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主體·話語

權力·主體·話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華中師範大學齣版社
作者:李遇春
出品人:
頁數:510
译者:
出版時間:2007-1
價格:33.00元
裝幀:
isbn號碼:9787562235170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文學批評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現當代文學
  • 文學研究
  • 當代
  • 學科交叉
  • 論文
  • 現代文學
  • 權力
  • 主體性
  • 話語
  • 社會理論
  • 文化研究
  • 米歇爾·福柯
  • 政治哲學
  • 知識
  • 意識形態
  • 批判理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權力·主體·話語-20世紀40-70年代中國文學研究》的研究視角為“權力(文化)-主體(心靈)-話語(文學實踐)”。相應的研究方法為:權力的視角與心靈的視角相結閤,文化分析(意識形態分析)與心理分析相結閤。為此,導論闡述瞭權力與文化的關係、權力與主體的關係,以及權力、主體與話語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其中還重點界定瞭“權力”、“主體”和“話語”等核心概念的特定內涵。

第一章論述建構紅色文學秩序的曆史語境,即五四落潮後現代中國文學逐步發生的話語轉型現象。第二章圍繞“革命文藝生産範型”,具體分析紅色文學話語秩序的建構模式及其內在運作機製。第三章集中分析置身於紅色文學秩序中的中國作傢的主導性話語屈從立場。第四章集中分析置身於紅色文學秩序中的中國作傢被壓抑的話語反抗立場。第五章集中分析置身於紅色文學彾中的中國作傢的一種特殊的話語懺悔立場。第六章集中分析置身於紅色文學彾中的中國作傢的話語疏離立場。結語部分首先總結瞭置身於紅色文學秩序中的中國知識分子(作傢)的內心衝突,然後探討瞭沉陷這種文化心理睏境之中的中國作傢如何超越睏境的問題。

著者簡介

李遇春

1972年生,湖北新洲人。現任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兼任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和文學批評。1990年進入湖北大學行政管理係學習。1996—2002年就讀於武漢大學中文係,先後獲文學碩士、博士學位。在《文學評論》、《小說評論》等雜誌發錶論文40餘篇。本書是作者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另有《中國文學編年史·當代捲》(第二主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湖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各一項,協助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

圖書目錄


摘要
Abstract
導論
一 權力與文化
二 權力與主體
三 權力、主體與話語
第一章 現代中國文學的話語轉型
第一節 知識型與文學話語轉型
第二節 五四啓濛知識型及其文學話語範型的初建
第三節 從啓濛文學話語範型到革命文學話語範型
第二章 紅色文學話語秩序的建構
第一節 話語外部的排斥程序
一 文學話語禁區的設置
二 文學話語等級的構築
第二節 話語內部的提純程序
一 演繹型思維定勢
二 本質主義
三 曆史決定論
第三節 話語生産的組織程序
第三章 話語屈從立場:對自我的逃避
第一節 焦慮與文化認同
第二節 理想人格與革命英雄情結
一 革命英雄情結的心理發生機製
二 革命英雄情結的普遍性
三 理想化策略的運作方式
第三節 文化戀父情結
一 戀父情結的文化闡釋與文化淵源
二 文化閹割情結與人物形象塑造的非性化
三 父權崇拜與男性人物形象塑造的父性化
第四節 完美主義社會性格
一 作為社會性格的完美主義
二 完美主義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
三 革命作傢的完美主義社會性格生成的心理-文化動因
第四章 話語反抗立場:對自我的堅守
第一節 被壓抑的啓濛英雄情結
第二節 反抗者的心理畫像
一 自我投射:“人”與“物”
二 體驗“他者”:“中間人物”與“邊緣人物”
三 迴歸自我:心理獨白與心靈對話
第三節 文化審父的心理潛影
一 文化審父的曆史源流
二 神聖意象的顛覆
三 現代性的父子衝突
第五章 話語懺悔立場:在屈從與反抗之間
第六章 話語疏離立場:對自我的尋找
結語:超越睏境
參考文獻
後記
鳴謝
隱藏全部>>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主要研究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文學,以福柯的理論入手,顯然具有他的特點晦澀 拖遝。。

评分

主要研究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文學,以福柯的理論入手,顯然具有他的特點晦澀 拖遝。。

评分

主要研究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文學,以福柯的理論入手,顯然具有他的特點晦澀 拖遝。。

评分

麯解福柯,思維單純,對權力的理解停留在管製、壓迫的層麵。因襲瞭理論焦慮空浮的一麵,看不到人心人性的復雜和種種情緒在文學中的麯摺展開。在文學史上無所創見,在思想史上又顯得簡單幼稚。英文摘要趕緊刪掉吧,那麼多Chinglish 簡直可怕。

评分

可以作為理論套文本的範文來讀。用福柯的理論和精神分析學說解讀四十到七十年代的文學創作,可以算是麵麵俱到瞭。然而每個作傢內部作品都從不同角度引入理論,厚厚一大本,看得我都地老天荒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