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分析音乐的各种要素和结构, 深入浅出地叙述了有关音乐欣赏的一切必要知识,某些篇章内容超过了单纯音乐欣赏的范围, 而具有学理性探讨价值,不仅对音乐爱好者,就是对大多数专业音乐工作者也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初版于1939年,后被译作多种文字。中译本是根据1957年美国Mcgraw-Hill公司的在版本翻译。
我在少年时代曾经买过这本书,后来上学,出来飘荡,父母的家也搬了好几回,开始妈妈还留着,还搬到别的城市过,再搬家的时候,就被处理了,奇怪,这样的好书,为什么没有再印几次?
评分我在少年时代曾经买过这本书,后来上学,出来飘荡,父母的家也搬了好几回,开始妈妈还留着,还搬到别的城市过,再搬家的时候,就被处理了,奇怪,这样的好书,为什么没有再印几次?
评分作为时不时到“馄饨皮”(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劈情操的女同学,古典音乐之于我,是一种让人沉浸与舒服的存在。随着时间的流逝,对音乐并不精通的小白渐渐能闻声辨曲,而面对各种器乐的声音特色,也终于能够信口开河一二。在阅读艾伦·卡普兰的《如何听懂音乐》之前,我似乎很...
评分五十年前初夏的一天,毕业考前的最后一次辅导。记不清曲目是贝多芬舒伯特还是莫扎特,反正是大提琴改编曲,曲子并不难,估计也就是现在大提琴考级2级水平的样子。老师耐心示范着,但我心里长草,不想再练下去。老师焦急地问:你懂了么?嗯。好,你再拉一遍。自然这一遍也没能让...
评分市面上能够找到的有关古典音乐“导赏”书籍,大抵有两种。 第一种是“通史”类,基本套路是按照时间顺序,将文艺复兴到近现代所有作曲家的生平及关键作品浮光掠影介绍一遍。 第二种是“乐评”类,选取若干自己喜爱的作曲家或曲目,写感想、抒胸臆,整理成散文集子。 前一种...
还行
评分今天,当我们面对一部作品,感兴趣的已不仅仅是这个作品本身,还包括对其诠释的历史。在艺术文化产品被过度诠释的年代,对专业化知识、术语和理论的崇拜已经让真正的艺术体验渐行渐远。在这个时候,我们必须重新回过头,去想想那个最初的问题:如何去进入一本小说、一出戏剧或一首交响曲。这本大作曲家写的入门书,风格亲切、深入浅出,更重要的是绝无故作高深之态。科普兰反复强调,读书并不能让人更懂音乐,仔细聆听才是唯一的诀窍。作为一个亲身实践音乐制作过程的作者,他写的书具有一种单纯的品质——其论述永远只对音乐本体负责。
评分#音乐·002#超级短的册子,超级浓缩的观点。1.听众不必对自我有太过于自卑的“我不会听音乐”情结,所谓音乐的才华不是仅指拥有“绝对音高”、听一遍就能自行推演弹奏曲目的能力。什么叫真正毫无音乐才华?等同于色盲的“音盲”=多次听同一段旋律后依然无法在不同旋律中把它区分出来。2.如何听音乐建立在“听大量的音乐”这个基础之上,音乐量没超过一定水平,再多的理论都是废话。3.最好的作品不一定是最伟大的作曲家制作的,换而言之,有一首All-Time No.1作品并不意味着就是no.1音乐家。4.好的作品被框架约束的程度是小的,就像多维度不完整的(或者叫不被填满,留了白)作品,听众能在数次聆听的过程中挖掘出不同的体会去润色对其的分析。5.作品的创作过程很多时候是短小的灵感,逐渐被其他材料延展的过程。
评分没有给五星的唯一原因在于觉得不够全面 本书针对古典乐 主要从结构和曲式角度 入手 这部分料很足。要是再讲些调性 和弦 乐器搭配方面的就好了 其实主要想看这方面。总体来说 适合对音乐真的感兴趣 并想深入研究 且有音乐基础的人看。
评分作者很实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