只有当事人才知情的秘密……
约翰.芳雷?帕特里克.高尔?谁是真材实料?谁是冒名顶替?就在检验指纹真假立判的前一刻钟,约翰.芳雷俯溺在花园水塘中,难道他心虚羞愧自我了断吗?
约翰·狄克森·卡尔 John Dickson Carr(1906-1977),美国宾州联合镇人,父亲是位律师。从高中时代起卡尔就为当地报纸写些运动故事,也尝试创作侦探小说和历史冒险小说。1920年代末卡尔远赴法国巴黎求学,他的第一本小说《夜行者》(It Walks By Night)在1929年出版。他曾经表示:「他们把我送去学校,希望将我教育成像我父亲一样的律师,但我只想写侦探小说。我指的不是那种旷世巨作之类的无聊东西,我的意思是我就是要写侦探小说。」
1931年他与一位英国女子结婚定居英国。在英国期间,卡尔除了创作推理小说外也活跃于广播界。他为BBC编写的推理广播剧“Appointment with Fear”是二次大战期间BBC非常受欢迎的招牌节目。美国军方因而破例让他免赴战场,留在BBC服务盟国人民。1965年卡尔离开英国,移居南卡罗来纳州格里维尔,在那里定居直到1977年过世。
卡尔曾获得美国推理小说界的最高荣耀──终身大师奖,并成为英国极具权威却也极端封闭的「推理俱乐部」成员(只有两名美国作家得以进入,另一位是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 Highsmith)。卡尔擅长设计复杂的密谋,生动营造出超自然的诡异氛围,让人有置身其中之感。他书中的人物常在不可思议的情况下消失无踪,或是在密室身亡,而他总能揭开各种诡计,提出合理的解答。他毕生写了约80本小说,创造出各种「不可能的犯罪」,为他赢得「密室之王」的美誉。著名的推理小说家兼评论家埃德蒙.克里斯宾(Edmund Crispin)就推崇他:「论手法之精微高妙和气氛的营造技巧,他确可跻身英语系国家继爱伦坡之后三、四位最伟大的推理小说作家之列。」
在看之前就被告知说是挺一般,看完了,我说我还挺喜欢的。的确,作为侦探小说来说有点犯忌,一个形状奇怪的凶手似乎和侦探本人是凶手一样,有点不合规矩。或许这也是故事本身更加让读者摸不清头脑的一个原因吧。的确,故事本身很是曲折迷离,完全猜不到到底是怎么回事,而...
评分其实说赖皮的,只是大家都没想到而已····好的密室不可能都是心理诡计(机械轨迹也有很不错的,除了在门上做各种手脚的)。 其实作者暗示也挺多的,只是答案太过离奇没人去想。 我只是猜到可能是投掷类诡计(前面有暗示-吉普赛人等等) 不过这么长一部小说就围绕了这么一...
评分 评分这么好的书为什么还没有人评论? 典型的卡尔之菲尔博士风格,充满想象力,诡异,好看的故事,前世今生。凶手自白很长,菲尔博士在哪里走对了路子,以及哪些问话是致命的,都清清楚楚,像极教科书。除此之外,这本书给人的推理之外的感受更让我欣赏。 所谓“歪曲” 书的名字...
如果翻译能再好一点儿,四分;如果不用那个拙劣的愚蠢的把这本书弄得像“大宇”之类的少年悬疑的木偶,五分……喜欢里面的爱情戏份。
评分如果翻译能再好一点儿,四分;如果不用那个拙劣的愚蠢的把这本书弄得像“大宇”之类的少年悬疑的木偶,五分……喜欢里面的爱情戏份。
评分这算是密室杀人吗?明明是开放式的环境嘛。好吧,如果把整栋房子都算进去的话,算是吧。多重解答还挺不错的。最后的犯案手法简单也利落,就像那个黄金人偶的谜底一样。
评分一句话诡计
评分再见卡尔,绝壁不会再读卡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