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滞的帝国

停滞的帝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法] 佩雷菲特
出品人:
页数:502
译者:王国卿
出版时间:2007-7
价格:46.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2693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停滞的帝国
  • 中国历史
  • 文化
  • 佩雷菲特
  • 中国
  • 汉学
  • 帝国史
  • 停滞
  • 政治体制
  • 历史演变
  • 权力结构
  • 社会变革
  • 制度僵化
  • 文化发展
  • 经济停滞
  • 历史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793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到访中国,这次出使在历史上最大的争论是:英国使者有没有向乾隆皇帝下跪磕头?…… 本书作者佩雷菲特从世界史的角度,将此次出使作为东方与西方的首次撞击来考察,于是,视野开阔了,可供思考的素材也就相应丰富起来。

在作者眼中,这次英国人的出使实质意味着当时的“天下唯一的文明国家 ”面对“世界最强大的国家”…… 本书以详实的史实,有趣的细节,精彩的笔致,揭示中西文明巨大差异和冲突。

二百年前,大英帝国从给乾隆祝寿为名向中国派出了马戛尔尼勋爵率领的庞大使团,英国此举意图同清政府谈判以改善两国的贸易,而中国方面由于文化背景与政治观念不同,认为英国里仰慕中华文明才遣使臣远涉重洋为皇上祝寿的,这场聋子之对话尚未开始就注定失败了。学术界争论已久的马戛尔尼觐见时是否下跪的问题并不单纯是一场礼仪之争,而是两种文明的撞击,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先生就这一主题在1989年5月出版了《停滞的帝国》一书。该书一出版就进入畅销书行列,半年内就售出了20万册。

作者简介

阿兰·佩雷菲特,生于1925年。法兰西学院院士,学者,法国《费加罗报》编辑委员会主席,曾担任过七任部长,在法国政治界和学术界都颇有影响,属于法国传统上博学多才、思想敏锐、视野广阔的一类知识分子。

目录信息

读后感

评分

在虹口图书馆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想起好像是老师推荐阅读的书,而且看起来很老的样子,出版年代是1993年。由于我一直觉得西方学者写中国的书,尤其是旧版本的,应该都是一些很经典的书,所以,在好几次错过之后,这个暑假还是把它借出来了。而且现在在考虑要不要把何伟亚的《怀...  

评分

终于看完了这本500页厚的书,这是我早就关注的书了,但说实话,通读完并没给我所想象的震撼,现在毕竟不同于几十年前。但是的确它提供了一个外国人看中国的独特视角。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资料的占有,作者通过使团的文件和日记,传教士的通信以及连一般中国人都不得...  

评分

终于看完了这本500页厚的书,这是我早就关注的书了,但说实话,通读完并没给我所想象的震撼,现在毕竟不同于几十年前。但是的确它提供了一个外国人看中国的独特视角。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对资料的占有,作者通过使团的文件和日记,传教士的通信以及连一般中国人都不得...  

评分

2018年12月,因创作《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清朝帝王三部曲而为人熟知的历史小说家二月河在北京病逝,一个半月之前,闻名海内外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刚刚在香港辞世。 13年前的12月,两人在深圳相会,共同受邀参加一场文艺对话,交流文学,畅谈历史。聊起二月河...  

评分

两百年前,英国的马戛尔尼勋爵带着乔治三世的国书,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带领着庞大的使团历经10个月的航行与1973年7月抵达天津大沽口外,并于9月14日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了乾隆皇帝。 当时,英国是率先实现工业革命和拥有绝对制海权的西方第一强国,而中国则一直是东方最庞大、...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了一半 还没有读下去 果然是要多读一些书 听一家之言是没有用的 中英贸易在乾隆时代发生重大变化 茶叶替代瓷器 鸦片开始兴起 能从很多角度来看待这次马嘎尔尼的出行 与法国大革命挂上钩也是令人感到惊奇的 此外还激发了吾对圣赫纳拿的兴趣 现在准备写一些与鸦片战争有关的东西 最近在读别人写的书 感觉马嘎尔尼事件的影响力还真是大得可以 因此 这本书还需要好好研读才行

评分

早知道作者的历史观如此东方主义,我也许不会去读。光是美化殖民主义一节就让我作呕了。我觉得真应该问一下作者,没人告诉你文革结束了么?如此的傲慢态度对照着今天欧洲的衰落,真是莫大的讽刺啊。中国人憋口气,给自己挣挣脸吧。

评分

早知道作者的历史观如此东方主义,我也许不会去读。光是美化殖民主义一节就让我作呕了。我觉得真应该问一下作者,没人告诉你文革结束了么?如此的傲慢态度对照着今天欧洲的衰落,真是莫大的讽刺啊。中国人憋口气,给自己挣挣脸吧。

评分

这本书的意义,就是在于东方主义的延续以及王朝循环论所引起的中国停滞论在西方史学界的影响,这在五六十年代后才逐渐被美国史学界所消解,也就是费正清伟大的冲击反应说。当然欧洲学者的接受也就是大致在此时,而中国中心主义和更加夸张的大分流,则呈现在更晚近的著作中。以前的中国人更喜欢前者,关注时代的进步。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更喜欢后者,强调祖宗的成就——还是那句话:每一个会想起我祖上阔过的人,都是在爱国啊~

评分

详实到令人无聊的资料引用,然而却因此让我们得以窥见国民性丑态和高傲引致的停滞。以前历史课上,教师会略提一下英国使团在乾隆面前是单膝下跪的,其他则略去不提,在民族高傲感的驱使下,我们会以为这是英人欺侮,异族统治则让我们以为这是鞑靼祸患,而忽略了自身在这场浩劫之中负有的责任。我们的血穿过了2400年,穿过了清朝的屈辱、民国的尝试和共和国的苦难,到现在仍然充满天朝上国的高傲。说谎、偷盗、贿赂、人情练达、好听恭维、防民甚于防川、崇古,这永远的换汤不换药,不要说百年的苦难和浮沉让国民性改变了什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