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希特勒的几个注解》(Anmerkungen zu Hitler)有七个“注解”:生涯、成就、成功、错误、失策、罪行、背叛。哈夫讷认为,希特勒没有继承什么德意志传统,更没有继承什么普鲁士传统。这些问题的答复恐怕没有这样简单。但是,哈夫讷提出的问题实在让人拍案叫绝!“他爱德国人吗?”,“他了解德国人吗?”,“哪个德国人想定居俄罗斯?”确实,只要看一看今天德国人对南方的向往与对阳光的渴望,我们就可以想象,当年的德国人应该是何等的“鬼迷心窍”,竟然会追随希特勒向冰天雪地的俄罗斯进军,到那里去夺取什么“生存空间”!而又有哪一个专业历史学家会提出如此绝妙的问题呢?我们确实很难说,希特勒是无条件地爱德国人,是真正了解德国人的。正如哈夫讷所说的那样,他把德国与德国人看成了实现自己雄心的工具。当他的计划失败的时候,他就像一位输掉了赛马比赛的养马人要打死自己的马一样,要用集体死刑来惩罚德国人。他不是无条件地服务于德意志民族,而是把德意志民族看成实现本人世界观与成就与价值感的工具。
塞巴斯蒂安·哈夫讷(Sebastian Haffner 1907—1999),出生在柏林,1940年,哈夫讷在英国出版了《德国:杰克尔与海特》(Germany:Gekyll & Hyde)一书。自1962年10月西德发生了阿登纳政府打击新闻自由的“明镜事件”以后,哈夫讷的思想开始开始向左转。1964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50周年纪念日与西德史学界关于德国一战责任的辩论,哈夫讷推出了历史著作《德意志帝国在一战中的七大致命过失》(Die sieben Todessuende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m Ersten Weltkrieg)。保守的哈夫讷成为了后来勃兰特政府的“东方政策”的开路人。1967年,哈夫讷又推出了《丘吉尔传》(Churchill),受到了广泛的赞赏。西德学生运动爆发时,哈夫讷已经年逾花甲,但他却十分理解与支持年轻一代的抗议运动。1968年,在德国1918年革命50周年之际,哈夫讷又出版了相关著作《背叛》(Der Verrat),谴责当年社会民主党领导人艾伯特“背叛”了社会主义革命理想。1978年,年逾古稀的哈夫讷推出了《解读希特勒》,以其短小精悍、深入浅出等特色长期与费斯特1973年出版的千页巨著《希特勒传》平起平坐,因此获得了Heinrich-Heine-Preis der Stadt Düsseldorf。
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传记。 精悍。没有对人物生平详实到有些琐碎的记述,而是凭借犀利的思想,一针见血地直抵人物深处,用一种近乎X光扫描搬的透彻分析人物的行为、性格、思想乃至潜意识。尤其,传记的主人公是希特勒——世界公认的魔鬼。 希特勒与他的时代是紧密联...
评分高中时代起,我就收集了起码四五个版本的希特勒全传,在往后断断续续的日子里,基本上凡是有关二战的书,无论是盟军的还是第三帝国的,包括前几年卖得很热的希特勒的秘书的回忆录,我都有收集。 这个收集,当然不是说买下来保存,而是跟进,仿佛是缅怀向往“荣光”的年少时代。...
评分这本书并不是关于希特勒生平的全面介绍,而是对当时(1978年)研究希特勒的一些创新注解,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1. 希特勒在1930-1942年的成功来自何处? 在1930年之前,希特勒及纳粹势力并不是德国主导势力,为何在此之后的十多年时间里迅速壮大并取得经济,政治,外...
评分文/吴情 尽管距离二战结束已有七十二年,尽管罪行累累的各类人物大多遭到严惩,但是我们对二战的理解、阐释以及温习,每年都在进行。谈到二战,恐怕无法跳过希特勒,这个让自己成为可怖岁月的代言人的“领袖”。然而,走近甚至走进希特勒都是危险之举,我们很难避免因后见之明...
评分希特勒是德国1918年十一月革命的结果。这点,和法国大革命的结果是拿破仑一样,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德国这年的十一月几十万柏林工人的起义,成功让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下台,终结了霍亨索伦家族在德国统治的封建王朝。推翻专制政府,结果迎接一个更大的独裁者,是很可玩味的事情。 ...
Historical essay in its best form.
评分Historical essay in its best form.
评分Historical essay in its best form.
评分Historical essay in its best form.
评分Historical essay in its best form.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