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刘岳兵
出品人:
页数:506
译者:
出版时间:2012-6
价格:4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081575
丛书系列: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
图书标签:
  • 日本
  • 历史
  • 中国近代史
  • 近代史
  • 中日
  • 晚清
  • 维新,中日琉球朝鲜台湾历史
  • 日本中国观
  • 近代史
  • 中日关系
  • 历史学
  • 19世纪
  • 幕末明治维新
  • 外交史
  • 文化交流
  • 思想史
  • 东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3卷)(1840-1895)》从详细解读日本外交史、思想史和社会文化史的相关原始资料出发,论述了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日本的中国认识从臆测到实证、从同病相怜到蔑视轻侮以至于兵刃相向的发展过程。对幕末志士的中国认识、明治初期《中日修好条规》的交涉与签订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福泽谕吉以及为蔑视中国起推波助澜作用的各种言说、当时政界、军界及社会民众的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详细的实证研究,概述了这一历史时期日本中国观中殷鉴论、唇齿论、敌对论、亲善论等几种基本类型,并从总体上阐明了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凤凰文库: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3卷)(1840-1895)》附录有比较详细的相关事项年表和田中梓都美的《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专论,有助于把握这一时期日本中国认识的全貌。

作者简介

刘岳兵,哲学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中国日本史学会理事。

目录信息

引言:近代日本中国认识的原型及其变化机制
一 问题之所在
二 一个典型的例子:佐藤信渊的中国认识
三 中国认识变化的机制之一:对象化中国
四 中国认识变化的机制之二:类型化中国
五 简单的结语
第一章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日本中国观的几种主要类型
一 殷鉴论
二 唇齿论
三 敌对论
四 亲善论
第二章从“臆测”到实证
一 古贺侗庵的《海防臆测》与《鸦片酿变记》
二 洋学者的视线:渡边华山与高野长英
三 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儒者及志士的中国观
四 幕府“千岁丸”上海之行与实证的中国观的形成
补论:近代日本的立宪政体与中国--以加藤弘之的《邻草》为例
第三章作为“经略”的“修好”
一 “万国对峙”与“万国并立”
二 《中日修好条规》(上):“修好”的交涉
三 《中日修好条规》(下):“修好”的种种“如意算盘”
四 出兵台湾:无理取闹的得逞
第四章“可侮”与“不可侮”之间:以福泽谕吉为中心
一 舆论界“可侮”与“不可侮”的讨论
二 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上):《文明论之概略》以前的中国认识
三 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中):《文明论之概略》中的中国认识
四 福泽谕吉的中国认识(下):走向《脱亚论》
第五章蔑视中国的普及化
一 从《征讨清国策案》到甲午战争的爆发
二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一):竹越与三郎的《支那论》与德富苏峰的《大日本膨胀论》
三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二):荒尾精的《对清意见》与尾崎行雄的《支那处分案》
四 蔑视中国的普及化(三):歌曲与漫画中的中国丑化管窥
结语:由胜海舟的中国认识所想到的--与松浦玲先生商榷
一 所谓胜海舟自始至终反对日清战争
二 “尧舜的政治”真意何在?
三 胜海舟与丁汝昌、康有为
四 “所谓历史,实在是难呀。”
人名索引
征引及参考文献
相关事项年表
附录:近世至明治时期日本的台湾认识(田中梓都美)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硕士毕业论文用的最多的一本书,感谢编者~~~~~~~~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匆匆浏览了四章内容。文献翔实自不必说,与韩老师相比,一个像凌波微步,一个像在修习易筋经。。后记寥寥数笔别具一格。令人想往。

评分

匆匆浏览了四章内容。文献翔实自不必说,与韩老师相比,一个像凌波微步,一个像在修习易筋经。。后记寥寥数笔别具一格。令人想往。

评分

此册干货较多。 师:若华夏来攻,仲尼为相,孙武为将。你待如何? 徒:束甲休兵,以迎王师? 师:举国力战,斩孙武,虏孔丘。以谢国人! 徒:.........

评分

匆匆浏览了四章内容。文献翔实自不必说,与韩老师相比,一个像凌波微步,一个像在修习易筋经。。后记寥寥数笔别具一格。令人想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