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克多·特纳(1920-1983)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当活跃和多产的人类学家。他在恢复人们对比较宗教学的兴趣及开创“符号人类学”的研究方面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是与格尔兹(Clifford Geertz)分庭抗礼的象征人类学家。
特纳于1920年出生于苏格兰。1950年4月离开罗得西亚-利文斯通社会学研究所(Rhodes-Livingstone Institute for Sociological Research)之后,他在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讲师职务,一直到1963年。不过他著述最丰的那几年是在美国度过的:最早是在斯坦福大学,然后在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最后是在弗吉尼亚大学。1983年他在弗吉尼亚大学逝世。其代表作有:《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1957)、《符号森林》(1967)、《苦难的鼓声》(1968)、《仪式过程》(1969)、《戏剧、场和隐喻》(1974)等。
The Ritual Process has acquired the status of a small classic since these lectures were first published in 1969. Turner demonstrates in these pages how the analysis of ritual behavior and symbolism may be used a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social structure and processes. He extends Van Gennep's notion of the "liminal phase" of rites of passage to a more general level, and applies it to gain understanding of a wide range of social phenomena.
信仰主义视角下的《仪式过程》 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1920—1983)是象征人类学的开山之人,其著作颇丰,最为人尽皆知的要数《象征之林:恩丹布人仪式散论》以及《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两本。在国际人类学界,学者们谈到象征符号...
评分一、结构与反结构的辩证关系 特纳在恩丹布部落进行了田野调查,有三个主要的案例。一是伊瑟玛仪式,是针对夫妻无法生育所进行的治疗。他们认为这种生育缺陷是由于母系祖先的灵魂作祟,这种想法如果对应到现实中,就是恩丹布部落是母系氏族,孩子要以母系作为血统归属,但妻子必...
评分信仰主义视角下的《仪式过程》 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1920—1983)是象征人类学的开山之人,其著作颇丰,最为人尽皆知的要数《象征之林:恩丹布人仪式散论》以及《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两本。在国际人类学界,学者们谈到象征符号...
评分这其实真的是本杰作。之前我也不以为然,以为它不就是又重复了一遍Van Gennep的分离--阈限--重合吗?事实上,Victor Turner想做的远远不止这些。 他把从仪式研究中得出的“阈限”概念推广至整个人类社会。把人类社会历史周而复始的“稳定-革命-稳定-革命”的循环归结为“结构”...
评分一. What is Liminality and Communita ? 其实全书的主旨在题目里已经有很好的概况,《The Ritual Process-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维克多特纳这位能与“格尔茨分庭抗争”的象征人类学家通过非洲恩丹布部落的田野考察,总结出阈限(liminality)与交融(communita)...
粗读了一遍,肯定还是要再读。
评分粗读了一遍,肯定还是要再读。
评分粗读了一遍,肯定还是要再读。
评分粗读了一遍,肯定还是要再读。
评分粗读了一遍,肯定还是要再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