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龍捲風”增訂新版——龍應颱新版筆記《在時光裏》,寫於2013年2月16日旅途中,重新觀察,再度“認識”18歲成年後的早已超過1米84的大兒子安德烈(27歲),以及1米80的小兒子菲力普(23歲)。
★ 兩代共讀的36封傢書——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真誠袒露龍應颱、安德烈母子兩代的碰撞與交融,平等探討心靈之間的距離到底有多遠?本書特彆收入弟弟菲力普寫給哥哥安德烈的信《誰說香港沒文化》。
★ 安德烈首次發錶的照片——迴過頭,用心看看日益“遠去”的父母,從18歲那一年算起,忽忽又是一個10年。本書特彆新增安德烈第一次披露的照片,追蹤記錄安德烈成長的青春。
★ 華語世界榜首暢銷書——停下來,重新認識突然“長大”的兒女,《南方周末》最受歡迎的專欄之一,繼《野火集》後,龍應颱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孩子你慢慢來》、《親愛的安德烈》與《目送》),持續暢銷兩岸三地及華人世界。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共讀的36封傢書》 —— 兩代共讀的36封傢書 + 龍應颱新版筆記 + 安德烈首次發錶的照片 + 華人世界各地讀者的感動來信。
“親愛的安德烈……”,“親愛的MM……”
龍應颱離開歐洲的時候,安德烈14歲。當她卸任颱北市政府的工作(馬英九市長親自前往德國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長,任期內推動本土文化、樹木保護等措施),重新有時間陪傢人過日子的時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歲青年大學生,有瞭駕照,可以進齣酒吧,臉上綫條棱角分明,眼神寜靜深沉,透著一種獨立的距離,手裏拿著紅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點“冷”地看著自己的媽媽。
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多歲;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失去瞭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龍應颱無論如何要認識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從此,他在德國,她在香港,他到香港,她到颱灣,母子倆用瞭長長的3年時間相互通信——“18歲那一年”,“年輕卻不清狂”,“我是個百分之百的混蛋”,“大學生哪裏去瞭”,“為誰加油”,“你知道什麼叫21歲”,“獨立宣言”,“嚮左走,嚮右走”……平等得令人驚訝,坦率得近乎痛楚。
他們原來也可能在他18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他們做瞭不同的嘗試——她努力瞭,他也迴報以同等的努力。龍應颱“認識瞭人生裏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瞭自己的母親”。
【龍應颱】1952年生於颱灣,華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筆,33歲著手寫《野火集》抨擊時弊,21天內再版24次,對中國兩岸發生深遠的影響。34歲第一次做母親,自稱從此開始上“人生課”,至今未畢業,且成績不佳——《親愛的安德烈》與《孩子你慢慢來》、《目送》,是這堂“人生課”中的三本“作業”。
2007年9月20日,是母子通信專欄開瞭3年之後,龍應颱這樣說安德烈:“我知道他愛我,但是,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藉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瞭。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瞭小男孩安安沒有關係,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18歲的人。”
【安德烈(Andreas Walther)】,1985年生於颱灣,與首版《野火集》同齡,8個月大後移居瑞士及德國。2006年進入香港大學經濟係,認為經濟很“好玩”。
2007年8月25日,是母子通信專欄開瞭3年之後,安德烈這樣說媽媽:“MM,你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14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21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並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心態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於你的‘彆人’!”
能在二十岁读到这本书很棒。 人生就是从宽广的平原走向荆棘的森林。然而千回百转之后,只剩下“自己"二字。——有了这两句, 心里便少了许多介怀和拘泥。
評分 評分初识这本书还是大四的时候,舍友强烈推荐,但因为毕业季无心读书给错过了,前几天不知为什么,莫名的想看它,恰好新舍友刚买了再版书,所性拿来一睹为快。 何其有幸我可以阅读到这样一本赏心悦目的书,喜欢里面的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哪怕是安德烈口吐青烟的画面也没有丝...
評分傻左母親和白左兒子的奇葩對話集。
评分哈哈,書裏的媽媽總是被揶揄、被嘲笑、被哄的那一方,可她也是最坦誠最自省最深沉的一方,好佩服這樣的MM(這種說法是否也是Kitsche??:P)
评分一個人,想要真正認識自己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兩個人的溝通,更是難上加難,更不用說是不同年代不同生活方式的兩個人瞭。很有幸,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瞭一個積極的個案,兩個人因為血緣的關係更因為愛,在溝通這件事上付齣的努力,以及産生的變化,即更深層的連結。
评分不是每一個媽媽都是龍應颱,都有想去改變親子關係的自知
评分昨天聽收音機,一個節目說到有人做過一次調查,結果顯示,跟其他國傢的孩子相比,中國的孩子幾乎最少得到來自父母的情感支持。主持人說,中國的父母非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甚至願意為孩子犧牲一切,但卻不善於錶達自己的感情,不善於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不善於在孩子受傷時給予心理的安慰和疏導。我聽完之後,深以為然,由而想到《莊子·田子方》中的名言:“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龍應颱和安德烈的通信何以備受歡迎,似可從此體會,令人深思。十八年五月廿三日閱訖於長沙望月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