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第一部 东西哲学的交汇与“实学”思想的意义
第一章 《天主实义》:基督教与儒家的第一次对话
一 对儒家文化的适应与《天主实义》的意义
二《天主实义》
三 理解《天主实义》论证的前提知识——阿奎纳的哲学思想与儒家伦理的融合发展
四 应该如何看待《天主实义》
第二章 《天主实义》的哲学冲击——拥抱原始儒学与彻底否定性理学的形而上学构造
一 《天主实义》的哲学含义
二 东西方形而上学基本前提差异带来的问题
三 基督教与儒家对话的新视野
第三章 东西文化的交流与“实学”的现代意义
一 何谓“实学”
二 利玛窦所带来的西学冲击
三 洪大容与丁若镛实学思想的核心要点
四 对洪大容与丁若镛实学思想的评价
五 21世纪实学的现代意义
第四章 洪大容的相对主义思维和变革的逻辑——以与《庄子》的相对(相关)主义问题意识比较为中心
一 湛轩对“虚”的克服和对实学的向往
二 湛轩的无限宇宙的中心相对说
三 湛轩的相对主义“人物均”论
四 庄子的相对(相关)主义认识论和变化的哲学
五 湛轩的变化的哲学和主体变革的逻辑
六 湛轩的“实学”精神和主体意识
第五章 论茶山哲学与《天主实义》之间哲学范式的类似性
一 茶山思想和《天主实义》之间的连贯性
二 《天主实义》的“反性理学”范式
三 从性理学到茶山哲学的范式转换
四 茶山性理学理气论的解体与对道德实践的强调
五 结论
第二部 东西哲学融合的可能性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
第一章 麦金太尔的历史主义观点同儒学展开对话的可能性
一 东西方哲学之间展开合理对话的可能性
二 麦金太尔的历史主义观点及其对传统的解释
三 “现代”社会的问题(启蒙主义萌芽的失败)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范畴的传统
四 寻求亚里士多德主义与儒家之间的“合理性”对话
五 韩国哲学的主体性问题
第二章 有机体的自然观和东西方哲学融合的可能性
一 有机体自然观的开始和结局
二 科学主义的膨胀和近代理性的悲剧
三 东方的生命自然观和“天理”的道德形而上学
四 逃出困境:东西方哲学有融合的可能吗?
第三章 略论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化认同”的危机与“儒家伦理观”的意义
一 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化认同”的。危机与挑战
二 亚洲价值观与儒家式资本主义的争论及其虚与实
三 近代科学主义的膨胀以及工具理性所招来的悲剧
四 对工具理性的批判及其与儒家之“美德”伦理的遭遇
五 对儒家式的“有机体论”的道德形而上学的重新评价
六 结论:儒家伦理观在全球化时代能否成为有意义的对策?
第四章 东方的“相关性思维模式”和对有机体生命的理解
——以庄子和中医的有机体生命原理为中心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庄子的“超人类中心主义”和有机体的生命哲学
三 对中医学“阴阳五行的相关性思维”和有机体生命的理解
四 相关性思维的隐含意义:庄子超越有为的无为的标准和自由精神
五 结语:21世纪高科技时代东方的“相关性思维”和有机体生命观之意义
第五章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利玛窦与明末儒士之间的对话为依据
一 局部的生活环境范围和不同思维方式的产生
二 语言的差异和思维的差异——西方的形式逻辑和东方的相关性思维方式
三 事物存在原因的相异性——亚里士多德的外在动力因与朱熹的“理”(内在的存在原理)
四 东西方道德修养的共同根据——良知、良能和道心
补论 儒家式现代化问题
第一章 与西方式不同的儒家式现代化是否可能?
一 导论:多元文化应该发扬
二 现代新儒家对“现代化”的理解
三 宋明儒学作为“儒家式现代化”的精神根源
四 要讨论儒家对道德自律性的强调和“儒家式现代化”之间的相关性
五 结论:“儒家式现代化”能否代替“西欧式现代化”?
第二章 东亚文化认同的过去与未来
一 绪论:“中华”主义的没落与“东亚”意识形态
二 “儒家式社会”构成体的中心部与边缘部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