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作为新周刊很多年期期必买的读者,我更喜欢早期的新周刊。 早期的新周刊犀利,独到,中肯,大胆,很多专题做的惊天动地有趣极了,一本杂志掌握了很多事情的话语权甚至引领了一些趋势是很难得的。但后来的新周刊的感觉逐渐开始像中央电视台的首席难搞记者王志——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了。 新周刊开始有些可以的与主流思想叉开方向,你正着想,我偏要逆着想,倒着想,侧面想,这样想当然能出来一些很新锐的思想,但看得太多时,新周刊明显已经陷入一种新周刊式思维,多少有些小器和自我欣赏。记得连续几期新周刊连续强调“新锐”一次是由新周刊...
评分第一次看《新周刊》来自同学的阅读习惯,那一期的专题是最佳电视榜云云。大三的我看的很欢愉,至少视角独特,新锐,确实符合杂志的定位。 后来,自己连续买了几期,直到他们做“二”的纠结,哪个年代的女性最美和这张床谁睡过,都让我颇为失望。原本走新锐,先锋路线的杂志现在似乎有点矫枉过正的拧巴,过于沉湎于自我欣赏和剑走偏锋,导致它和这个时代的关系若即若离,吊起的心被搁置在半空中,憋屈。 女性化的杂志,我挑中意的妆面买。
评分新年第一期。封面是中国小趋势,一只胖乎乎的小手。算是简约。 对2010提出的若干猜测,可以平复对明天未知的迷茫。 只是附带的中国男人白皮书,广告软文的痕迹太多了,虽然它本来就是广告嘛。 软性资源看多了,真是觉得就别忽悠了,直接给我来个硬广吧,你我都省事…
评分前天中午我和尤老鸡汤一起吃饭,他趁机给我灌输于丹老师的学问,我当场就很牛逼地让他打住了,我说我从来没看过她的书,也没看过她在电视上讲课。以后也不会看。理由不是她没文化,是我不喜欢她那张脸,还有她说话的方式。 昨天,我读09年第一期新周刊,赫然发现,我喜欢的专栏没有了,新开了一个专栏赫然就是于丹老师的。而且这一期的新周刊还告诉我,09年的新锐榜颁奖典礼,主持人还是于丹老师。 我以后是不是就不看新周刊了? 昨天的豆瓣上有个小组话题,是于丹老师和谭盾老师互相吹捧,我看了浑身起小米。那标题是: 谭盾的水,在我身体内荡...
评分这个最初南洋杂牌风味浓重的粤式生活刊物,如何成长蜕变成了个既不愤青也不小资,有点中产有点平民的四不象的,我的人生经验并不能解决。只知初相见的却也不是真身,是那大大前年的漓江出版的年度合集,却也令我大为惊叹,这般文字亦是过往的我所未闻未见的。是石破天惊的切入的角落,是大手笔的恣情解构。那时的新周仿佛也并未如今日有些雅皮的倾向,那是彻头彻尾的杂合主义的时候,却也最为令人惊艳,像是豪宴大餐般的饕餮,舒坦万分。彼时的文字,已然令我有些昏昏然了,当一年后在小城的杂志堆里淘出那本裹在塑胶膜里的《新周刊》的时候,我便是如获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