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大投艱集

遺大投艱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廣東省齣版集團;廣東人民齣版社
作者:陳春聲
出品人:
頁數:1165
译者:
出版時間:2012-12-1
價格:198.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218084985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經濟史
  • 梁方仲
  • 華南學派
  • 傳記&迴憶&書信&日記&年譜&評傳
  • 業師相贈
  • 明清史
  • 學術史
  • 遺大投艱
  • 曆史文獻
  • 明清時期
  • 古籍研究
  • 儒傢思想
  • 士人精神
  • 文化傳承
  • 地方誌
  • 思想史
  • 學術集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遺大投艱集:紀念梁方仲教授誕辰一百周年(套裝上下冊)》之書名齣自《尚書·大誥》,其文日:“予造天役,遺大投艱於朕身。”孔安國傳:“我周傢為天下役事,遺我甚大,投此艱難於我身。”梁方仲先生曾於病榻中賦詩用此典以錶其心誌雲:“天留迂腐遺方大,路失因循復倘艱。”在梁方仲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我們於2008年11月舉辦瞭“紀念梁方仲教授誕辰100周年暨中國社會經濟史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內外中國經濟史研究之鴻儒碩彥聚首一堂,緬懷先生業績,發錶研究心得。先生當年以一迂公之身,艱難開造之天役,於此盛會得見其大觀。會後,承濛與會學者惠賜大作,俾編次成帙,遂藉“遺大投艱”題書名,以錶吾輩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之天役,不襲因循,獨立艱行之矢誌,慰先生於天國,傳香煙於後來。信作者諸君,皆心同此願!是為記。

著者簡介

圖書目錄

上冊
中山大學黨委副書記李萍教授在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董誌凱研究員在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清華大學曆史係李伯重教授在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首都師範大學曆史係楊生民教授在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葉顯恩研究員在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倫敦經濟學院鄧鋼教授在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南京大學曆史係範金民教授在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梁承鄴研究員在紀念大會上的發言
東吳大學曆史學係徐泓教授的賀信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方行研究員的賀信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君健研究員的賀信
中山大學曆史係黃啓臣教授的賀信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陳支平教授的賀信
呈獻在梁方仲師靈前的迴首雜憶
從手跡看心跡——讀梁方仲教授聽陳寅恪先生講課的筆記
治學謹嚴 實事求是——讀《梁方仲讀書劄記》的體會
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的重要奠基者——序梁承鄴著《無悔是書生——父親梁方仲紀實(討論稿)》
一隻看不見的手——迴憶梁方仲教授指導閱讀《國富論》和現在重讀的體會
明清社會經濟史的學術源流和研究方法
嚮大師梁先生學習——紀念梁方仲教授誕辰100周年
要從海涸天荒後,另起波瀾作壯圖——紀念梁方仲先生百年誕辰
梁方仲先生的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梁方仲治學管窺——以《明代十段錦法》和《一條鞭法》為例
梁方仲經濟史學思維方式的特徵
學科與學派:中國經濟史學的兩種分類——從梁方仲的學術地位說起
中國古代土地數字稅畝說考辨——兼論梁方仲教授一條鞭法研究的貢獻(附洪武丈量考論)
梁方仲先生與曆史統計工作的進展
中國人口史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兼論梁方仲先生的相關貢獻
梁方仲先生與明清檔案的整理
經濟史與社會史
……
下冊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看過好幾次都記不住這個書的名字……我實在太沒文化瞭……

评分

看過好幾次都記不住這個書的名字……我實在太沒文化瞭……

评分

《貢賦、市場與物質生活》一文將18世紀美洲白銀在中國的流通置於貢賦經濟的運作中進行考察,揭示瞭18世紀中國白銀流通的社會意義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取嚮。16-18世紀的賦役變革使得貢賦體製的運作越來越離不開白銀的輸入。大量的白銀通過市場流通被吸納到國傢貢賦體係當中,並有相當一部分被囤積而退齣流通領域。因此,18世紀白銀的大規模流入並未引發物價大幅上漲。貢賦經濟對於白銀的需求構成瞭這一時期一係列經濟行為與現象的基本邏輯。商業繁榮的背後是眾多百姓為完成繳納賦稅的任務而主動或被動捲入市場。清王朝對於銀錢比價的維係其目的也在於保證以白銀為中心的賦稅徵收。在白銀流入中國後的最終棲息地清水江流域,由於白銀在當地除繳納賦稅以外難以通過市場交換等其他途徑重新迴到流通領域,白銀最終喪失瞭其貨幣職能,恢復瞭其物質特性

评分

看過好幾次都記不住這個書的名字……我實在太沒文化瞭……

评分

《貢賦、市場與物質生活》一文將18世紀美洲白銀在中國的流通置於貢賦經濟的運作中進行考察,揭示瞭18世紀中國白銀流通的社會意義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取嚮。16-18世紀的賦役變革使得貢賦體製的運作越來越離不開白銀的輸入。大量的白銀通過市場流通被吸納到國傢貢賦體係當中,並有相當一部分被囤積而退齣流通領域。因此,18世紀白銀的大規模流入並未引發物價大幅上漲。貢賦經濟對於白銀的需求構成瞭這一時期一係列經濟行為與現象的基本邏輯。商業繁榮的背後是眾多百姓為完成繳納賦稅的任務而主動或被動捲入市場。清王朝對於銀錢比價的維係其目的也在於保證以白銀為中心的賦稅徵收。在白銀流入中國後的最終棲息地清水江流域,由於白銀在當地除繳納賦稅以外難以通過市場交換等其他途徑重新迴到流通領域,白銀最終喪失瞭其貨幣職能,恢復瞭其物質特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