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着一丝近乎零度的口吻,述写了以兰州为中心的我国西北偏北地域之下的风物、方言、饮食、民谣、历史、地理与流变。他以一种解构和夸饰的表情,记录了周遭的人物、闪逝的脸孔、河流两岸的气象、风尚的转移和思想的变迁。甚至,他用了一种嘲弄和仿写的手法,将目力所及的一些典籍与文本,一一撕毁,重新仿写并装帧,令人愕然。他精明且简单,又游刃有余地放肆,颠覆文本,向秩序开刀,时时骇人心跳。
张海龙,诗人、影像评论家、纪录片策划人及撰稿人、“我们读诗”创始人。
1973年生于兰州,1994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居杭州,任杭州日报影视工作室主任。
2012年至今,担任央视大型纪录片《自然的力量》总撰稿、纪录片《功夫少林》文学统筹;担任新疆建区六十周年17集成就纪录片《新疆是个好地方》总撰稿、16集人文纪录片《塔里木河》总撰稿;2014年12月,赴南极参与拍摄央视纪录片《疯狂摄影师》;2016年6月22日,大运河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以总策划兼总撰稿身份启动人文纪录片《国之大运》拍摄项目。
曾有长篇随笔集《西北偏北男人带刀》由中国工人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有世界杯随笔《绿茵水浒》由云南人民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有诗摄影作品《生活在别处》参加第三届大理国际影展。
作者是我的校友,年长于我。先做过老师,后当过记者,又去了杭州,写作。 听他讲这片我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土地上的人和事,特别亲切。黄河,铁桥,筏子,盖碗茶,华陵山,啤酒,黑兰州,烧烤,酒馆,黑社会,捞尸人,收集奇石的,雕刻葫芦的,搞地下摇滚的,还有身着白衫弹着吉...
评分“夜里,那场浑浊的泥雨过后,一片沉寂之中,似乎能听见花朵扑噜噜开放的声音,而早晨更能嗅到一种万物生长的气息。” “当我的表达也具有某种温度时,那些黑压压的文字便真实可感,仿若一群不惜力的蚂蚁雄兵。” “世界在我眼里是一架永不停歇的搅拌机,我们都在其中疯狂旋...
评分作者是我的校友,年长于我。先做过老师,后当过记者,又去了杭州,写作。 听他讲这片我生活了近三十年的土地上的人和事,特别亲切。黄河,铁桥,筏子,盖碗茶,华陵山,啤酒,黑兰州,烧烤,酒馆,黑社会,捞尸人,收集奇石的,雕刻葫芦的,搞地下摇滚的,还有身着白衫弹着吉...
评分 评分行前小读,重温一下这座泡在酒里的简单粗糙又溢着诗性的城市。
评分有家乡滤镜
评分一座城市也像一个人一样,自有他的筋骨血肉,温度与冲动。这书就是作肉面白酒文艺青年读者两山一海中,兰州活得自在,兰州人活得自在。者眼里的兰州,无可取代的地方。所谓有一种血性与地气,在沙尘暴牛
评分一直在想兰州真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吗?假如如是,那它真是彻彻底底杭州的背面。毫无疑问我喜欢杭州,但总有一种未名的冲动让我对西北偏北的土地魂牵梦挂,我总想那里应该是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生活在别处理应如是
评分张海龙笔下的兰州生动鲜活,时不时出现一小段精彩的描述,写黄河,写兰州春天,写人情冷暖,让被黄河裹挟黄土轰鸣穿过的这座西北城市中霓虹灯下,那些掩盖的故事全盘暴露在满是冷羊肉和啤酒的桌子上。许多短小的故事略显简陋,但人物性格鲜明,让你很难想象原来庸俗的城市里还挣扎着这么多文艺青中老年。酒毒品和女人,诗人的追求看起来和小混混们一样。而那些在黄土堆上猜火车的文青们,放弃循规蹈矩的磨屁股般的朝九晚五,究竟是看透了生活呢?还是一无所知的糊涂?张海龙的故事很消沉,因为消沉的是被现实揭开真相的理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