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著作是关于中国“中产”的。显然,这是一个有趣且有特殊意义的话题,而且是一个人们莫衷一是的话题。这话题,在“里面”和在“外面”,立场和表述都会有冲突。这些有趣的冲突是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的表现,越往后看越会理解里面的意义。就像我们今天看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事情一样。
魏城,男,1959年出生于中国北京,1992年移居加拿大,1998年移居英国。现居英国首都伦敦。
新闻从业经历:
1986年至1992年:《中国青年报》记者
1994年至1998年:《星岛日报》加拿大版英文翻译
1998年至2005年:英国广播公司中文部记者
2005年至今: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www.ftchinese.com)资深记者、专栏作家
爱好:读书、游泳、旅行和听音乐。
最大的梦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重新移居中国。
被剥削的最狠的就是中等收入的人群了,当然书里一再声明中产的划分不光是看收入,但是事实上大家的普遍意识都是以收入来划分的。拿着干净收入的中等收入人群被征收了高额个人所得税,在社会上的权益却得不到任何的保障,所谓低收入的人群却堂而皇之的享受政府从前者身上收刮到...
评分读了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记者魏城07年写的《所谓中产》,书中一再强调中产不能光按收入和资产来定义,可实际大家就是按这个来定义的呀。对邓亚岚,方兴东,田沁鑫,洪晃等大佬们的采访非常客观,从访谈中了解到这些行业大佬们当时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其对行业发展的观察和预...
评分被剥削的最狠的就是中等收入的人群了,当然书里一再声明中产的划分不光是看收入,但是事实上大家的普遍意识都是以收入来划分的。拿着干净收入的中等收入人群被征收了高额个人所得税,在社会上的权益却得不到任何的保障,所谓低收入的人群却堂而皇之的享受政府从前者身上收刮到...
评分被剥削的最狠的就是中等收入的人群了,当然书里一再声明中产的划分不光是看收入,但是事实上大家的普遍意识都是以收入来划分的。拿着干净收入的中等收入人群被征收了高额个人所得税,在社会上的权益却得不到任何的保障,所谓低收入的人群却堂而皇之的享受政府从前者身上收刮到...
评分读了英国《金融时报》FT中文网记者魏城07年写的《所谓中产》,书中一再强调中产不能光按收入和资产来定义,可实际大家就是按这个来定义的呀。对邓亚岚,方兴东,田沁鑫,洪晃等大佬们的采访非常客观,从访谈中了解到这些行业大佬们当时所处的工作环境及其对行业发展的观察和预...
拉拉杂杂的,根本没说清楚。不过后面的采访实录有点意思,十几年后回望当时人的心态,非常有趣
评分对职业经理人、律师、医生、媒体管理人员的采访,简短而朴实。这些被采访者都是一般认为的中产阶级职业。但是,他们在行业当中是少数。普通的医生甚至并不能算作中产阶级。文章中提到中国的职业社会声望中排名前三的是市委书记、市长等官员,律师排在16,而医生在26,连一个政府科员都不如。而中国有句古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医生救人,律师救世,这是西方国家的看法,还有法律人政治家之说。可是,中国的现实不是如此。这是八年前的书,现在的情况更加明显了。律师开始获得政治地位和话语权,而医生的处境更加水深火热。医生这个原本体面的职业,现在成了比矿工、建筑工人有更高人身安全风险的职业。这本书是日报采访,当然难以深入。期待有更深刻、更发人深省的作品。
评分旅英回来叨逼逼唬国人以为咱都傻是吧 最烦堆砌事实了 而且是所谓的 为什么现在变得什么都不相信
评分最有价值的是对张广天、田沁鑫和洪晃的专访,「那些自称无产者的文化人」正过着中产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却催生了话剧「切•格瓦拉」和「生死场」。中国中间阶层无法告别60年代及其社会主义历史遗产,体制内外都一样。
评分最有价值的是对张广天、田沁鑫和洪晃的专访,「那些自称无产者的文化人」正过着中产生活,而这样的生活却催生了话剧「切•格瓦拉」和「生死场」。中国中间阶层无法告别60年代及其社会主义历史遗产,体制内外都一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